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国家空管委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空管建设与发展展览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5月26日 10:14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张锋

  为期一周的《全国空管建设与发展展览》于23日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序幕。空管是国家对其领空和飞行情报区内的航空器飞行活动实施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我国数万名空管工作者,在108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空域划出条条航路,引导银鹰安全飞行,谱写了一曲开发空域资源、保卫领空安全的壮丽诗篇。由国家空管委举办的这次展览,共分五个部分,介绍了55年来我国空管的辉煌成就、改革成果、建设情况、综合效益和前景展望等内容。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了解空管这个鲜为人知的知识领域,记者在展览开幕当天采写了这篇通讯。现刊发,以飨读者。——编者

  五月的北京,花红柳绿,处处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国家博物馆内,一场特殊的展览吸引着空管领域的人们,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北京,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历史与明天。看着参观者兴奋与自豪的神情,记者仿佛感受到了我国空管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美好前景。

  走进博物馆中央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五六米高、直径约有3米的玻璃钢雕塑模型,像飘带一样的有机玻璃板螺旋状环绕上升,显示出模型的四个层次。最顶层有几颗卫星代表的是太空;数架大型客机模型悬挂在从上往下的第二层,它代表的是高空;再往下悬挂战斗机模型的代表的是中空;最低层所显示的低空显得十分拥挤,轻型飞机、直升机、飞艇、热气球、动力伞等模型异彩纷呈。从这个形象的模型,一眼就可以看出空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陪同参观的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1350平方米展区内,以展板、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空管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展览共展出相关图片500余幅、实物60余台(套),还展示了一个精致的空管中心区域沙盘,并有一套塔台视景模拟训练系统在现场做演示。通过整个展览,参观者能够了解空管工作的性质,并清晰地看到我国空管事业的发展历程。

  特殊战场建功勋

  这是空管部门在抗美援朝中保障志愿军空军作战的情形,战场环境恶劣、空管装备简陋,但我空管人员不畏强敌,保障各类飞行12万多架次。在国土防空作战、解放东南沿海岛屿联合作战和边界自卫还击作战等重大任务中,空管部门保障飞机出动几万架次。空管除保障作战外,还保障了上亿架次的训练飞行。看着这些凝聚着历史沉淀的画面,记者感受到了空管这个特殊战场的深远意义。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了一张唐山场站航行调度室荣立集体一等功的奖状。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初期时,空中运输成为灾区对外交通的惟一途径,空管人员仅用一部无线电台,每天指挥起降的救灾飞机超过200架次、最高时达到354架次,并创造了最短起降间隔只有26秒钟的惊人纪录。

  这是空管保障向灾区空运人员和物资的紧张场面;这是管制员保障专机飞行的空中实况;这是空管部门保障“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等重大科研活动时的真实场景;这是空管保障国庆阅兵、港澳回归、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的历史回眸……这是1952年以来我国通用航空飞行小时增长示意图,通用航空已由50 年代中期的两三种,增加到2003年的七大类100多种,飞行时间增长60倍。2003年,我国航班航线总数已达1000多条,总里程达200多万公里。在保障民用航空工作中,空管部门谨遵周恩来总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 的指示,出色地保证了每条航路航线的安全顺畅……

  看着这些被历史定格的画面,听着解说员娓娓道来空管行业的丰功伟绩,记者逐渐理解了空管部门所肩负的维护国家领空主权、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管理国家空域资源和保障飞行安全顺畅的神圣职责。

  改革畅通“空中路”

  观看展览的第二部分,记者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管事业飞速发展的历程。

  空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一切航空器活动的三维舞台。我国航空器种类繁多,型号多达120余种。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大潮,各种航空活动如同雨后春笋,蓬勃兴起,飞行需求与空域利用的矛盾接踵而来。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实现国家统一管制和空管现代化的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1986年,成立了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空中交通管制工作。1993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文件,确定了我国空管体制改革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在京广深航路上进行统一管制服务的试点;第二步,实现民航对全国航路、航线上的运输机提供统一的管制服务;第三步,实现国家统一空中交通管制。

  站在全国飞行管制区示意图和飞行高度层配备示意图前,记者看到了调整空管体制结构、理顺空管指挥关系、优化空域资源、调整空域结构、实施繁忙地区航线分流等系统改革措施所带来的可喜变化。以高度层配备改革为例,1993年和 2001年,我国飞行高度层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通过改革,在6000米至1200 0米的高度范围内,使飞行高度层增加了一倍,与国际民航组织标准趋于一致。

  科技铺就“高速网”

  1973年年底,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引进我国第一套自动化空管设备,拉开了我国空管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在展览的第三部分,形形色色的空管设备使记者大开眼界。

  现代化空管系统,是以管制中心为核心,通信系统为骨干,雷达系统为主要信息源,导航、气象和维修系统为保障的完整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空管一直采用手工作业的程序管制。进入20世纪70年代,落后的空管设施与繁重的空管任务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管制人员对空中飞机“看不见、听不到、联不上”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于是,周总理批准引进了法国“汤姆逊”空管系统。该系统部署在京沪沿线,大大提高了我国飞行最为繁忙航路的空管保障能力。进入90年代,国家先后投入200多亿元,用于空管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为了让管制员“看得见”,我国引进并研制了自动化航管系统,在京沪航路和东部沿海的局部地区,实现了雷达监视下的程序管制方式。管制员可以从雷达显示器上看到飞机的飞行航迹;在北京、上海、广州和珠海等地区初步实现了雷达管制,机场1分钟左右可以接收或放飞一架飞机,飞机空中飞行的间隔距离缩小到20公里。为了保证管制员与飞行员“联得上”,国家投资对空管系统通信手段进行了更新改造,建成了覆盖全国空管系统的通信和综合数据网,形成了容量大、音质清晰、距离远的空管通信网络。为了提高导航保障能力,全国航路和主要机场都配备了全向信标和仪表着陆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引导飞机飞行和安全起降。为了提高气象保障能力,国家投资建成了先进的气象探测预报系统。基本实现了气象情报全国覆盖、滚动预报和飞行情报区天气的实时监视,可为飞行活动提供实时、可靠的气象保障。为了提高维修保障能力,建成了空管自动化系统维修体系,空管设备维修网络基本形成。

  高新技术在空管行业的广泛应用,铺就了空中“高速网”,促进了我国航空业的迅速发展。

  重彩浓墨绘蓝图

  回顾历史,空管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土防空作战能力,维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保障了民航运输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我国航空运输总量跃居世界第5位;主要航路的飞行流量增加6.5倍,航空用户运营成本进一步降低。展望未来,空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民用航空发展势头强劲,空管保障需求加大;国防战备建设任务繁重,空管保障更加复杂;航空领域国际交往增多,空管合作更加密切。

  站在2020年我国空管系统建设示意图前,国家空管委办公室副主任张耀宽满怀信心地说:“我国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空管运行和协调机制,逐步采取军民航联合的空管运行模式,推进国家统一管制的进程;重新规划全国管制区域,科学划分空域类别,改革飞行高度层配备,合理开发利用空域资源,提高管制运行效率;按照空管‘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加强空管系统现代化建设,建成全国空管研究发展教育基地、全国飞行流量监控中心等重点项目,对全国空域飞行动态进行实时监视和控制,最大程度地利用空域资源;制定和完善空管法规、技术标准及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空管法规标准体系;实施空管人才发展战略,为空管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这些改革到位后,预计到2010年,我国乘坐飞机出行的人数将由2003年的8600万人次上升到2亿人次,空管将创造新的辉煌!”

  彩练当空舞,今朝更绚丽;凯歌震九霄,未来在召唤,我们的空管事业随祖国腾飞……当结束语在耳畔响起的时候,近两个小时的参观似乎让记者意犹未尽。走出国家博物馆,放眼蓝天,记者仿佛看到我国空管事业的美好明天。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