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建设“装备技术区”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21日 06:57 解放军报

  视点提要:沈阳军区某集团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装备保障新模式,通过横向联合,使一大批维修工间和设备实现了合用、通用;建立协作机制,使上百个不同专业的科研小组得以携手攻关,破解各种装备保障难题;依靠新技术手段取代小作坊式的装备保障工间,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走出了一条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装备保障新路子。

  世纪之初,驻守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某集团军出现一件新鲜事:设立了“装备技术区
”,以此带动部队现有装备整体作战保障能力的跃升。此举一出,引起方方面面的热切关注。

  初冬时节,总装有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对该集团军“装备技术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称赞此举走出了一条系统建设、整体集成、综合保障的装备保障新路,成功地打造出一条装备保障的“技术链”。

  确立横向联合意识,使数十个通用维修工间实现合用,上百种机具设备实现通用———

  保障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这年初秋,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把部队拉到某地域综合演练,装备保障分队一路跟进。当指挥部下达打破建制、成立小型多元化联合保障小分队的命令之后,平时“各自为战”的保障人员怎么也合作不起来,拖延了抢修时间,使部队贻误了一次次战机。

  两个月后,该集团军炮兵旅进行战术演练,一门火炮出现故障。可是,军械科的钣焊设备正在集团军修理营检修,官兵们眼巴巴地等了两天。其实,旅车辆科、装甲科等部门的钣焊设备完好无损,他们如果向这几个部门求援,问题在十几分钟之内就能得到解决……

  咀嚼一桩桩尴尬事,集团军上下看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习惯于垂直指挥体制的“惯性思维”,使官兵们淡漠了“横向联合”的意识;装备保障资源及其功能的重叠与冗余、地面固定设备的庞杂与繁多、分系统配套建设带来的整体性相对弱化,使装备保障训练资源无法共享。

  能否大胆探索一条适应未来战场需要的装备保障新路?经过反复调查和论证,集团军各级党委形成了共识:把所属部队分散的各专业分队及其工作场所集中到一个区域,命名为“装备技术区”,搭建一个横跨建制单位,多专业门类,纵贯军、师、团、营的联合保障框架。

  “装备技术区”的设立,使部队装备保障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对基层装备保障和管理场所进行了规划和调整,使每个单位的装备技术区有了集约化的修理工间、装备技术训练教室和野战保障库房;按照“优化配置、资源共享、提高效益”的原则,对军械、装甲、车辆等专业78个通用的维修工间实行合用;通过技术改造,使机加、钣焊、电工、喷漆等上百种机具设备实现了各专业的通用。同时,他们打破专业壁垒,建成了7个具备模拟化、网络化、电教化等条件的装备保障训练基地,实现了集团军范围内装备保障训练的一体化。

  上百个分属不同专业的科研小组,通过协作机制破除门户之见,实现了联合攻关———

  让保障资源跟着任务流动

  去年初,集团军领导在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各个“装备技术区”内约有上百个大小科研小组分属不同的专业和部门,由于各自为战、信息不通、资源封闭,收获不大。

  协作机制不健全,导致维修保障水平不高,对重大课题破解无力。为此,集团军首长提出新举措:在技术区内部进一步破除“门户之见”,实现联合攻关,协力创新。很快,集团军按照课题和学科需要在“装备技术区”成立了统一的科研室,由集团军装备部门牵头,跨专业、跨部门组织学科带头人,实施“强强联合”协作研究。各个装备技术区的科研室实行了“对外开放”,并与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热线联系,吸引顶尖人才加盟。今年4月初,集团军又对分布在各个专业的近百个研究课题逐一梳理,分门别类明确主攻方向和攻关人选,将不同专业的顶尖人才合成课题组,联手攻关重大立项课题,让技术力量和技术资源跟着任务“流动”,实现了攻关交融、内容交汇、人员交叉。

  一场更高层次协作的序幕拉开了。小工种、“独生子”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各部门面临的难题,难就难在人员少、分布广、技术要求高,基层部队缺教材、缺教员、缺场所。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利用各个装备技术区的培训资源,在这些专业相对集中的某装甲旅、某高炮旅等单位,分别建立了焊工、钳工等6个训练基地。到今年12月初,这个集团军对所有小工种、“独生子”专业的装备技术骨干已进行了4轮集训,100余名尖子人才进入了军区、集团军的“人才库”。

  小工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探索,逐步打破了各个专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藩篱,带来了明显的军事效益:集团军以装备技术区为基础,建成了“大中小结合、培训功能齐全、兵种专业配套”的基地化装备保障训练体系,使炮兵、装甲、工兵、防化等7大专业有了现代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教学场所。在此基础上,他们与8家院校、训练机构等建立了“客座教授”授课制度,近两年装备系统有65人进入集团军“人才工程”,比过去5年的总和还多。数千名装备使用分队的军官和士官在装备技术区集中参加了“用修双能”训练,实现了装备使用与维修技能的复合集成;近百项新技术、新工艺同时被有关专业推广应用;数十种新装备及其配备设备走上训练场,形成了作战保障能力。如今,各部门、各专业你来我往,或将装备交换训练,或将骨干交流使用。大家在实践中渐渐地明白了这样一个理儿:现代战争谁也离不开谁。

  “处处点火”的小作坊式装备保障工间不见了,用新技术打造的多功能维修工间拔地而起———

  集团协作带来集成效益

  初冬时节,笔者走进集团军所属部队各个装备技术区,过去“处处点火”的小作坊式装备保障工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多专业、多工种的多功能维修工间,覆盖装备技术保障各个领域的装备信息网络纵横交错,配备了计算机、制图机械等现代化科研手段的技术研究场所让人耳目一新,通过“集团协作”研制开发的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炮声隆隆,战事正酣。在集团军进行的野外装备综合保障演练现场,笔者看到,由“装备技术区”不同专业的数十名官兵组成的保障队,正驾驶着先进的保障装备,穿梭在演习场上,熟练地对参演各类装备遂行伴随保障。演练场精彩纷呈的背后,是崭新的战时保障方式:按照小编组、全要素、高起点的思路,依托各个装备分队组成若干个小型化多功能的保障指挥控制模块、信息传输模块、地面保障模块、装备支援保障模块,以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反馈完整流程为纽带编成的信息化保障小型实验群。这种精细巧妙的保障结构,在高层次上实现了持续的“脉冲式保障”。

  对比今昔,集团军领导感慨良多。以往单兵、各专业单打独斗,互不往来,单兵、单一兵种专业装备保障训练虽然是“一朵花”,但合到一起就往往成了“豆腐渣”。如今,他们开展集团协作,使装备保障训练年终一次“大团圆”变为了天天见面,实现了作战全保障装备、全系统的合训。这种合练既提高了装备保障人员和指挥员的素质和技能,也锻炼了受训者的协同合作意识。据统计,打破条块分割后,集团军共有100多项科技练兵成果得到推广,两年内开发出2000多项模拟训练器材,编写出数千万字的教案、教材、题库和操作规程,制作了600多套多媒体课件和100多套模拟训练软件;近百种装备作战效能、自我防护能力以及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他们还通过对各类装备系统和综合运用的研究,创新了近百种新战法。(解放军报2003年12月21日第2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