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国防科技幕后英雄——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剪影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 11:30 科技日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通讯员许启明毛新勇、本报记者于莘明

  当内蒙古草原迎来东方第一抹朝霞,当航天英雄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安然着陆,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的那一刻,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的专家们幸福、激动、辛酸、感动……有谁知道,为了这辉煌的一瞬,该中心几代信息专家付出了多少辛劳!

  光辉历程

  1959年3月14日,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组建,经七次大的编制体制调整,从小到大,从手工作业到计算机、网络作业,中心已由单一资料所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集信息咨询研究、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依托工作,以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的科技信息研究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服务系统,成为全国科技信息系统规模最大、影响广泛的信息服务网络之一:

  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260万份,数据库80余个,声像资料7000多部,信息资源的载体已由文本型向电子、网络信息结合的方向发展;

  具有很强的信息研究能力,对世界国防科技发展及其动向进行系统的跟踪和研究,能够承担综合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完成了一批重大的研究课题,为国防科技发展和装备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咨询保障;

  培养造就了一支思想好、水平高、攻关能力强的国防科技信息队伍,其中有装备管理研究专家赵澄谋、军控研究专家刘华秋、军事革命研究专家王稚、航天信息研究专家龚念曾等,53人获政府特殊津贴,15人获全国或国防科技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6人获航天基金奖。

  45岁生日之际,恰逢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这是自1986年相继被批准设立“信息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装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被批准同北京大学和军械工程学院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后,在培养和吸纳高层次信息研究人才上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拥有一支老中青专家为骨干的博士生、硕士生导师队伍,培养出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研骨干力量,形成咨询研究、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开发等多种工作并存的业务格局。

  科研新成就

  目前,该中心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跟踪、研究和报道世界军事技术发展重要动向,把握发展趋势,特别是及时跟踪报道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建设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工中心,开展了网络信息资源下载、传统文献数字化加工、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加大了电子型信息资源引进步伐;建设了目标与环境特性信息资源总库,扩大了信息收集和服务范围;编辑出版了《现代军事》和《载人航天》等刊物34种;起草了《科技成果鉴定办法》,修订了《国防专利条例》,完成了科技成果的评审组织工作;为军队单位提供有关抗“非典”的资料检索和知识产权服务;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信息条例》等重要法规文件。

  2003年面对非典肆虐,科技信息专家们也经历了考验,在对外交流中断、各种讨论会议停止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克服困难,通过刊物、网络和声像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及时报道和跟踪研究,全面跟踪分析世界军事形势,出色地完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研任务,其中计划任务100多项,应急咨询任务300余项。全年受理国防专利申请615件,审查结案227件;完成了414项科技成果的奖励评审推荐工作;研究开发了全军武器装备科技成果鉴定登记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地组织了军队有关单位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

  编辑出版了《世界军事技术发展报告》、《航空航天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编辑制作《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进展》等声像片10余部。翻译出版了大量专题资料,受到普遍欢迎。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期间,中心组建了多单位参加的专门信息保障小组,分别于发射前、发射后向首脑机关提供有关研究和分析性报告,同时通过《要闻》、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专栏等手段快速反应与此次发射活动有关的动态信息,确保了此次重大任务的及时反映。

  建功神舟

  1992年初,中央决定组织进行载人飞船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上级要求中心迅速提供国外载人航天发展的有关情况。中心党委明白,这是块难啃的“骨头”,但他们心里有数。

  在载人飞船工程论证组成立大会上,由中心提供的“国外载人航天的发展及其经验教训”、“国外载人飞船发射、测控、返回和安全救生系统及经济情况”两份报告,获专家组一致好评。

  上级将“国外载人飞船发展研究”课题交给了中心。以龚念增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度过了数十个不眠之夜。金秋十月,一份14万字的研究报告,提交到载人飞船工程论证组,为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方案论证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994年4月,他们又提供了10余万字的“载人飞船的计划管理和安全可靠性”的论证报告,为提高我国载人飞船的安全可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5年10月,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制订我国载人飞船早期飞行试验方案时,急需了解有关载人航天器初期飞行试验的情况,该中心合力攻关,提供了三万多字的“国外载人航天计划无人飞行试验”报告。

  1995年3月20日,《载人航天》刊物诞生了。这是我国航天领域惟一一份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为配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管理与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提供了“园地”,现已出版正刊54期、增刊3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封信中给予肯定。

  1995年春,载人航天工程经过两年多的研制建设,急需一部全面综合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的情况录像片。为此,该中心的科技信息专家们加班加点,声像样本获上级领导的肯定。

  大部分现场拍摄任务在冬季进行。酒泉发射中心地处高寒地带,加之发射时是根据发射窗口选择夜间和凌晨进行,气温降到零下几十摄氏度,摄像机电池常常停电,磁带变脆,中心科技人员克服困难拍摄成功。

  自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他们累计拍摄载人航天工程试验素材300小时,编制专题25部,圆满完成了领导机关交给的任务。他们编制的《欲乘“神舟”上九天》等四部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航天城的专题片,下发全国有关单位,反响很大。

  由该中心摄制的《飞天之路》大型电视系列片,通过详实的现场拍摄资料,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深入了介绍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感人事迹,播出后获观众一致地好评。

  “信息尖兵”迎接新挑战

  在谈到今后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时,中心主任闫巍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科技信息工作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呈现出信息需求个性化、获取途径多样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平台网络化、工作流程标准化、产品形式多媒体化的发展趋势,这对科技信息工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同时,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及时、准确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保障,竞争更加激烈。

  为此,中心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实现“五个提高”,即提高决策支持能力,完善研究体系,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研究,加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增强研究成果的预见性、针对性、权威性,在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上取得突破;主要馆藏印刷型和声像资源实现数字化;以中国国防科技报告为主体,用最新信息技术,完善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络功能,建设信息研究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建立健全装备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法规体系,做好国防专利和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工作,做好部队科技信息业务指导。

  在谈到中心未来建设与发展时,中心党委书记赵传祥说,去年中心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中心长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具备一流的科研条件,造就一流的人才队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建设一流的生活设施的奋斗目标。

  在谈到人才工程队伍建设时赵传祥说,中心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科技信息工作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引进人才、挖掘人才、盘活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在适应需求中引进人才,成立人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人才引进计划和保留措施,注重事业引才,按需引才,着眼长远发展引才。近几年,中心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先后引进学有专长的博士、硕士40余名;在创新实践中催生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举措,研究装备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那些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刻苦攻关,使中心的科研能力水平得到提高。突出抓岗位培养,通过以老带新,建立完善导师制度,严格遴选,重点培养,确定中心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并设立了专项培养基金,五年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干部数量提高了20个百分点,促进了科技干部队伍素质整体跃升;在激励中造就人才,每年评选10名左右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并对他们实施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促进青年科技干部在公平竞争中快速成才。落实科技人员相关待遇,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科研学术和对外交流活动,使他们在学术问题上各抒己见,提出独到见解,为他们施展个人才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下大力气解决“走出去难”的问题,努力走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结合即将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科研项目负责人制、科研突出贡献奖,促进人才队伍竞争机制的完善,着力培养高精尖人才,多出高水平成果;加速计算机、网络、声像、信息加工和服务等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建设网络化、现代化工作环境。

  意气风发的“信息尖兵”正以中心组建45年为新的起点,向着建设一流的科研单位的宏伟目标迈进。

  -相关链接

  三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迎来了组建四十五周年华诞。近半个世纪,他们把这样一组数据写进历史:共获各种科技奖励六百七十六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七项,三等奖十三项,部委科技进步奖六百余项。在“两弹一星”、“银河”计算机、“八六三”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决策咨询研究和信息服务保障任务,为国防科研、试验、生产和军队建设以及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咨询意见,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