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全军专业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实施五周年综述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03日 09:46 解放军报

  ●徐贵忠本报记者李选清武天敏

  1999年3月,18名西藏军区一线部队的专业技术干部走下雪域高原,来到驻内地和沿海大中城市科研院所代职进修;2000年3月,50名来自总参、总后、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南京军区所属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干部奔赴高原,来到世界屋脊一线部队代职支援。

  蜿蜒的天路上,两行相向的足迹揭开了全军专业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的序幕。从那时起,两支队伍川流不息,规模从当初的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累计将近6000人次;专业从当初的医疗、装甲、车辆、军械等几个通用专业,发展到如今的信息、电子、网络等80多个专业,几乎覆盖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全部高新技术领域;范围从西南边陲辐射到东南沿海,从军队内部科研院所拓展到地方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交流网。

  1、

  伊犁河谷、喀喇昆仑、喜马拉雅……1998年,一支来自总部的调研组在祖国西北、西南边疆辗转跋涉。

  一路走来,大家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在边远偏僻的演练场,一台台新装备闲置在库房,官兵们心急火燎,但是基层找不出几个熟悉新装备性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在雪山之巅的连队、哨卡,战士高原病频发,但是缺少高水平的医疗科技人才……

  “边疆太需要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了!”调研中,边防一线部队纷纷反映,由于边疆偏僻艰苦,新装备教学、维修、保障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分不来、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一线部队有限的专业技术干部常年被拴在岗位上,几乎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加之边疆地区教育文化相对落后,他们的知识结构逐年老化,使得一线部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形之下,驻内地和沿海的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人才,个别甚至严重过剩。由于编制和隶属关系的限制,那里的专业技术干部无法直接了解部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倾听部队的呼唤,审视全军科技干部格局,调研组成员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建立一种制度,让驻内地和沿海大中城市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干部到边疆部队代职支援,实施传帮带;让边疆部队的专业技术干部到内地代职进修、充电学习,通过人员的“柔性流动”解决岗位编制的束缚,全军科技干部队伍人才分布不均衡、科技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几经研讨,几经论证,方案逐渐清晰。1999年3月,总政治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实行专业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的通知》,明确提出:在全军实行专业技术干部双向代职制度,赴边疆部队代职支援干部要瞄准部队现代化建设急需解决的课题,为部队传授专业知识,培训技术骨干,解决技术难题;赴沿海内地科研院所的代职进修干部,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学习掌握边防和部队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和专门知识。

  于是,一场我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专业技术干部制度改革启动了。

  2、

  “双向代职”制度实施以来,全军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部队与科研院所人才流动、互动的新格局。

  这一制度,为边疆部队建起了“流动的大学”和“不走的专家组”。2000年,总参工程兵指挥学院副教授林淅宁等人组成的科技兴训领导小组,指导驻藏某工兵团探索利用高原伪装、隐真示假新训法,使该团一举夺得西藏军区科技兴训成果的7个“第一”。2003年,赴西藏军区代职支援的国防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干部席慧刚,帮助某山地旅建起了自动化指挥网。据统计,5年来,全军先后有300多名代职支援专业技术干部在部队演习和重大任务中承担重要技术保障工作,先后开展技术革新24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400余个,开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12000余名。

  这一制度,为驻内地科研院所了解一线部队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提供了便捷渠道,给科研引来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5年来,全军代职支援和进修专业技术干部先后撰写出有较高实用和学术价值的论文350多篇,其中40余篇获得国家和军队奖。广州军区一线边海防部队代职进修的干部,纷纷把部队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带到内地科研院所,请代职单位组织力量“会诊”。科研院所的专家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前沿课题,科研服务于部队战斗力建设实现了“快速反应”。

  这一制度,从机制创新的高度盘活了全军专业技术干部人才资源,使人才在不动编的前提下实现了“增值”。通过代职干部,作战部队可以迅速获得前沿技术资料。西北边防部队派出代职进修的专业技术干部,98%以上回到原单位后成为业务技术骨干。边疆地区船艇部队的专业技术干部在海军科研院所深造,陆航部队的专业技术干部赴空军科研院所进修,打破门户之见,形成了跨兵种、跨军种的人才流动新局面。与此同时,全军各大单位纷纷行动起来,在内部实行专业技术干部双向代职。

  3、

  专业技术干部双向代职,是我军科技干部制度改革中的一个新生事物。5年来,从总部到各级机关精心组织跟踪调研,着眼服务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在实践中对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根据加快部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逐步拓展双向代职的专业技术领域和范围。早期实施代职支援的专业技术干部,专业大多属于医疗卫生和机械化技术领域,如今总部明确要求加大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代职比例,数百名电子对抗、网络信息、导弹检修专家已经奔赴部队。过去专业技术干部代职走向主要在边疆一线部队,如今总部明确要求把全军新装备集中的重点部队纳入支援范围。原来代职进修的专业技术干部全部在军内科研院所,如今经过总部协调,他们直接来到新装备的生产厂家,从源头学习新装备知识,掌握驾驭新装备的本领。

  ———实施激励政策,调动和吸引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参与双向代职。2000年首批赴西藏实施代职支援的50名专业技术干部中,博士硕士占14%,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68%。总部采取积极措施,在代职干部技术职务晋升、等级调整和津贴福利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科学的保障机制。5年来仅总政直接组织的代职支援的技术干部中,就有30%优先晋升了专业技术职务,45%获三等功以上奖励。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高学历人才为部队服务的积极性。今年代职支援干部中,80%以上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5%以上是博士、硕士。

  ———通过深化制度改革,促进边防一线和作战部队与科研院所形成更加紧密的多样式的科技协作关系。双向代职制度实施之初,部队与科研院所的科研协作是以人为纽带。如今,单位之间的科研协作异军突起。目前共有70多个单位之间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对此,总部积极倡导,充分发挥部队和科研院所两方面的积极性,采用建立帮扶对口单位、友好协作单位,签订人才交流培养议定书等办法,不仅从制度上保证双向代职稳定发展,也使“心系边疆官兵、服务一线部队”在科研院所蔚成风气。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