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特写:忙碌的传呼机——女军医焦鲁霞速写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3月08日 18:3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白瑞雪、胥金章)“今天一共四台手术。”刚做完一例肿瘤切除手术的焦鲁霞走出手术室,一如既往风风火火的脚步和没有丝毫倦意的笑容。

  焦鲁霞今年51岁,是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三八妇女节还这么忙,您是不是忘了今天的日子?”记者问道。

  “忘不了,你看,我的BP机从早上开始就叫个不停,大都是节日的祝福。”焦鲁霞掏出一只老式的摩托罗拉传呼机,十几条信息挤得密密麻麻。

  “您的传呼机真是热线啊。”记者感慨。

  “还不止这个呢。我丈夫把我们家的电话也叫做‘妇科热线’,每天晚上接的电话十个有八九个都是患者打来的。”

  从事妇科专业二十多个年头的焦鲁霞已记不清究竟接待过多少患者,做了多少台手术。从全国各地前来寻医问药的患者中,有年过花甲的老太太,也有二十岁刚出头的小姑娘,有都市白领,更多的是农村妇女。每次给患者看完病,焦鲁霞总是把自家电话和传呼机号码留给病人,便于治疗期间的联系。患者出院后,这些号码自然成了咨询热线。

  有人问过她,传呼、电话这么多,嫌不嫌麻烦。焦鲁霞说,人家大老远地来北京一趟多不容易啊,能通过电话向医生咨询,或者哪怕只是聊聊天,对病人也是很大的安慰。

  “对于医生来说,仁心和妙手同样重要。”这是焦鲁霞的信条。

  多年前,刚做医生不久的她曾目睹这样的一幕: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了能挂上专家门诊号,前一天夜里就在医院走廊里打起了地铺。从那以后,焦鲁霞要求自己,不管多累多忙,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病人。

  ——这或许就是焦鲁霞总是“连轴转”的原因吧。平均每天两台手术,每天例行的门诊、查房,以及不定期的讲课、义诊,工作中的焦鲁霞看上去有使不完的力气,回家后却“恨不得一头倒在床上”。

  记者跟随焦鲁霞开始了今天的查房。

  “腹部有没有不舒服?”“午饭吃的什么?”“病房内外温差大,上厕所多穿点衣服。”……十几张床位,焦鲁霞挨个听听心律、检查用药情况,一趟下来,用了一个多小时。

  “病人看不到医生就心慌,我啊,一天不见病人也难受。”焦鲁霞说。

  走出住院部大门,碰上一个老大爷。

  “焦主任,俺闺女咋样啦?”老大爷来自洛阳农村,女儿得了子宫癌,今天刚刚入住病房。

  “我们马上安排手术,术后回家好好休息。”

  “‘回家’?俺们就是来北京看病的,俺们不回家……”老大爷耳朵不好,急得快哭了。

  焦鲁霞凑在老大爷耳朵边一字一句地说:“您放心吧,就在这里手术,完了再回家休息。”

  老大爷这才有了笑意,道谢后匆匆离去。

  “你看,子宫癌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了。现在的年轻女性,关注自身健康远远不够,偏远地区由于条件有限更是如此。”焦鲁霞忧心忡忡。

  2003年7月,焦鲁霞作为总后勤部首批高级专家智力服务团的一员,踏上了千里青藏线。

  那是焦鲁霞熟悉的地方。1979年,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不久的她来到位于“高原兵城”格尔木的解放军第22医院工作。整整三年后,才因为赴北京攻读研究生而离开高原。

  故地重访,焦鲁霞顾不上欣赏高原城市的新变化,也顾不上调整因高原反应而异常疲惫的身体,一下车,就开始为驻地部队的军嫂作检查。

  距离格尔木几百公里的一个兵站里,接受焦鲁霞检查的军嫂小谭被查出患子宫肌瘤。

  小谭老家在四川雅安,4年前辞去工作来到高原照顾丈夫和孩子。

  “必须马上进行手术!”焦鲁霞二话没说,把小谭带上了专家团的车队,送到有手术条件的格尔木。

  焦鲁霞难忘小谭抹着眼泪在手术单上签字的情景——小谭丈夫参加野外驻训,妻子来格尔木前也没能见上一面。

  “我告诉自己,为了这么好的军嫂,手术一定要做得完美。”尽管对这类手术早已轻车熟路,焦鲁霞还是仔仔细细地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成为焦鲁霞高原之行一个美丽的纪念。三千里行程,半个月时间,焦鲁霞完成了4台手术,两次讲课,十几次专家门诊,为几百人做了检查。

  “小谭今天又给我发传呼了。她恢复得挺好。”焦鲁霞说。

  回到办公室的她突然发现桌上多了一束没有署名的鲜花。“大概是哪个病人家属送来的,我转送给10床的病人吧。她丈夫在国外,一个人住院,挺孤单的。”

  焦鲁霞的身影,又消失在因为节日而多了些温馨的妇科病房……(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