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披荆斩棘维护和平 中国驻利维和运输分队的故事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21日 09:59 新华网

  2003年12月10日,当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60名先遣队官兵乘坐的联合国专机徐徐降落在利首都蒙罗维亚罗伯茨国际机场时,首先映入中国官兵眼帘的是满街的装甲车、荷枪实弹的士兵、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广告牌、没有屋顶和门窗的房子……官兵们深知:

  他们已置身于战区。由于战乱未息,枪声不断,机场通往驻地的联合国大道无法通行,刚下飞机的先遣队只能改乘直升机,辗转抵达营地。

  天空作帐 大地当床

  说是营地,其实就是当地发电厂一个废弃的货场,占地约5万平米,长满了约一人高的荒草,仅有的一座2层小楼隐藏在杂树、垃圾和泥沼深处,所有物品被洗劫一空,到处蚊蝇飞舞,臭气弥漫,污浊不堪。更糟糕的是,因公路受阻,空运来的集装箱滞留机场,长途飞行30多个小时的中国维和官兵,面临的是无水、无电、无粮的严峻现实,条件比官兵们当初想像的更为恶劣。面对这样的环境,该怎么办?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维和运输分队长沈刚锋中校回忆当时的情况说:“那一刻,我眼前浮现出代表分队向首长立下的军令状;耳边萦回着出发前带领官兵在国旗前庄严宣誓的誓言。身为分队长,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意志、迎接挑战的气魄和能力,将直接影响这支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想到这里,沈刚锋把对部下的怜惜之情掩饰起来,健步来到队伍前,声如洪钟地说:“战友们,我们是为国家的荣誉、为世界的和平事业光荣出征的。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们都没有理由低头,而必须用军人坚定的意志战胜它。没有营房,天空可以作帐,大地可以当床……”天空作帐,大地当床,困境顿时化为诗境。饥饿、疲劳的官兵们无怨无悔,他们在满天星斗的夜空下,头枕钢枪,从诗境进入了梦境……

  战士王梓楠当晚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席地枕枪望婵娟/残梦幽幽回故园/枪声哭声夜半起/方知使命犹在肩。”

  然而那一夜,沈刚锋和副分队长李建国却彻夜未眠。他们在黑暗中、在营区外不时传来的枪声和哭声中,认真分析形势,精心谋划工作。那个夜晚,他们各自的工作备忘录上,都记下了这样的文字:建设一流营区,展示中国风采,确保官兵安全……

  天亮了,在异国维和任务区的工作序幕也拉开了:部署岗哨、侦察地形、内外协调……事无巨细,千头万绪。为尽快打开工作局面,沈刚锋一次又一次去联合国驻利军事总部请示工作,去中国驻利大使馆了解情况,去友军营地学习经验。

  扎营建家,从先遣部队到达蒙罗维亚的第二天清晨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李建国身先士卒,带领官兵清理营院,拔荒草、砍杂树、清垃圾,填沼泽。官兵一边在近40度的高温下劳动,一边描绘不日后将在这里建起的家园。然而,在饱经战乱几近赤贫的利比里亚,扎营建家,谈何容易?

  敢挑重担敢啃硬骨

  没有电,没有机械。平车场,打地基,全凭手工劳动;采沙石,要深入到一百多公里外战况莫测的原始丛林。摆在官兵面前的,是一块块的“硬骨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联合国的船载给养一再延搁,工程展开后不久,先遣队自带的给养已所剩无几。没有菜、没有肉,只有压缩饼干。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新世纪最可爱的人在异国他乡一日只有两餐压缩饼干!

  但官兵没有畏难不前。在热浪滚滚的劳动现场,老班长赵学雨乐观地对战士们说:“没有肉吃,咱们就食‘骨’当肉。困难中敢挑重担、敢啃硬骨,才是军人的作风!”这位老班长,在原部队时是一名上尉军官,远征国外,职务降了,肩上的责任却更重了。他所带领的班,挑起了最硬的骨头——一头扎进原始丛林,挖沙采石,装载运卸,不分昼夜。

  官兵们的心中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要在后续部队到达前把营房建好。能开多种车辆、操作多种机械、人称“多面手”的老兵曹春进常说:“建房进度得跟时间赛跑。”孰料,他的体温也在跟当地气温赛跑,由于水土不适和连日的劳累,曹春进高烧39度不退。赵学雨强行把他送进了医疗帐篷,医生给他输液,可转眼人却不见了,医生向队领导“告状”。沈刚锋分队长严令他回去休息,但曹春进躲开领导的视线去了另一处工地……病而不倒的远非曹春进一人!由于持续高温,生活艰苦,超负劳动,生病的官兵越来越多。医疗登记簿上,十天内60人中有21人生病,除1人重病住院外,其他人全未离开工地。

  运输分队参谋刘乔森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营房建设的收尾阶段,在工地劳作了一整天的官兵,晚餐后自发组织起来加班。没有灯,他们发动一辆车,用车灯照着工地;两小时后,突然天降暴雨,官兵只好撤回帐篷,工地静了,营区只有一片雨声。20分钟后,雨停了,工地却立即呈现出20分钟前那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就这样,在暴雨的下下停停中,官兵们一直干到了次日的凌晨。无法确知谁是发起人,也无法知晓哪些官兵参与了这项自觉的“义务劳动”,有的只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一个群体,以统一的意志、决心和姿态,去迎接一种艰难的挑战,令人感动的不再是细节,而是一种气势、一种动力、一种崇高。异国建“家”,困难之多,官兵们心知肚明。但他们坚信:劳动可以创造奇迹。中国驻利维和部队参谋长周韶瑞上校称赞运输分队官兵是自力更生的榜样。

  播种收获相辅相成

  凡是来过分队新营区的利比里亚官员和友军官兵,无不颌首称赞“中国军人最勤劳”。自建成以来,这些造型美观的营房每天都引来大批当地百姓驻足观看。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维和部队最高司令长官丹尼尔·奥彭德中将在参观新营房时感叹地说,他最近乘坐直升机时,惊奇地发现在蒙罗维亚西北角突然出现了“一群漂亮的洁白建筑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以说,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的新营区是所有驻利维和部队中条件和设施最完善的营区。孟加拉国维和营长官在参观时不住地称赞:“你们长官住的好,士兵住的也好。中国真是强大了,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这是难以想像的。”

  家是身心的栖息之地。有了家,我们的官兵就能更好地蓄养精神,为推进利比里亚的和平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修建自己营区的同时,中国维和官兵也没有忘记充分体现国际主义互助精神。在没有营房、甚至没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中国维和运输分队领导始终引领官兵着眼大局,克服困难,大力支持联合国驻利军事总部的工作,充分发挥运输分队的优势,真心实意地帮助友军解决和克服了许多实际困难。

  在当地局势尚不稳定、营区基建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沈刚锋分队长亲自带领官兵帮助联合国驻利军事总部卸载车辆,在武装直升机的护送下为部署纳米比亚维和部队运送装备。李建国副分队长一连二十多天和战士们在水站排队灌水,将一车车水送往巴基斯坦友军营地,有一次在穿越四个战区运送物资的途中,车队遭遇小股武装分子拦截,他与官兵机智周旋,最终化险为夷。

  沈刚锋常对大家说:“在这里,为友军和利比里亚人民做一件好事,就是为和平尽了一份力量,就是给祖国增添一份光荣。”播种收获,相辅相成。中国官兵的突出表现在利比里亚维和行动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每次执行任务,车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呼的民众,就有友军的赞许。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林松添多次到营地看望部队,他对官兵能在席地枕枪、大地当床的艰苦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深为感佩。他对官兵们说:“你们是好样的,你们是祖国的骄傲!”官兵们说:“在国外,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到,伟大的祖国才是我们的骄傲!”(记者 戴阿弟)

  新华网2004年04月21日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推 荐 专 题
《轻兵器》专区
《环球飞行》专区
《坦克装甲车辆》
台湾军力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JL9首飞专题
蓝岭访沪专题
俄罗斯核军演
黑鹰坠落专题
美国X战机计划
国际反恐专题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