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战争搅动政坛 战前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20日 08:41 北京青年报

  议战一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伊拉克战争成了分析大国关系的一个风向标。战争前的“主战派”和“主查派”的激烈交锋,战后在谁将向伊拉克派兵参与维和以及谁能参加伊拉克战后重建,都在那一段时间里主导着国际政治舞台。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切为了和平”都是负责任的国家展开外交的主线。尤其在战争前,国际社会加紧斡旋,尽管最终未能制止战争
,但体现了一种态度。

  毫无疑问,战争的胜负可以通过改变国际力量格局改变国际政治。但在另一个层面上,战争在改变交战双方领导人命运的同时,还让相关国家间的博弈变得更为激烈,因为各方会针对战争局势的变化不断作出经济、政治、外交等方方面面的调整,有些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为之,有些是不得不作出的举动。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更会因为战争时期的政策选择,面临着国内舆论的质疑和民众意志的考验,他们的前途命运甚至因此而发生改变。

  -布什:战争埋雷给大选

  3月18日,布什在位于肯塔基州的福特坎贝尔军事基地对官兵发表了演讲,他说:“那些为了反恐而贡献出生命的每个美国公民都为我们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我们为他们的家人祈祷,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布什的讲话炫耀着在伊拉克取得的成功,目的是提升美军士气,并提高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以便为自己的总统大选添加砝码。但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麻烦摆在面前,靠华丽的词藻难以解决。

  布什首先面对的是诚信问题。他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可到现在还是一无所获。布什的竞选对手约翰·克里认定布什“误导”了美国民众,他说:“他违背了所有诚信诺言。”这样的攻击会在大选的不同时期推出,会给布什造成一定的伤害。其次是美国人的伤亡问题。距离大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每一次发生在伊拉克的爆炸都会让民意调查的支持率有所浮动,都会让选民发生动摇。布什的父亲赢得了1991年海湾战争,可输掉了1992年的总统大选;2004年大选摆在小布什面前的难题很多,其中也包括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隐痛。尽管美国推出了“临时宪法”,决定6月30日前移交政权,但移交前、移交后将会麻烦不断,尽管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也不可能迅速解决。伊拉克战争,就像布什竞选连任路上的地雷,不知何时会引爆。

  -布莱尔:焦头烂额为情报

  二战以后,英国人总是爱跟在美国人屁股后面甘心做小伙伴,去年的伊拉克战争英国首相布莱尔更是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结果却使自己陷入空前的困境,很受伤。

  在伊拉克战争一周年之际,布莱尔依然态度强硬,3月17日,他告诉英国《独立报》,从伊拉克撤军能带来安全的想法是荒谬的,“那种认为我们在伊拉克问题上让步就能结束这种状况的想法太天真了。”

  然而,伊拉克情报门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布莱尔不再那么自信地批评反战人士。他不再要求民众“信任”他,而是要求民众“理解”和“原谅”他;他不再驳斥反战人士“绥靖”,反而承认反战者“有完全合理和值得考虑的理由”。

  去年这个时候,布莱尔期望对伊动武成为所有英国选民关注的头等大事,而今年此时,他却期望英国选民能够尽可能忘掉伊战。

  可现实不容乐观,民众的记忆力也不差。最新民意调查显示,43%的英国人认为对伊动武是错误的决定,55%的人认为伊战令英国更加不安全,62%的英国人或认为政府撒谎,或认为政府夸大了对伊动武的证据。

  迄今为止,英国已经完成3次有关伊战情报的调查,尽管每次都洗清了布莱尔政府滥用或夸大对伊情报的罪名,但无法挽回他的政治信誉。英国两大反对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更是明确表示将要穷追猛打,要求就英国对伊动武决策过程进行彻底调查。

  伊拉克战争让布什在捞分的同时带来轻微的伤害,可对布莱尔来说,却是很受伤、很受伤。伊战以及伊战引发的争议导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内部严重分裂,反对布莱尔的势力扩大,试图谋求连任的布莱尔将继续受到伊拉克战争的困扰,伊拉克战争将成为影响其连任的重要因素。

  -小泉:巧借战争捞实惠

  自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打响以来,日本循序渐进,在加强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在迈向军事大国的路上越走越远。

  从今年2月3日开始,日本派往伊拉克的全副武装的陆上自卫队分批出发,到目前为止,一支约850人的部队已开进在伊拉克的日本兵营。日本政府今年3月9日通过了针对发生战争和恐怖事件的7项新法案,并要求国会审议通过。这是日本设立“有事法制”相关三项法律后,继续加紧扩军战备的又一

  法律准备。

  美国和英国没能在伊拉克找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小泉的全力助战最近在国内也遭到了攻击。《朝日新闻》公布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大约48%的日本国民反对向伊拉克派兵,40%表示赞成。共同社公布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51.6%的人反对出兵,赞成者为42.8%。将近90%的人认为自卫队将遭到袭击。舆论认为,派驻伊拉克的自卫队一旦遭袭出现伤亡,日本政府将难辞其咎。

  在这种情况下,小泉首相正在谨慎地调整其对伊政策。小泉军事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的部队,其他任何事情,包括得到大肆吹捧的人道主义的使命,都是次要的。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对历史问题持强硬态度,派兵进入伊拉克,所有这些无不迎合了日本国民的心态。从经济大国到军事大国、政治大国,伊拉克战争成了重要的催化剂。

  -施罗德:分分合合为利益

  2月27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和美国总统布什的手握在了一起。而一年前的这一天,他们在激烈地争吵,简直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去年的那场战争,德国和法国一道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大西洋两岸的裂痕加深。而今,两人互戴高帽,布什说:“美德两国过去有分歧,但朋友之间有分歧并没有什么错,双方都致力于抛弃分歧,同向前进。”施罗德则表示,双方在会谈中并没有谈论过去,而是讨论现在和未来。

  布什说:“总理先生很幽默,能够引得我哈哈大笑。能够让我笑的人是容易打交道的,我们关系很好。”施罗德则表示,逗布什发笑很容易,因为他也很幽默。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政治家的态度既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也和自己在选民中的形象有关。对于施罗德来说,他的反战态度使他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支持,从而再次赢得了总理宝座。然而,时过境迁,他不可能承受长期与重要盟友美国关系恶化的后果,德国公司更是希望在伊拉克重建合同中分一杯羹。与此同时,美国在欧洲事务方面也需要德国的帮助,拉拢好德国,打击一向不听话的法国就好办多了。这样,德美之间的争吵就像一页书,被轻轻地翻过。

  然而,裂痕不是这么容易就完全修复的。美国没有给德国公司参与伊拉克重建开绿灯,美国仍然继续坚持限制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参与竞争伊拉克重建中的生意。

  -卡扎菲:战争前后若两人

  3月初,美国媒体刊登了一幅粗俗的漫画:山姆大叔光着屁股,卡扎菲上校起劲儿地舔。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喜欢别人叫他“卡扎菲上校”,这位斗士靠反美奠定了自己在国内的地位。然而令世人意外的是,一场伊拉克战争让卡扎菲如此迅速地改变了态度。

  2003年12月,利比亚宣布放弃发展核武器和生化武器计划,允许美国对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进行核查。2004年1月份,大批利比亚核部件运往美国;3月15日,美国政府首次公开展出利比亚核项目的设施部件。

  随着利比亚开始把发展核武器项目的最后设施运往美国,利比亚加快了在数十年孤立之后回归国际社会的步伐,美国终于解禁了20年来禁止国民到这个北非国家旅行的规定,还允许利比亚在华盛顿设立外交代表处。3月6日,卡扎菲上校向一家美国报纸表示,他对利比亚和美国之间将来的关系感到乐观。他把过去的问题归咎于未能很好沟通。他说:“现在,我们可以对话了。”

  卡扎菲不想步萨达姆的后尘,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或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臣服美国本无可厚非。个人可以选择,而国家也可以选择。但他所做的有一点过分之处:不仅交出了核武器,还把发展核武器的全盘计划毫无保留地交出;不仅“投靠”了过去的敌人,而且把以前的朋友尽数出卖,这与以前的“反美”形象判若两人。他不仅不再是英雄,其作为比普通人还不如。

  萨达姆已经被捕,卡扎菲也已臣服,中东地区不再有“反美”英雄。

  -阿斯纳尔:一意孤行终被弃

  经济连续增长,政治趋向稳定,3月14日的西班牙大选本来没有多大悬念,首相阿斯纳尔制定的继承人马里亚诺·拉霍伊在民意调查中领先7.5个百分点,看起来他可以功成身退了。然而,“3·11”马德里火车站发生的爆炸改变了这一切,“基地”组织一出手,200人死亡,1500人受伤,可阿斯纳尔当局却坚持说是国内的分离主义分子“埃塔”所为,并引导舆论将眼光对准“埃塔”。当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是“基地”所为的时候,民众不能容忍政府的欺骗,而当更多的分析表明,“基地”是为了报复西班牙在伊拉克战争上和美国走得过近时,他们拿着手中的选票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反对派上台,阿斯纳尔的多年耕耘毁于一旦。

  西班牙的外交传统是独立、立足欧洲,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91%的民众表示反对战争。然而,阿斯纳尔一意孤行,在美国尚且对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支吾吾的情况下,其信誓旦旦地说伊拉克有“300吨化学武器、1000吨神经毒气、300吨纯化学药品……”并且派兵进入伊拉克。如今,在野的工人社会党夺回了失去8年的大权,也宣布7月1日前从伊拉克撤兵。

  阿斯纳尔在当上首相前两天,改掉了每天抽50支香烟的习惯;当苦心经营破灭后,他除了面对现实,还有什么选择呢?

  -资料

  -谁在伊拉克维持秩序

  去年10月,安理会通过了第1511号决议,授权组成一支由美国领导的驻伊多国部队。根据3月18日的统计,这支多国部队由30多个国家组成,共有兵力14万。除美英外,出兵达千人以上的国家有荷兰、波兰、乌克兰、西班牙和意大利。以下是主要兵力部署情况:

  -言论

  -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3月18日收到了伊拉克临管会和美英联军临时管理当局分别发来的邀请联合国重返伊拉克参与伊政治过渡进程的信函。已经说不清楚这是美英联军第几次表达相同的愿望了,尽管每次提出这个愿望可能都会有“较大”或者“更大”程度上的区别,但实质并没有变化,从字眼上就能看得出来,这是邀请联合国“参与”,而不是很多国家希望的“主导”。尽管如此,这种邀请还是表达着一种信息,美国需要联合国的帮助。

  一年前,当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撇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时,美国的决策者也许没有想到美会在伊拉克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求助于联合国救急。伊拉克战争动摇了二战后形成的集体安全体制,将联合国推向了一个十字路口。半年前举行的第58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期间,近9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商讨这个多边组织的前途和命运。联合国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批评。美英以及支持美英的国家批评联合国未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面临的新的威胁采取有力行动,其他一些国家则批评联合国未能制止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单边军事行动。一年来的事态发展表明,作为多边主义中心的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面对联合国一些成员对于“参与”的质疑和对于“主导”的希望,美国并没有盲目等待,看看现在在伊拉克的30多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的存在,美国已经意识到了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在经济重建问题上,美国也越来越难以一手遮天。前不久,美国还不得不同意法国和加拿大参加伊拉克重建合同的竞争。

  -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2002年12月2日对巴格达进行突击检查

  -2003年3月2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外长会议上,阿联酋主张萨达姆下台流亡海外的建议由于响应的国家不多而流产

  -2003年3月7日,美国、英国和西班牙在听完联合国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的报告后,提出给萨达姆10天期限来按照安理会决议要求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否则将面临战争

  -2003年3月16日,美、英、西和葡四国首脑就伊拉克问题在西班牙亚速尔群岛会晤

  -2003年4月12日,俄、法、德三国领导人在圣彼得堡峰会上讨论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

  -2003年7月21日,布什在劳福德牧场会见贝卢斯科尼

  -2003年5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十四票对零票通过决议,立即解除联合国对伊拉克持续已十三年的制裁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