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烈士“死”后又活48年——烈士墓网站的故事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03日 18:08 新华网 | |
新华网广州4月3日电(记者蔡国兆) 接通电源。穿过二进制光电信号网路,记者进入了黄花岗烈士墓网站。穿过“浩气长 存”牌坊,穿过“黄花亭”,进入血色的旷野,不远处就是黄花岗的自由神像。 “黄花岗起义”,那段被岁月反复冲刷的历史在缓缓展开…… 与烈士在网上“见面” 1911年农历3月29日,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在广州发动了武装起义,牺牲的烈士后被葬于黄花岗。这次起义为辛亥革命揭开了序幕。 黄花岗公园的负责人谭广文告诉记者,黄花岗烈士墓网站建于2001年6月,基本内容以介绍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及遗迹为主,有简、繁体中文、英文等几个版本,整个网页的框架分“简介与沿革”“起义经过”“景点(遗迹)介绍”“导游图”“烈士遗篇”“图片库”等。他说: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体,我们希望通过网上资源的利用,宣传、纪念那段革命历史。 2004年4月2日,在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不远的办公室里,黄花岗网站的日常负责人员李丽华告诉记者:清明前夕,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点击这个网页。 李丽华说,黄花岗网站的建设为黄花岗公园与社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公园因此受益很多。2002年,黄花岗公园通过黄花岗网站和其它媒体向社会发出征集史料筹建陈列室的消息,在海内外反响热烈,一些生活在美国、加拿大的热心人士不远万里送来了珍贵文物。目前,已征集到155张珍贵历史图片和一枚银质革命军功牌。 “e祭扫净化我的灵魂” 作为国内建立较早的烈士墓网站,黄花岗网站成了互联网上缅怀、纪念先烈的精神家园,清明前后更是“e祭扫”比较集中的时期。借助IP地址捕捉技术,记者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访问黄花岗网站的“e祭扫者”。 这位目前供职于广州一国企的“e祭扫者”名叫陈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他说:“大约在2002年底我就发现这个网站了。我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上网,主要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清明时节,祭扫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对自己胸怀、灵魂的净化。” 陈刚认为在网上祭扫与到现场祭扫意义都是一样的。他说:所谓祭扫,在本质上是属于精神性的东西,主要是寄托哀思、荡涤情怀,在哪儿都一样。3月29日那天,广东省、广州市各界人士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93周年,我也上了网,对着黄花岗网站的“浩气长存”牌坊图片默哀了三分钟。“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辛亥革命后,黄兴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题过这样的挽联。我很敬重、景仰这些先烈。 沟通有功澄清历史事实 “黄花岗网站建立后,烈士们在网上有了一个‘家’,我们公园也多了一个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平台。” 在李丽华的桌上,摆放着一份传真。传真是一名常州的女士3月29日给公园发的,她想请公园帮忙购买关于七十二烈士事迹及生平的书籍。李丽华告诉记者,网站建立后,不少海内外人士通过网站上公布的联系方法找到他们,有索要图片、查找资料的,也有询问保护状况、联系来访的。由于黄花岗还埋葬了其他烈士的遗骨,有时还有人专门来信来电查询烈士的名字。 李丽华还告诉记者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2002年12月,黄花岗公园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信,信中称: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楷在黄花岗起义时并未阵亡。 信是李文楷的后人李庭选寄来的。原来,1911年黄兴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广州起义“统筹部”。李文楷于3月11日到达广州后,被编入在起义中主攻总督署的第一路,但此后李文楷因得重病被送往香港治疗,由于内奸告密,黄兴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提前在广州发动起义。当时,李文楷仍在香港。 1922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立石记名时,由于起义时的情况无法查清,李文楷被列入其中。当时,李文楷在报纸上看到此事后,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先后给冯玉祥和时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写信说明情况,得到回答称七十二烈士已经驰名中外,不便更改。李文楷1959年逝于山西万荣县故里,享年78岁。 李丽华告诉记者,黄花岗公园接到信后,经仔细核查确认了这一史实。现在黄花岗公园的讲解员在介绍辛亥革命历史时,会专门提到这一史实。至于“七十二烈士”之称,由于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远远超过七十二个,“七十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没有必要改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