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海峡两岸专题 > 正文

黄子瑛接受专访:“两岸文化交流是我一生最爱”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2月01日 08:42 中新社网站

  中新社北京一月三十一日电题:“两岸文化交流是我一生的最爱”——访两岸文化交流使者黄子瑛

      中新社记者曾嘉

  “从事两岸文化交流十几年,像是过眼云烟,有些许感触,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策
划并推动了许多交流项目,感觉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黄子瑛曾担任台湾“中华艺文活动推展协会”秘书长、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近日她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两岸文化方面各有资源,我一直致力于整合这两种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等。回顾自己的经历,她告诉记者说,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表面上风光,但实际上又充满酸甜苦辣。

  一九九五年黄子瑛策划了弘一大师遗墨真迹赴台北展出,取得轰动影响。第二年受高雄方面邀请再次举行展览,她本来认为展品与上次相同,运作上应该驾轻就熟,所以当时满口答应下来,而且在展前又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孰料最后还是因为协调方式出现差错,使得展览临时搁浅,开了“天窗”。

  多年奔波于两岸的黄子瑛,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对于文化交流还是颇有成就感。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九九四年九月,扬州杖头木偶剧团赴台进行全省巡演。当时“千岛湖事件”刚刚发生,岛内不少媒体对此做了片面报道,许多台湾民众受到误导对大陆产生排斥情绪。但剧团的演出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在本就有些信息闭塞的南部地区。“已经做好最坏打算的演员和组织者却受到了空前的热情欢迎,民众们感觉剧目精彩,演出结束后还围住大陆来的客人,希望更多地了解大陆的情况。”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子瑛以及两岸的文化界同仁共同推动了许多交流项目,一九九六年的“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大陆二百位音乐家赴台演出、“台湾杰出青年音乐家访问团”来大陆演出、一九九八年和一九九九年《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展览进入岛内等等,这些文化交流项目当时都在两岸民众中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两岸之间虽然政治上有隔阂,但文化上的交融使得我们意识到,两岸民众真的是血浓于水。”黄子瑛说,这也是她从事十几年文化交流后最大的感触。

  她说,两岸开放交流十几年来,从早期的单方面出访到目前的双向交流,从最初感性的互动进而是知识性的研究,到现阶段理性的沟通;这一过程中,猜疑逐渐化解,禁忌逐渐放宽,秩序逐渐建立起来。而两岸交流的正面功效也逐渐显现出来。

  “然而,在这种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尚有些许不足,两岸交流实际上仍停留在点的交往,而无法拓展至线甚至面的全面交流。”黄子瑛三年前离开台湾,她感觉两岸的这种文化交流已经做到一定层次和水平,很难有大突破。但当她又一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准备在这里开创自己另一番事业的时候,那股对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浓烈的深情,始终在她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自此我已明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工作从来就是我这一生的最爱,也是责无旁贷、无可逃避的人生使命。”

  黄子瑛走进了全新的领域,再次迎接挑战的她选择了艺术品拍卖行业,这一目前在大陆方兴未艾但又竞争激烈的产业。之所以选择它,黄子瑛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具有文化特性、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同时又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项目。

  黄子瑛对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很有兴趣,她希望通过拍卖行业,了解流失海外的中国艺术品,并努力找回他们;同时透过这个拍卖公司,可以使两岸的收藏家和艺术鉴赏家进行交流研讨,达到两岸在艺术品收藏领域的交流合作。

  作为北京传世春秋拍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子瑛将艺术品拍卖业仅仅视为起点,在努力将公司做成功的同时,为今后建立艺术品博物馆、收藏家俱乐部等奠定基础。

  离开两岸文化交流工作三年时间,黄子瑛也借此机会重新思考文化交流未来的方向。她说,从事这一工作必须怀有奉献的精神,既要目光远大,又要秉持体谅包容、互助共生的态度,搭建两岸相知相惜的感情桥梁,达成两岸文化交流的艰巨任务。

  相关专题:海峡两岸专题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