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默默英雄等待飞天——记航天员兼教练李庆龙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1月23日 13:55 人民网

  本报记者任涛

  5分钟,令人窒息的5分钟。此时,杨利伟正乘坐“神舟”五号返航。飞船距离地面80公里时,进入了黑障区。一瞬间,飞船与地面失去了联系。此刻,2003年10月16日6时13分,北京航天城指控中心大厅,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一名航天员情不自禁地屏住了呼吸,为杨利伟捏一把汗,因为他清楚,这个阶段是整个飞行过程中最难受、最严峻
的时候。5分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很快安全落地。当听到杨利伟“感觉良好”的报告后,这位身材中等的航天员热泪盈眶,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朗声大叫了一声“噢!”振臂欢呼起来。

  说起李庆龙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摇头;但如果说他是中国最早的两名宇航员之一、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教练,那人们就会由衷地赞叹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开头那位激动万分的中年人就是李庆龙。

  安徽定远人李庆龙外表朴实温和,举止稳健却不古板,善谈而有分寸,自信、内敛而不张扬,话语间充满了坚毅和不容置疑的果敢,说到开心处时眉宇间经常浮出笑意,令人倍感亲近。猴年春节前夕,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国宝级人物在娓娓而谈中不经意间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

  做人一向低调的李庆龙在41岁的人生路上有几处不断改变着其人生轨迹的坐标:1980年9月,18岁的他历尽千辛万苦考取了大学;1984年,一毕业即被招为空军首批本科飞行员;1996年11月,万里挑一地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随后的一年里在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创造了中国式的奇迹;1998年1月5日,自称“海归派”的他与杨利伟等13人一道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光荣一员。当然还有一个坐标不仅磨练了李庆龙的意志与心态,更完善了他的宠辱不惊的人格:那就是与“神舟”五号一起遨游太空擦肩而过。

  那种滋味确实不好受。作为一个航天员,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更要承受一种历史和文化的重量。这位坚强的男人经历了最刻骨铭心的考验。“当我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用中国人自己培养的宇航员乘坐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飞船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的讲话,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李庆龙回忆当时的心境时感慨万分。他明白,第一个遨游九天的中国人的每一个举动都将牵动世界的目光,由他和其他中国教练培养出来的杨利伟无疑是最好、最合适的人选。

  俄罗斯一位教练说过这样一句话:航天员经过大量的训练,最后机会总是少数人,这本身就是航天员的生活之一。李庆龙说:“我是军人,国家让我上,再危险我也要保证完成任务;国家不让我上,我也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神舟”五号胜利返回后,李庆龙无比兴奋。他的骄傲和那份不需要鲜花和掌声的自豪,都证明在这个伟大的惊世成功中,他也是一分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来看看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和俄罗斯教官眼中的李庆龙吧。

  在表妹的心目中,表哥永远是最出色的:表哥在我们这一辈中排行最长,我们都喊他“老大”。当年,他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一年,靠在工地做小工凑足学费读到高二,并一举考取了空军第二空射炮兵学院,在我们居住的皖西小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特别是毕业后他又成为一名出色的战斗机飞行员,更是为我们这帮弟妹树立了榜样。

  表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那铁一般的纪律性和平和处事的作风。记得在那个凄冷的深秋,姨父身患绝症已到晚期,医生已回天无力,家人提前好几天拍电报给在连云港部队的表哥,要他尽快返家。可弥留之际的姨父在对长子一声声呼唤中仍不见儿子的踪迹,最后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就在所有的人淹没在悲伤中的时候,一个身影猛然扑向姨父的灵柩,嘶声哭喊:“爸!儿子回来了!爸!”泪眼朦胧中,我只能看见还穿着飞行服的表哥剧烈耸动的双肩。后来我们得知,表哥接到电报时,正在执行一项任务,为了避免中途换人给国家带来损失,他就咬牙坚持,直到最后胜利完成任务。

  在同学和挚友张力眼中,来自偏远山区的李庆龙无疑是他这位北京大都市人的一面旗帜:1980年9月,这两位来自天南地北的有缘人成了上下铺的好朋友。李庆龙这位大哥吃苦耐劳、执著的品行深深打动了张力。为了练喝酒,李庆龙买了一军用水壶的散装白酒,每天下课回来喝一大口,终于练成了喝酒高手,可他却从不贪杯,表现出极强的克制力;大学四年,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李庆龙坚持长跑从不间断,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在生活上,李庆龙对年轻于自己的张力呵护有加,无微不至,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李庆龙是个十分重情意的人,毕业这么多年,不管身居何位,始终与张力保持着联系,每有好消息,总是第一个告诉张力。

  在1995年当时的宇航员选拔小组看来,李庆龙无疑是最好的人选。那时33岁的他已是一名少校衔的师飞行技术检查员,属最高级别的飞行员。从他讲述的最惊魂的两个故事中,其所具备的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技艺折服了在场所有的人。1986年,刚飞行两年的李庆龙驾战斗机执行双机编队特技训练任务,返航时突遇大雾,经验甚少的他凭着冷静的头脑,不慌不忙地严格按程序操作,平安返航,这时他才发现汗水打湿了全身。一次,他驾机升空4000米时,一架大型民用机突然从头顶擦过,惊出一身冷汗。只见他临危不惧,稳操住舵,避免了一次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

  10年前在不经意间,只在少年时飞过一次滑翔伞的李庆龙的飞行天赋被开发出来,他好像注定要在天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妻子蒋虹忘不了:“双学士”飞行员的丈夫那副团长的提拔任命马上就到。留,轻车熟路前景可观;走,前途艰险荆棘密布。一天,电视台播出一段纪录片:一位前苏联航天员搭乘的飞船在返回途中发生故障,再过两个小时,飞船就要坠毁。这名航天员掏出怀中的金笔用宇航服包好,对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含笑嘱咐:请把金笔作为礼物,转赠给你未来的丈夫……看到这里,蒋虹紧紧握住丈夫的手,两行泪水夺眶而出:“庆龙,非去不可吗?”李庆龙平静地说:“我已经报名了!”

  蒋虹说,飞行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为了让庆龙安心飞行,结婚15年了从没有打听过他工作上的事,我操持家,把女儿养大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李庆龙理解妻子的这份情意,从不把烦恼事带回家,并要求其绝对信任自己的能力。

  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主任克里穆克将军至今难忘中国人李庆龙和吴杰创造的奇迹。1996年3月,这两位兼具工程学和军事学学士学位的飞行员,率先走进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经过8个月的俄语强化学习,他们被派往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

  按计划,他们要在1年内完成原来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训练课程,这包括:俄语、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理论和艰巨的任务训练,还要不降标准地参加考试。

  “我们不会为此减少训练内容,也不会降低难度标准,这对你们来说可能会很困难。”尽管克里穆克中将对这两个还不能熟练听说俄语的中国航天员明显地表示出疑虑,他还是要求两人上午报到后下午立即上课。

  艰涩的俄语和专业课,抗超重训练、抗眩晕训练、抗缺氧训练、海上救生、陆地伞降、沙漠生存……李庆龙还要再加学太空行走技术。“上天的阶梯”上难关重重。

  两个人默默地交换一下眼神,攥紧了拳头。这一年,德国、法国的受训航天员每周末都要乘飞机回国休假,他俩却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他们和生活老师大练口语,在餐厅,有时甚至在游泳馆和桑拿房与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询问登太空经验,回宿舍再笔录下来。雪地生存训练,他们来到北极圈,像爱斯基摩人一样钻到雪窝棚里,在零下48摄氏度的严寒中靠一块压缩饼干坚守48小时,每人体重减了两公斤。耐热训练,90摄氏度的干风往模拟舱里吹,汗水在脚下汇聚成水洼,他们一口气坚持了52分钟……

  “国家花那么多钱,花那么大代价送我们去,并且几年的内容一年要学完,我觉得只有拼命尽量学东西,所以每天晚上基本上都学到12时以后,好多该记的东西必须记住,中午不睡午觉。那时候真正感觉时间就是金钱。”李庆龙回忆道。

  一年之后,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困难的李庆龙终于凭优秀的成绩拿到了027号国际航天员合格证书。

  说起爱徒杨利伟,李庆龙疼爱有加。而在杨的眼里,李教练既严厉又亲切。他清楚地记得,在酒泉等待飞天的日子里,李庆龙千叮咛万嘱咐:进出舱门的时候一定要慢点,千万别把头盔碰裂了。当杨利伟回到航天城的时候,一见到李庆龙便与他紧紧拥抱,两个具有钢铁意志的男人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谢谢你!”杨利伟大声说到。“谢谢你呀!”李庆龙哽咽道。“我们这帮人从空军来到这里,舍弃自己特别喜爱的飞行事业,就是为了追求上天,但是最后只能有一个人上天。杨利伟代表我们大家实现了这个愿望,这么完美的飞行,这么平安地回来了,能不激动吗?”李庆龙说。

  这几年的春节,李庆龙和其他航天员共十几家人,每年都集中到一个人家里过。男人们在饭厅下棋,女人们在卧室聊天,孩子们在客厅玩耍。吃年夜饭的时候,每家做一道菜,在一起聚餐,共祝新年,遥祝远方的父老乡亲,共同期待着载人飞船升空的那一天。2004年猴年春节依然如故,因为训练是第一位的。

  有消息说,2005年中国将发射包括至少两名航天员在内的飞船。李庆龙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他更憧憬着自己能实现飞天的梦想。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1月23日第三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