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解决危机时间紧迫 世人再关注六方会谈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 16:32 中新社网站

  中新网2月12日电自去年8月底举行第一次六方会谈以来,第二次会谈被一拖再拖,何以此时重开?这次会谈能否取得实际成果?朝核问题如何走出僵局获得合理解决?《瞭望》杂志刊出专家文章,试对这些焦点问题逐一解读。

  西方舆论认为,朝鲜在六方会谈5个月后同意举行第二轮会谈,这是朝鲜在内外压力下其核问题政策在软化,特别是在萨达姆被美国活捉,伊朗、利比亚在核问题上已屈服于美
国压力后,朝鲜只好退让。其实这种判断是不准确的。

  自2002年10月第二次朝核危机形成以来,在这一问题上有关各方特别是美朝两方所能达成共识的一点就是朝核问题要通过协商,用外交办法和平解决。

  朝鲜一再主张,朝核问题是朝美两国间的事,只能由朝美进行双边谈判解决。起初美国并不反对就核问题进行双边谈判。事实上第一次核危机爆发后美朝间就进行了三轮双边谈判,但后来美国发现,一来美朝双边谈判被韩国视为“越顶外交”,极大地影响了美韩关系,二来双边谈判加重了美国的责任,三是在美朝间失去相互信任基础的情况下双边谈判徒劳无功。因此,自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就坚决拒绝与朝双边谈判。

  去年4月美国基本结束倒萨战争后,朝鲜在多边会谈问题上有所松动,称不再拘泥于会谈形式,意不再坚持双边谈判。中国抓住机会进行斡旋,终于促成中、朝、美三方会谈,后又促成去年8月六方北京会谈。

  “以超强硬对强硬”是朝鲜在核问题上的一贯政策,其坚持通过朝美双边谈判解决朝核问题的主张至今没有改变。朝鲜之所以参加多边会谈,是因朝鲜为每次多边谈判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去年,朝鲜同意举行第一轮六方会谈。其原因就在于朝鲜需要了解美国在得到朝鲜业已有核弹的通告后,除去公开表态外,在对朝政策上有何实际变化,即想知道美国面对朝鲜有核现实,准备作哪些让步,要看一看美国是否放弃对朝敌视政策。

  第一轮六方会谈结束后,朝美间通过朝驻联合国代表进行过多次非正式接触。在一系列接触中朝鲜明确感到,美国对朝鲜的有核宣布持半信半疑态度,美绝不能在“讹诈”面前作任何妥协。朝鲜弄清了症结后,一边决定向美国显示一下“核威慑力”,打消其疑虑,结束其动摇,促使其尽早下决心退让。于是,2003年9月29日朝外务省发言人说,朝正采取实际步骤提高其核能力,10月2日又宣布已完成对8000根废燃料棒的再处理,利用钚制造核武器的一切技术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10月16日又说:“当时机合适时朝鲜将采取措施公开其核威慑力,届时就(对朝鲜是否真有核武器)无须有任何争论”。

  朝鲜展示核威慑力的目标观众和目的非常明确。观众就是美国决策者,目的就是促使美国采取现实主义态度。2004年1月6日至10日,以美国核专家希格·赫克和美国政府前朝鲜问题特使杰克·普里查德一行5人组成的非官方代表团应邀参观了朝鲜宁边核设施。事后,他们在给美国总统布什的报告中说,布什政府阻止朝鲜停止发展核武器的计划失败了,华盛顿应接受这个事实,即朝鲜已是一个未经公开宣布的核国家,美国应像接受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是核国家一样对待朝鲜。

  在送走美国人以后,朝鲜约静观20多天以后,即2月3日传来了举行第二轮六方会谈的消息。当然在此20天内及以前围绕着朝核问题还发生了许多事情,最主要的就是活跃的外交活动和频繁的斡旋。因为尽管各方对朝鲜诸如邀请美国人参观,声称可以有条件弃核之举动有大相径庭的解读,但各方都意识到重开六方会谈的可能性在增加。也正因如此,当下人们对何以在此时宣布2月25日举行六方会谈有了多种解释。

  了解了以上内容,自然对即将举行的六方会谈能够取得何种成果便有了大体的估计。不过人们还是希望,这轮六方会谈应该超越相互摸底,进入具有实质内容的妥协谈判阶段。至少,美朝双方应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作为讨论和谈判的基础,为今后的谈判创造条件。但届时是否是这样呢?这要看此后这20多天各方紧张的协商取得多大进展。从美朝双方态度看,应该说还是存在一定希望。

  在朝核问题上各方应有一个清醒的估计,要有时间紧迫感。坦率地说,留给人们进行和平谈判的时间大约只有一年半。因为,美国年底大选,大选前美国采取大动作可能性不大。明年上半年是美国当选总统政策审视调整期。如果在2005年秋季之前朝核问题仍未能解决,届时美国执政党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恐怕都会对朝核问题采取更加强硬政策,和平解决的希望就比较渺茫了。(作者:张琏瑰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