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事评论:战争胜负——不只军事上论输赢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18日 09:08 中国国防报

  军事科学院彭光谦、郑艳平

  编者的话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隆隆炮声,人类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由此,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传统战争观,诸如胜负观、时空
观、力量观、控制观等也面临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迫切要求。人类军事发展史表明,只有思想观念跟上战争形态转变的步伐,树立与时俱进的战争观,才能正确地认识和驾驭战争。因而,从本期起,我们特推出“新战争观念系列谈”这个栏目,希望能为读者树立新的战争观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任何一场战争,都要经历胜与负的激烈角逐,都有一个胜与负的结局问题。但孰胜孰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读。

  军事上的“绝对胜利”曾经是衡量战争胜负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兵圣孙子就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不战而胜的最高境界,但这毕竟只是中国古代战略家的良好愿望。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的多数时间里,战争一直被战争发动者视为实现单方面利益的“绝对手段”,追求从肉体上彻底消灭敌人,攻占敌国领土,颠覆敌国政权,掠夺敌国资源等“绝对目标”。

  这种对“绝对胜利”的追求从根本上讲是与历史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原始公社时期,“战争就是为了占领生存的客观条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战争完全“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它所争夺的不仅是天然资源,而且是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乃至劳动力本身。正是在这种无限目的的支配下,尽管古代军事技术水平低下,作战手段相对落后,但战争能量的释放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2300多年前,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凭借马其顿方阵,把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10年间远征机动作战,行程长达万余里。中世纪欧洲封建主、意大利商人、罗马天主教会以“解放”耶路撒冷为号召的十字军东征,从1096年开始到1291年结束,征战杀戮竟持续近两个世纪。

  近代以来,伴随产业革命的爆发和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化大生产对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空前升高,国际垄断资本为了拓展市场和投资场所,夺取对战略通道、战略资源的控制权,不遗余力地诉诸武力。战争成为西方主宰和瓜分世界的主要手段。1800年,西方国家已控制了世界陆地表面35%的地区;到1914年,这个数字竟增至85%。帝国主义对世界殖民地的瓜分和争夺最终引发了20世纪两场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卷入战争的国家分别为36个和61个,波及人口分别为15亿和17亿,参战军队分别为7300万人和1.1亿人,死亡人数分别为1300万人和3200万人,战争损失分别高达3870亿美元和4万亿美元,人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战争胜负观提出了挑战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世纪。20世纪既将追求绝对胜利的战争观发展到了顶点,同时也孕育了绝对胜利观走向式微的客观条件。21世纪初初步显现世界经济全球化、战略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军事手段信息化等历史趋势的加速发展,使追求绝对胜利的战争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战争手段的巨大破坏性与战争目的的悖论。如果说农业时代的战争手段落后于目的,工业时代的战争手段大体与目的相适应,那么在工业时代后期以及进入信息时代,战争手段可能正在逐步走向战争目的的反面。20世纪人类既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巨大社会财富,也同时创造了足以在瞬间将这些财富化为灰烬的战争手段。现代战争手段的无限使用不但不能实现战争目的,反而有可能使战争的所有参与者面临同归于尽的厄运。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在日本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随着两柱蘑菇状烟云在广岛和长崎的升起,核武器巨大的、超出人们想像的杀伤力与破坏力震撼了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两个核大国储存的核弹头多达5万个,总当量130~160亿吨,全世界人均约3吨。若爆发全面核战争,足以多次毁灭人类本身,地球将进入漫长的“核冬天”。核战争中不会有胜利者,核战争在毁灭敌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核武器极大地摧毁甚至灭绝整个人类的能力,迫使美苏两家不得不从“确保摧毁”转向“确保生存”,“绝对武器”所具有的超强杀伤力和破坏力的特性反而使核武器本身变为不能使用的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使战争发动者在毁灭别人的同时,自己也面临着被毁灭的危险。

  二是战争的零和游戏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利益相互依存的矛盾。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势头迅猛,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国际斗争的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柏林墙的倒塌不仅象征东西方军事对抗壁垒的瓦解,也意味着冷战时代那种世界市场分隔与经济相对封闭状态的改变。生产的国际合作,资金的跨国流动,商品的全球交换,推动着各国利益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化进程之外,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独存。以前国家间单一的利益,也往往为越来多的相关或共同的利益所取代。由于各国利益的融汇点增多,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愈加突出,战争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危害他人利益的同时,也危害着自己的利益,那种原始积累式的纯掠夺式的战争已经很难进行下去了。地球任何一隅燃起战火,都会迅速波及全球,并最终对战争发动者的自身利益形成损害。“零和”的价值观念,即“彼方之所得,必为己方之所失”的观念不再符合时代潮流,并将逐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和“共同安全”的综合安全概念所取代。

  三是战争的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与经济承受力的困境。现代武器装备性能的算术级数的升级,是以成本呈指数级数的增加为代价的。高技术武器造价昂贵,决定了高技术战争消耗巨大。现代战争既是打钢铁、打硅片,更是一场扔钞票的竞赛。海湾战争只打了42天,多国部队一方耗资即达611亿美元之巨,比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全年国民生产总值还要高。这种严重失衡的战争效费比使战争成为获取国家利益并不经济的选择,制约着战争发动者轻启战端、把战争旷日持久地拖延下去或随心所欲地扩大升级。倘若仍旧坚持那种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地追求“绝对胜利”,很可能使战争发动者陷入“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最终被战争拖垮。

  人类文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催生着新的战争胜负观

  进入新的世纪,战争根源仍然存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战争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认清追求绝对胜利战争观的历史局限,构筑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的战争胜负观,成为世界各国必须直面的战略课题。

  单纯赢得军事上的胜利还不够,关键在于能否赢得政治上的胜利。战争的政治目的以及由此决定的战争性质,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一场战争仅仅实现了军事目的,而未能达成政治目的,则谈不上胜利。一场战争即使军事上未能如愿,但只要政治上达成了战略目的,也应该说取得了胜利。当然这里讲的政治目的,应当是合理的、正当的政治目的,而不是反人类、反文明、反历史的政治目的。一切侵略性、扩张性、掠夺性、征服性的非正义战争,即使实现了狭隘的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因其根本上违背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他们的胜利也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随着进步力量的壮大,这种非正义战争最终必将归于失败。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想称雄海湾的萨达姆政权,错误估计形势,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余万大军入侵科威特,前后仅用10余个小时,就侵占了科威特首都,一举达成了军事上速战速决的目的。但由于萨达姆政权违反国际法准则吞并一个主权国家,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国际社会和大部分国家包括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反对。这种在政治上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军事入侵行动,使自己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为日后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仅仅赢得战争本身还算不上胜利,决定因素在于能否赢得和平。战争是对现有秩序的破坏,但战争结束后必须有一种新的秩序代替旧的秩序。如果不能恢复和平,不能尽快开展战后重建,就无法巩固战争成果。如果长期处于非和平状态,长期处于动乱和对抗之中,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就不能推进社会的正常发展,最终必将归于失败。1979年12月27日,苏联经过精心策划,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了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战争初期,侵阿苏军成功地实施了闪击战,仅用一周的时间即达成了全面占领阿全境的军事目的。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略目标是企图通过全面占领阿富汗,扶植亲苏政府,以此控制阿富汗这个战略要地,为其与美争霸的全球战略服务。但苏军入侵以后,阿富汗人民的反侵略武装斗争迅速席卷全国29个省。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不分阶层、民族、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的差异,都参加或支持反侵略斗争,形成一场自发的全民抗苏战争,整个阿富汗就是一个大战场。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使苏联陷入极大的困境中。苏联先后有数十万官兵在阿富汗轮战,累计伤亡5万余人,耗资400多亿美元,最终被迫撤军。阿富汗战争中战场的胶着,资源的耗竭,国际舆论的反对,成为这个超级大国迅速走上衰败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凭借暴力征服别国谈不上胜利,核心在于能否赢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历来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古代兵法始终强调,“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尉缭子》提出用兵有“三胜”:道胜、威胜、力胜。其中,道胜是最高境界。单纯凭借暴力实施武力征服,只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和仇恨。美军凭借超强的武力虽然非常顺利地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却陷入了伊拉克抵抗力量的游击战之中。这场不顾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强烈反对,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征服战争使得美国与广大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美国在伊拉克打赢了战争,却没有赢得伊拉克人的心,反而在伊人民心中激起了难以消除的仇恨。主要战事虽然结束了,但反对美军占领的枪声却此起彼伏。萨达姆政权被推翻至今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但伊拉克人的生活状况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伊拉克安全形势日益恶化,战后重建工作举步维艰,伊民众对美英占领当局的不满情绪不断上升,针对美军的袭击不断升级,美军的伤亡数字持续增加。据美国国防部今年3月12日宣布,自去年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以来,美军在伊拉克的死亡人数已达555人,其中有41 7人死于去年5月1日布什总统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以后,大大超过战时阵亡人数。萨达姆被捕后,伊拉克抵抗美英联军袭击的活动也没有偃旗息鼓,在巴格达和其他城市发生的群众示威活动和一连串爆炸事件表明,伊拉克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获取暂时的局部的单方面的安全利益算不上胜利,重要的在于增进长远的全局的共同的安全利益。利益的得失是衡量胜负的重要标准。但是,得失的衡量需要站在整体、全局、长远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察。把一小部分人私利的获取建立在大多数利益丧失的基础上,为一时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利益,这是战争的最大失败。为某些利益集团、某一小部分群体的特殊利益而耗尽全国之力,即使取得战争的暂时胜利也是得不偿失的。二战前夕,日本军部与官僚、垄断财阀结合而成的军国主义集团,对内为了巩固军部独裁统治,对外为了掠夺资源与市场,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据战后日本经济安定本部估算,日本在战争中的财富损失为460亿日元(1945年价格);二战中日本失去3 10万人的生命,其中在海外战场上的死者达150万人,另有20多万广岛、长崎市民在原子弹的烟云中倒下,10多万东京市民死于空袭,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酿成的苦果最终却要让广大普通百姓来承受,这种战争是不可能有胜利可言的。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只有把本国利益建立在促进各国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把本国安全建立在共同安全和相互安全的基础上,把少数人的利益融入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之中,这种安全才是可靠的,这种胜利才是可信的。否则,把自身安全建立在别国的不安全上,单方面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和绝对胜利,最终得到的只能是绝对的不安全和绝对的失败。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