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2003年的中国国防: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加快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31日 16:32 军事博览报

  2003年,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局势总体平稳、局部动荡。中国军队积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着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快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步伐:积极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充分表明中国在增加军事透明度方面的诚意;奉行积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着眼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坚决反对一个或少数大国主导国际安全事务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维护国际力量平衡,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把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作为首要目标,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
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周边安全迎来好时期;积极倡导新安全观,稳妥与周边国家建立不针对任何第三国的相互信任措施,促进中国与邻国之间友好合作,在加强相互信任,确保共同利益和维护地区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加快

  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郑重宣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中国军队再裁减员额20万。江泽民同志指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中国军队建设的既定方针。压缩军队员额,是不断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

  军队战争准备的形态和样式发生方向性转变,是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和标志。1993年,我国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实现了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转变。对于什么是高技术战争的问题,全军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清晰和深化的过程。对此,军委江泽民主席深刻指出:“高技术战争,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揭示了高技术战争的内涵,是对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转变的进一步升华。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转变,实质是由工业时代的局部战争向信息时代的局部战争转变,具有明显的质变性质,已经引起中国军事领域一系列深刻变化,成为我军由机械化时代迈向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军事变革最终体现为军队结构的转型和军队模式的确立,因此,军事变革指导理论必须对军队建设模式作出科学规定。1995年,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军队建设要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这一战略决策,是人类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时代要求,也是军事变革对军队建设模式的根本性要求。机械化战争要求军队是雄厚人力与庞大机械化装备的结合体,战争往往表现为大规模集团作战和数亿吨“钢铁倾泻”的特征。信息化战争对军队模式的要求则是精兵、合成,战争以“信息决胜”为主要特征,科技水平和质量水平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为此,中央军委提出的军队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正确把握现代战争形态转型规律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军事变革特征,已成为中国军队建设迈向信息时代的坐标。

  从工业时代中期到信息时代,西方军事强国走过的道路是:半机械化—机械化—信息化。我军处于机械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要努力向信息化过渡的特殊阶段。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军“努力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一要求蕴涵着三个基本点:一是我军建设必须以信息化为重点,这是军事变革的标志;二是我军建设不能抛弃机械化,这是由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要求和我军实际所决定的;三是必须加速机械化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这是信息化战争对机械化的新要求,即机械化已不是工业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而是符合信息时代要求、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的机械化。“努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将标志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阶段性成果的完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场以争夺高技术优势为核心的新一轮军事竞赛。西方强国通过全面推进军事变革,大幅增加军费,积极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使其军事力量超常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差距,获得了遥遥领先的绝对军事优势,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中国军队在维护地区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将面对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同时,中国还面临非传统安全威胁。“台独”等分裂主义势力日益猖獗,加之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遥相呼应,对中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宣布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这一方面是中国有能力和有信心的表现,表明中国对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充满信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坚决捍卫祖国主权和统一。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中国热爱和平的诚意,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稳定的实际行动。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建设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积极防御战略在军事领域的本质体现,其目的在于通过军事变革提高信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中国的国防力量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与安全的力量,同时也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强大了,也不会对别国构成什么“威胁”。

  总之,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和军队建设模式的转变,解决了“变革什么”的问题,发展战略和“双重历史任务”的确定,解决了“怎样变革”的问题。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方向、目标、模式、步骤、时限、途径等根本性问题。中国军事变革已经历了萌芽和发育阶段,今后将跨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积极倡导新安全观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和平共处,在一个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上,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通过积极的合作才能确保相互安全。中国在吸收现有的共同安全、相互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和集体安全等安全观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安全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成为新安全观的核心。所谓互信,未来的发展和安全只能以国家间相互信任和国际间的普遍信任为基础,在互信基础上才可能发展有效的合作。所谓互利,强调的共同安全,反对以牺牲他国的安全利益来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所谓平等,新安全观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国际关系中,当贯彻民主的原则。所谓协作,主张加强协作是促进各国在国际安全领域全面合作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对话协商,实行安全合作。包括:根据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协作,实行有效的国际军备控制和裁军;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内,通过协商一致,求同存异,维护地区安全。

  基于上述认识,今年我国在实际行动中,为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新的安全观做出了不懈努力。

  一是在国际条约和安全组织方面:中国签署并严格遵守大多数国际条约和公约;积极参与了亚太地区内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进程;中国倡导和参与创建的“上海合作组织”,为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作了突出贡献。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倡导新安全观、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和新型国家关系,加强军事领域的信任与合作,强化了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的实质性协作,达成了在防止与和平解决国际冲突中相互协助的共识。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开展经贸合作,使这一组织日益成为维护地区稳定、打击“三股势力”、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典范。今年,胡锦涛主席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莫斯科峰会,温家宝总理主持了六国总理北京会晤。8月初,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境内举行,这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首次举行的多边联合军事演习。尽管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对中亚地区的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上海合作组织经受住了考验,并开始在国际和地区重大事务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是在国际维和方面:中国作为安理常任理事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组织维和行动。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坚持的原则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尊重成员国的主权,不干涉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继今年4月中国派遣一个175人的工兵连和一个43人的医疗分队赴刚果(金)参加维和后,12月,中国又决定派遣一个240人的运输连、275人的工兵连和一个35人的联合国标准二级医院参与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的维和任务。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国近来积极参加维和的行动实际上也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维和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中国还将继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日前,中国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戴绍安表示,为更好地发挥我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我国正逐步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力度和规模。据透露,中国下一步有可能建立一个维和运输训练基地。

  三是在增强军事互信和提高军事透明度方面:中国已经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以及越南、印度、蒙古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军事互信措施,对于增信释疑,消除不安全因素和维持边境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军事专家认为,2003年举行的双边和多边联合军事演习,达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陆军特种兵、航空兵、装甲兵等多兵种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军队于8月6日至12日举行“联合-2003”反恐演习,这是中国首次参加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据介绍,这次现代化的多国联合演习着眼当前国际反恐斗争形势,借鉴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反恐斗争的成功经验,有力震慑了“三股恶势力”,对于维护中国西部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军演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和巴基斯坦海军于10月22日在中国东海长江口水域举行海上联合搜救演习,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外国海军举行的首次联合演习。中国海军东海舰队的水面舰艇和舰载直升机,巴基斯坦海军两艘舰艇和700名官兵参加演习,演练了海上搜救、反恐、联合编队等科目。中国导弹护卫舰和巴基斯坦驱逐舰联合演练了海上协同、空中救援等科目,通过演习,提高了双方联合行动和指挥的能力。随后在11月14日举行的首次中印海军联合演习,引起外界高度关注。这次演习是继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成功访华后,中印两军交流与合作取得的又一成果。中方舰艇和印方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和综合补给舰,以及双方官兵1500多人参加演习。这次没有假想敌的演习主要是演练联合搜索和救援行动。年内,中国军队还多次派员观摩其他国家的军事演习。5月,中国军官以观察员身份观摩了美国、泰国和新加坡举行的“金色眼镜蛇”演习。8月下旬,中国派出观察员参加了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举行的以反恐为主要科目的首长司令部演习。此外,8月25日,中方还第一次邀请15国军事观察员在内蒙古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观摩了北京军区“北剑0308”装甲旅纵深突击作战演习,为中国军队面向世界,加强防务合作,增信释疑开辟了新领域。

  四是军事外交成果丰硕:除了联合军演以外,2003年中国军事外交在其他领域也精彩纷呈,中国对外军事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发展态势,成绩可圈可点: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应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邀请访问美国,取得积极的、建设性的成果;以曹刚川出访俄罗斯为标志,中俄军事关系进一步巩固,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深入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军事关系继续加强,朝鲜、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等国军队高级将领相继来访,中国军方领导人也分别前往上述几国访问,进一步密切了相互关系,特别是印度国防部长、日本防卫厅长官访华,使中国同周边国家军队关系出现新的局面;中国军队同法国、英国等欧盟国家军队之间交往也非常频繁,尤其是有关战略磋商机制的建立和开展,为相互关系注入了活力;中国与非洲、拉美等地区军队也保持了十分紧密的交往,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中国军事外交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局面已经形成。

  

周边安全迎来好时期

  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长期趋势更加明显,今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更加剧了西方阵营的分裂。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国联系得更加紧密,和平与发展的努力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大国关系呈现出竞争、制约、借重与合作并存的态势,大国之间普遍建立了伙伴与对话机制。今年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一些长期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话和协商正在得到解决或者缓解。各国均把发展经济、提高自身国力放在首位,对话合作、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中国来说,周边环境也处在建国以来较好的时期。

  从中国的外交战略布局来看,周边是首要。因为大国关系主要集中在周边,如中美、中日、中俄、中印关系等都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重心也是在周边。处理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需要有一个展示中国多边外交的舞台。因此,中国外交的四个支柱都是围绕着经营周边展开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国际环境的主要构成,保证周边的稳定才能赢得国家发展的良好空间。2003年是中国周边睦邻外交硕果累累的一年。本着“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宗旨,中国与东盟和印度的关系都有了突破性发展,同时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外交框架内也有出色表现,外报评之为“中国面带微笑融入地区事务”。

  一是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中的地位明显上升。2003年,中方对朝核问题进行了多轮外交斡旋,于4月23日在北京举行了三方会谈,迈出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一步。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努力下,于8月下旬在北京举行了中、俄、朝、美、日、韩六方会谈。各方一致同意和平解决朝鲜核危机,并同意举行第二轮六方会谈。当前有关各方正在为第二轮会谈做准备。可能的话,六方会谈进程将制度化,建立一个有助于问题最后解决的“相互信赖环境”。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积极斡旋六方会谈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形象,中国正日益成为维护本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的参与和推动下,朝核问题不仅没有走向战争的极端反而创立了多边会谈协商机制。这从近期看,避免了战争的可能性;从长远看,则有利于东北亚安全稳定,并最终形成东北亚安全机制。

  二是中国带动参与下的东盟“10+1”和“10+3”区域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亚洲市场的复苏,并向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加速推进。上半年面对SARS危机,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在社会安全、公共安全领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下半年,双方又通过签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加入东南亚合作条约,进一步确认了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的两大突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亚洲未来的区域合作机制提供了一种可操作前景。“10+1”和“10+3”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市场与亚洲经济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2003年,东亚内部贸易大大超过亚洲对美贸易,韩国、日本和东盟的对华贸易都获得巨额顺差。中国带动全球贸易的增量部分达到18%。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内容。引人瞩目的还有,在10月初的中日韩领导人第5次会晤中,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为保证有效地开展三方合作,必须开拓广泛的合作渠道。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发表《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预示着东北亚合作进程即将启动,将对促进该地区共同发展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中国开始实施的“振兴东北”战略,也采取了开放态度,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合作结合起来,为中日韩三国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是中印关系不再受过去历史的羁绊,取得突破性进展。印度不再把中国视为战略威胁。印度领导人访华和中印两军联合演习,都标志着两国开始建立战略互信。而经济上,中印两国人口占世界一半,这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市场具有无限潜力。中印在安全上和经济上共同利益的形成将产生长期的、全局性影响。这种变化对南亚地区稳定也是有益的。今年6月下旬,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不仅确立了发展中印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也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在这份宣言里,印度首次正式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的领土。10月,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举行了首轮会谈。11月中旬,中印两国海军进行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联合搜救演习,随后印度陆军高级代表团在印度第四军军长马亨德拉?辛格率领下访华,并首次获准进入西藏。中印关系的改善,使中国的“大周边外交”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印度的变化就比较突出。就连曾经是“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鼓吹者、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都改了口,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印度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印度总理瓦杰帕伊6月的成功访华又把两国关系带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印两国今年不仅进行了首次有关“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同时期待双边贸易额到2005年实现100亿美元的目标。

  四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今年5月底,胡锦涛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即选择了俄罗斯,并与俄方领导人进行了深入会谈。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俄关系,充实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中俄两国还树立起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俄在这方面合作的典范。此外,今年中俄两国还在伊拉克战争、朝鲜核问题上进行了密切的配合。中俄两国长期积累的良好政治资源,正逐步转化为两国在经济、安全、文化等各方面合作的动力。中俄双边贸易今年有较快的增长,可望超过140亿美元。

  对中国而言,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对地区国家来说,中国的积极外交,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积极外交行动纷纷做出肯定的回应。外电评论认为,与以前相比,中国从比较“内向”到现在主动介入地区事务,正逐渐体现出成熟自信的外交风范。

  

国际防扩散领域又有举措

  在国际防扩散领域,中国政府历来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国际事务,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各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不支持、不鼓励、不帮助任何国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

  多年来,中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逐步制订了完整的防扩散政策,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扩散出口管制法规体系,并采取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国际防扩散进程。中国政府认为,防扩散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防扩散目标。防扩散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参与,摒弃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并充分重视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由于核、生物、化学、航天领域所涉及的许多材料、设备和技术具有双用途性质,各国在执行防扩散政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防扩散与和平利用相关高科技的国际合作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系列防扩散国际条约的缔约国,中国一贯高度重视防扩散问题,反对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多年来,中国政府在国内出口控制制度建设、国际防扩散合作等各个领域做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出口控制法规,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各类敏感物项及所有军品的完备的出口控制法规体系,与国际规范全面接轨。白皮书的发表,再次充分展示了中国政府在防扩散问题上的决心和诚意。

  2003年12月3日中国发表《中国的防扩散政策和措施》白皮书,重申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生化等各类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不支持、不鼓励、不帮助任何国家发展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国主张树立以合作求安全,以对话求安全,以互信求安全,以发展求安全的新安全观。中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防扩散目标,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防扩散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参与,摒弃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并充分重视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多年来,中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逐步制订了完整的防扩散政策,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扩散出口管制法规体系,并采取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国际防扩散进程,为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