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海军某潜艇部队艇长陈国潘率潜艇巡航大洋深处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5月11日 09:12 人民网

  早春,某海域,波诡浪谲。一条“蓝鲸”突破道道防线,悄然扑向猎物。“目标×××,发射!”阴沉的天幕下突然现出两道白色的尾迹,如犁似剑,直插海际。“轰!轰———”惊雷响处,巨浪翻涌,目标被命中,沉入海底!

  声呐报捷,全艇振奋。来不及品味演练胜利的喜悦,某艇艇长陈国潘和他的战友们又驾驭着钢铁巨鲸搜寻下一个目标……

  主人公小传

  1.65米的个头,眼睛不大很有神,小巧精干,自云:“我这模样,天生就是干潜艇的料。”

  海军某潜艇部队艇长陈国潘来自福建莆田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小时候,他光着脚板赶过海,抓过螃蟹,拾过贝壳。那时望着海边驶过的军舰,他最向往的是有朝一日能驾舰巡游海疆。19岁那年他考进了海军潜艇学院,圆了海军梦,只是大部分时间巡游在深海“龙宫”。

  一晃20年,陈国潘由副航海长、航海长到副艇长、艇长,由“蓝肩章”到“两杠三星”;一次次率艇参加重大军事演习、战备远航,次次载誉而归,抽屉里的三等军功章增加到4枚。

  镜头之一

  首次远航———走向深蓝

  画外音

  远航能力是潜艇战斗力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时间游弋于大洋深处,不仅对潜艇的性能是个严峻考验,更要求艇员必须对艇上数十个系统了如指掌,熟练驾驭。

  潇潇春雨中,一阵急促的警铃骤然响起。“启航———”站在舰桥上的陈国潘发令。潜艇解下最后一根缆绳,渐渐离开了码头。

  没有壮观的送行仪式。茫茫雨幕中,该艇急速驶向大海。和它一起出发的还有一艘兄弟艇,那是伴随它的掩护兵力。

  向前!向前!该艇到达了潜航点。短促的“速潜”铃声响过,该艇关闭了所有的密封盖,开始注水,像一条巨鲸隐入大海。

  陈国潘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漫漫水下巡航。

  当年该艇首次成功远航时隐蔽出发的一幕,陈国潘记忆犹新。为了这条新型潜艇早日走向大洋,他们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那是在7月份,陈国潘带领刚刚组建的艇员队匆忙受命:“直接进厂接艇!”

  按照常规,接收新艇人员应先经院校培训,然后在新艇下水前进驻工厂培训,新艇下水后还有系泊试验、海上试航,最后才能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然而,军事斗争准备只争朝夕,容不得他们按部就班。

  抵达工厂,迎接他们的是当地40年一遇的高温。技术含量高、新型设备多、自动化水平高的新型潜艇像一座迷宫,让他们兴奋,也让他们深感重任在肩。他们顾不得挥汗如雨,顾不上周末休息,业余时间一压再压;爬机舱,摸管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试验收;操控、航电、武器,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学习掌握。原先学习培训和系泊试验所需的时间在陈国潘他们手里大大缩短!

  试航,迎头碰上的又是当地历史上70年未遇的寒流。顶着凛冽的海风,陈国潘他们突破常规,由试航状态提前进入训练状态……

  舱段技师戴本林这样来形容他们当时的情形:“要是早这么用功,北大、清华我早就考上了!”

  接艇后,该艇立即组织了全训,为提前走向“深蓝”铺平了航道,也为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趟出了新路。

  镜头之二

  大洋游弋———深海巨鲨

  画外音

  潜艇是世界武器库中为数不多的战略与战术兼具的水中兵器。在大洋深处,潜艇以巡航游弋和待机相结合,主动灵活地进行搜索和攻击,足以让水面舰艇防不胜防、胆战心惊。

  浩瀚的海洋张开双臂欢迎中国海军的到来。

  波澜壮阔的海面上出现了一支“特混舰队”:由驱逐舰和护卫舰组成的舰艇编队沐雾破浪,威风八面;新型反潜机超低空海面盘旋……

  一场水面舰艇与潜艇的对抗演练拉开帷幕。

  与水面舰艇周旋的“深海巨鲨”就是由陈国潘指挥的某新型潜艇。“嗡!嗡———”声呐浮标发出的声波打到潜艇上,沉闷的声响让人不寒而栗。陈国潘沉着果断下达战斗命令,最大限度地减小声波反射面。同时,他降低自身噪音增大识别距离,利用艇上的多种手段准确地定位对手,抓住战机实施快速攻击、逃逸。

  演习的结果,该艇抓住了10多次攻击机会,令水面对手冷汗直冒、钦佩不已。

  几个月后,某海域,一场“猫捉老鼠”式的“游戏”正在进行。

  在反潜舰艇的步步紧逼下,演练中陈国潘利用新型潜艇优良的性能,时而动如脱兔,时而静若处子,一点点地逃离舰艇的反潜圈。经过几个小时智慧和勇气的较量,该艇顺利摆脱了反潜声呐的魔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今世界反潜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潜艇兵应对的招数也层出不穷。”提起他和战友们一道求索现代海战战法的艰辛与收获,陈国潘滔滔不绝。

  被称为“海底吸音器”的陈国潘涉猎广泛。只要是和潜艇相关的知识,他认为必须掌握的就不放过。不长时间,新型潜艇数十个系统、几十部主要机械设备的构造、原理以及性能参数他都了然于胸。随之,一套完整的新型潜艇操纵条令在他手上编写出来了,《某新型潜艇的操控特点与方法探讨》等军事学术论文一篇接一篇,由他创新的新战法一个接一个,新颖的思路令专家叫绝。

  镜头之三

  隐蔽侦察———“无眉艇长”

  画外音

  隐蔽性是潜艇在未来战争中的最大优势。利用海水、海流作掩护,利用自身隐蔽、灵活的特点,突破敌人严密的海上防御,进行侦察、封锁,对驻泊其中的舰艇进行袭击、破坏,是潜艇充分发挥其良好战斗性能的有效战法。

  这场演练又是一次红蓝双方的惊险搏斗。

  陈国潘指挥潜艇水下潜航,突破了反潜网的纠缠,悄悄抵达某海域。“上浮到潜望深度!”陈国潘选择好合适的侦察点,下达作战口令。

  借着夜幕,潜艇像一条海底幽灵,悄悄上浮,升起了雷达天线和潜望镜。

  然而,海区周围危机四伏,险情无处不在。“速潜!”陈国潘紧急下令。他通过潜望镜捕捉到一丝不祥征兆:“敌”反潜机出动了!

  潜艇迅速下潜。正当一些官兵怀疑艇长是不是误将民航机当作反潜机时,导演部信号传来:“‘敌’反潜侦察机起飞,注意隐蔽。”

  全艇静寂无声:艇长真是神了!“神功”的背后是艰辛:在潜望深度航行时,陈国潘总是抱住潜望镜,不厌其烦地定位、观察,标绘、推算。眼睛长期与潜望镜摩擦,以致每次上岸时别人都叫他“无眉艇长”。“夜间把着潜望镜观察海面,可是个苦差事,若遇到雨、雾或天色不良时更糟,用不了多会儿就会两眼发酸,跟得了沙眼似的难受。对空观察就更难了:大范围、全方位地转动着对空潜望镜搜索,满天繁星一会就变成满眼金星。”看到记者对潜望镜那么感兴趣,陈国潘笑着介绍。

  镜头之四

  突破返航———拥抱阳光

  画外音

  只要没靠上码头,潜艇就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回家的路对远航潜艇来说,同样艰辛。

  踏上了返航路,突破“敌”反潜网的跟踪,是演练的最后一场较量。

  “下潜至××米,航向×××,航速××节。战斗警报!”

  艇长陈国潘果断下达命令。随着一连串各舱“备便”的口令传来,潜艇进入了潜望航行状态。“发现‘敌’巡逻舰艇,驱逐舰一艘、猎潜艇一艘,速度××节,方向由东向西,距离××链。”声呐兵姜跃明向艇长报告。紧张的气氛立即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空气似乎都要凝固了。“注意观察‘敌’舰运动航向。”陈国潘沉着地指挥着。“‘敌’舰转向了!”声呐兵接着报告。“继续观察!”“敌”舰很狡猾,航行方向不断变动,但无论它怎么变,总有一定的路径,或是矩形,或是圆形,或是交叉运动。陈国潘首先要摸清“敌人”的运动轨迹。

  果然,10分钟后,“敌”舰第二次转向;15分钟后,“敌”舰第三次转向。经过几次转向,“敌”舰的巡逻路径清楚地暴露:它们在海上作矩形巡逻。

  经过长时间的潜航,潜艇的电能消耗不少,留给突破的时间越来越少。陈国潘全神贯注地研究作战海图,寻找最佳突破路线。“下潜至×××米,开始突破。”潜艇再次下潜,陈国潘接连发出一串指令。

  一个半小时秘密潜航,该艇顺利突破“敌”舰艇一道道防线。然而,危险并没有完全消失。“反潜直升机朝我上空飞来。”“敌”派出了更强的反潜兵力。“大深度潜航,转向×××度。”陈国潘果断下令。“敌”反潜直升机一下子失去了目标,在海面上盘旋几圈后,到别的海区搜索去了。

  惊险纷呈的演练结束了。海岸线越来越近,官兵们心中也越来越充满阳光———

  长时间在茫茫大海深处潜航,看不到天与地、分不清夜与昼,阳光成了潜艇兵的奢侈品,不少官兵把靠码头叫作“拥抱阳光”。

  又见到阳光,也是陈国潘最高兴的事,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可以上岸休整,也意味着又一次胜利归航。

  ○再致读者○

  读者朋友,“军中骄子”专栏又一次与你见面了。

  军中骄子,或叱咤蓝天,或驰骋大海,或驻守大漠戈壁、山岳丛林……他们是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的英杰。在保卫共和国的岗位上,他们用热血书写春秋,用忠诚铸就辉煌。他们又是普普通通的军人。家庭的喜怒哀乐、事业的酸甜苦辣伴随着他们的人生之路。透过他们的身影,展示的是当代中国军人着眼未来高技术战场、一心谋打赢的勃发英姿。

  对他们的名字,也许你早有耳闻,也许你还很陌生。我们将在这一专栏中通过“功臣飞行员”、“功臣舰艇长”、“功臣师旅团长”等系列报道,与你一起走近他们,进入他们的生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编者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推 荐 专 题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台湾军力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