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航空百年 > 正文

航空百年掠影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 17:26 解放军报

  乐俊淮一、实现飞行梦想(1903-1913年)

  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蓝天,是人类的美好梦想。1903年12月17日,人类终于第一次飞上了蓝天,美国的莱特兄弟完成了人类首次持续的、可操纵的动力飞行。这一天,他们的“飞行者”1号,第一次由弟弟奥维尔驾驶,飞行了37米,留空时间12秒;最后一次由哥哥维尔伯驾驶,飞行了260米,留空时间59秒。

  在“飞行者”1号上,发动机通过链条带动两具直径为2.59米的推进式螺旋桨。它们的效率为0.66,已接近于现代的定距螺旋桨水平。不过,近期国外的实验证明,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是严重俯仰不定的,现代飞行员若不依靠人工稳定装置是没有人敢于驾驶这样的飞机上天的。这更增加了人们对莱特兄弟过人的勇气和高超的本领的敬仰。二、军事航空兴起(1914-1918年)

  正如同任何科学技术都首先应用于军事一样,飞机一诞生,便在战场上广泛应用,成为战场的“杀手”。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年8月3日,德国飞机轰炸法国的吕内维尔城,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飞机对城市的空袭。当年10月5日,法国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中士和他的机械员路易·凯诺配合,在空中击落一架德国的飞机,首开以飞机击落飞机的记录。当时法国著名的特技飞行员罗朗·加罗斯提出:应该将机枪固定在机头前方,沿飞机纵轴发射,这就形成了歼击机的格斗射击概念,并一直沿袭至今。1915年,德国委托荷兰发明家安东尼·福克尔研制成功机枪与螺旋桨的协调装置。装有这种协调装置的福克尔“艾因德克尔”E型飞机接连击落协约国飞机。协约国飞行员把这段经历称为“福克尔灾难”。

  一战期间,各参战国共生产了18.4万架飞机,飞行速度超过200公里/小时,飞机性能比以前提高约一倍。三、民用飞机诞生(1919-192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既有大量的剩余军用飞机,又有众多面临失业的飞行员,于是,发展民航事业水到渠成,也开辟了民用飞机发展的道路。

  开辟空中航线的需要激发了对长途探险飞行的热情。1919年6月15日,英国的阿尔科克上尉和布朗中尉驾驶一架维克斯“维梅”型飞机,从纽芬兰岛的圣约翰斯港起飞,与恶劣天气搏斗15小时57分,中途曾从云中坠入危险的螺旋状态,飞出后,最终迫降在爱尔兰的戈尔韦沼泽地带。这是航空史上第一次中途不着陆的、飞越大西洋的飞行。

  美国早期军用飞机生产滞后,但却较早使用专门设计的民航飞机,所产福特“斯托特”型飞机是那一时期最成功的运输机之一。四、技术全面飞跃(1927-1932年)

  1927年5月,美国邮政飞行员林白驾驶一架NYP-1型“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横跨北大西洋,直飞5180公里,历时33小时30分29秒,最后降落在巴黎的布尔歇机场。他的壮举引发一股航空竞赛热,各项飞行记录日新月异。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欧美飞机制造技术大发展:飞机外形设计改革,双翼机逐渐让位给单翼机,尔后又由上单翼布局发展为下单翼布局。下单翼布局可以带来较好的整体流线型,而且为起落架收起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作为飞机心脏的发动机也有长足的进步,气冷式发动机逐渐取代液冷式发动机。航空仪表也空前发展。美国研制成功了人工地平仪和陀螺航向指示器等航空仪表。有了先进的系列航空仪表,飞行员即使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也能驾机飞行。五、再经战火锤炼(1933-1945年)

  1933年12月31日,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张臂式、下单翼、起落架可收放的单座战斗机苏联伊-16型战斗机试飞成功。在1938~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中,伊-16和德国的梅塞施米特Me.109战斗机展开了殊死的空中较量,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空战的序幕。在二战期间,全世界共生产了100万架军用飞机。

  交战各国的战斗机水平在战争中都有大幅度的改进:大多装有自封油箱和飞行员防护装甲,提高了飞机的生存性;有的安装有20毫米口径的航炮,加强了作战火力;后期美国生产的P-51“野马”型战斗机采用层流翼型,使飞机的速度超过了700公里/小时,并装有大容量副油箱,可以执行远程轰炸机的护航任务。盟军主要使用重型的4发轰炸机对纳粹德国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参战飞机有英国的“哈里法克斯”和“兰开斯特”、美国的B-17和B-24等。战略轰炸机由大机群活动转变为单机行动,被军事专家称为“轰炸机革命”。六、进入喷气时代(1946-1966年)

  科学家早就提出了利用燃气喷流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飞行的设想。二战后,美国相继生产了F-80和F-86等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苏联紧随其后,研制了米格-15型飞机。

  有了喷气式战斗机,试飞员们开始驾驶着飞机向音速冲击。1946年9月27日,英国的“燕”式喷气式研究机在试图接近音速时机毁人亡。原来当飞机接近音速飞行时,空气被压缩,密度增加,给飞机带来了巨大阻力,造成飞机操纵反常。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音障”。1947年10月14日,美国的耶格尔上尉驾驶X-1型研究机,首次完成了超音速飞行,在1.28万米高空上飞行速度达到1078公里/小时,相当于马赫数1.015。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相继升空,如美国的F-100、F-104和F-4等,苏联的米格-19、米格-21和米格-25等。喷气式客机也加入航班,如苏联的图-104,美国的波音707、DC-8和法国的“快帆”等。七、开拓广阔领域(1967-1989年)

  科学家们找到了协调飞机在高低速飞行之间矛盾的方法:通过结构设计,保证飞机机翼后掠角可以变化。1967年5月26日首次试飞的苏联米格-23型战斗机和后来研制的苏-17型战斗轰炸机等型飞机都采用了可变后掠机翼布局。采用可变后掠机翼的飞机还有美国的F-111型战斗机和F-14型舰载战斗机等。

  越南和中东的局部战争空战经验证明,战斗机不仅要飞行速度快,而且要有良好的空中机动性。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现的高机动战斗机有美国的F-14、F-15、F-16和F/A-18,苏联/俄罗斯生产的米格-29、米格-31、苏-27和苏-35,法国生产的“幻影”2000,英德意联合研制的“狂风”等型。为了改善机动性能,这些飞机采用了如边条机翼、机动襟翼、翼身融合体和近距耦合鸭式布局等各种先进的气动研究成果。与上代战斗机相比,这一代战斗机的上升率提高约1倍,盘旋半径缩小约一半,盘旋角速度增加2~3倍,起降滑跑距离缩短约一半。八、奔向智能飞翔(1990-2003年)

  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在波音777型喷气式客机上采用,标志着飞机向智能化方向迈进。而在同一时期首飞的A330/A340型远程客机的机翼可以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根据飞行高度和机翼载荷分布的情况,自动地改变切面形状。按照飞行任务的不同,机翼可以自动地选择最佳弯度。它是人类模仿鸟类翅膀的又一大进步,而鸟类的翅膀正是最完美的任务适应翼。

  电传操纵系统用电子线路取代传统的机械操纵系统,为飞机采用主动控制技术提供了先决条件。计算机搬上飞机,使飞行技术产生革命性变化。1998年5月,世界上5家最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公司公布了一项无线电收发器链接便携式电脑硬件的技术,代号为“蓝牙”。“蓝牙”技术使现代战斗机建立了通过无线电进行空地或空空之间信息传输的“数据链”。“数据链”可以将声频传输的信息存储在飞机计算机之内,协助飞行员在纷杂的战场环境作出判断和决策。

  步入21世纪,飞翼、无人驾驶作战飞机、昆虫翼飞行器、马格努斯效应飞行器、环翼飞机、高超音速客机、飞碟等的研制向人们展示了未来飞机的发展端倪。

  百年航空,航空百年。人类的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挑战精神和勇敢精神在高高的蓝天上得到升华。仰望苍穹,天高云淡,人类航空的下一个百年,万里蓝天将抒写更加绚烂华丽的篇章。

  (《中国国防报》 2003-12-16 第8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