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日机械化步兵班比较:作战任务装备思路有差异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 11:03 华夏经纬网

  步兵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兵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步兵的作战形式和任务使命也不断发展,但是历史、传统和地缘等因素在各国步兵班的编制和作战中的深深烙印却是无法消除的。中国和日本在冷战期间根据自己的国情和要求,对机械化步兵班的编制和作战装备做出不同选择,体现出陆上大兵团机动作战和岛国防御态势的不同特征。冷战之后,双方对军事改革的不同理解和要求亦在机械化步兵班的编制和作战装备变化中凸显出来。

  作战任务的差异

  二战以后,日本可说是冷战时期西方阵营中在远东与苏联对垒的最前线国家。为了防止苏联太平洋舰队通过北海道与库页岛之间的宗谷海峡南下太平洋,日本陆军的防御重点就是坚守北海道,同时保障北海道与本州之间的交通线,以便支撑北海道的守军或攻击苏联本土的盟军部队。狭小的日本国土决定了作战双方都不可能展开很多部队,这是典型的岛国地面力量的战略态势。因此,战后至今日本陆上自卫队人数长期保持在不到20万人。

  北海道多为山地,缺乏机动纵深,并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集群作战。日本将唯一的装甲机械化第11师团部署在北海道并非打算遂行苏联陆军那样的大集群作战,而是作为机动力量反击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点登陆的苏联军队。日本认为在岛屿防御作战中,机械化步兵班比坦克或许更加有效。因此,日本将五十年代美国援助的M113装甲车以及六十年代初期自己设计生产的60式装甲车以及后来的73式装甲车主要都配备给了北海道的部队。直到现在,陆上自卫队机械化步兵绝大多数依旧是搭乘装甲运兵车的机械化步兵班。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相比,由于日本目前并无明确的陆上作战对象,所以陆上自卫队对新型的89式步兵战车需求不迫切,1990年以来,每年仅仅以2~3辆的速度采购装备。

  冷战时期中国的处境与日本大不相同。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不仅面对西方国家的威胁,而且还有中苏边境80个苏联机械化师的极大压力。中国不仅有很大的作战纵深,还有辽阔的正面战线,而不是日本那样在狭小岛屿上的机动防御和进攻。七十年代末期,中国国内《解放军报》开展“战争初期问题大讨论”,从其中众多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随时可能打大规模、大集群战争的危机中,整个辽阔的西北和东北国土都可能成为反侵略的宏大战场,因此中国需要能进行大兵团作战的普通步兵班和摩托化步兵班。铺天盖地的炮火支援加上潮水般的坦克和步兵冲锋是这个时期主要的作战样式。只是国情国力所限,当时中国步兵还是以乘坐卡车的摩托化步兵居多。

  七十年代中后期是中国军队装备改革的年代,大量的装甲车辆投入现役,中国的徒步步兵班或乘坐卡车的摩托化步兵班向搭乘装甲运兵车的机械化步兵班发展。陆军大国的地面力量远远不是日本这样的岛国所能理解和承受的——当时中国武装力量总兵力有近400万,坦克数量几乎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的15~20倍,装甲运兵车是其10倍以上。中国的机械化步兵就是要在这样的大集群条件和核战争背景下作战,动辄驰骋千里。冷战后,中国军队进入了调整期,直到今天新军事革命和军队调整还在继续,但是以数次国际合作反恐以及东南沿海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来看,中国军队的大兵团作战思想依旧贯穿始终。

  不同的装备思路

  1、 步兵轻武器

  轻武器是步兵最基本的作战装备,最能体现各国步兵传统和陆军思想。

  由于岛国面积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一贯有强调射击准确性的传统,哪怕二战时在太平洋战场上那么需要速射武器与美军对抗,日本还是没有大规模装备冲锋枪,理由就是“节省弹药”,以至于瓜岛争夺战中,日本兵每平均射击一发子弹就要遭到600发子弹狂风暴雨般的还击。日本即使战败也没有改变注重节省子弹、强调射击准确性的观点。

  二战后日本最早国产的64式7.62毫米自动步枪为目前陆上自卫队的制式步枪之一。它为强调射击精度而精雕细刻,尽管空枪全重达4.3千克,几乎接近轻机枪,但还是深受士兵的欢迎,为能稳定射击该枪还配备了类似机枪的两脚枪架。然而,瞬息万变的战场哪有闲工夫用脚架射击,情急之下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射击依托,手忙脚乱中扫射和概略连发射击是主要的方式,在连发或点射的情况下是否精确瞄准根本没有什么差别。

  1979年以后,中国步兵班淘汰了56式半自动步枪,大量换装了56式系列冲锋枪。中国步兵崇尚暴风骤雨般的火力,这是大兵团作战所需要的。中国军队的传统战法是:进攻时乘坐步兵战车或装甲车在坦克火炮掩护下一浪接一浪的大规模快速冲击,不顾一切地突入敌方阵地,尔后步兵班全体下车发挥火力和近战,使装备先进的敌人完全丧失优势。因此装备的自动步枪需要的就是火力和廉价,轻巧耐用的56式(56-1枪重3.1千克)和81式(81式自动步枪重3.4千克)枪族就是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产物。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和日本都开始着手实现轻武器小口径化,但中日两国步兵班用武器思路不同。日本自动步枪保持传统的造型布局,其新装备的89式步枪重量3.5千克,是在美国斯通纳AR-18 5.56毫米自动步枪基础上发展的产品,足见日本在枪械发展上尽量规避风险。由于日本死不放弃的所谓提高射击精度的两脚架,使89式步枪安装榴弹发射器很不方便,目前很少有89步枪安装榴弹发射器的报道。与此同时中国则开始装备重3.25千克95式无托5.8毫米小口径步枪,能外挂榴弹发射器和增加夜视或瞄准装置。从使用上看,无托步枪短小更适合机械化步兵作战。

  与64式步枪同时代的M62通用机枪是日本步兵班的支援武器。M62类似比利时的FN.MAG机枪,是一种性能优良但重达10.7千克的机枪。而同时期中国军队的56式班用机枪却只有7.9千克。在八十年代期间,中国的80式和81式机枪分别只有7.9和5.15千克。日本从五十年代以来没有推行班用枪族,在小口径化后依旧没有班用枪族。而中国不仅有56、81系列7.62毫米班用枪族,而且开始装备5.8毫米的小口径班用枪族。

  采用通用性和互换性很好的枪族是中国这种大陆军大规模装备的需求。现在7.62毫米和5.56、5.8毫米口径的步兵武器仍然是中国和日本的部分机械化步兵班的主要装备。中国步兵班武器的通用性、互换性和外挂榴弹发射器方面都远远好于日本陆上自卫队,而日本的枪械追求精度在现代战争中的意义尚难以评估,现实的造价也相对高昂。而中国解决高精度战术射击问题主要靠每个步兵排配备的狙击步枪。可见,中国步兵班在保持轻武器轻便和火力强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射击精度。

  2、装甲车辆

  日本创建国民自卫队时,最早得到的装甲运兵车是美国的M2半履带装甲车和M75履带装甲车,不久后得到了M-59装甲运兵车,六十年代得到了M-113装甲车。M2和M75装甲车在六十年代逐渐被淘汰,M-59装甲车成为日本第一代国产60式装甲车母型,而M-113装甲车一直使用到八十年代中期,后因过度磨损和老化而遭淘汰。日本对M-113虽然有好评,但是认为岛屿作战无需483千米的行程,而且步兵班人数应该缩减,M-113多达11人的步兵班座舱过于浪费。因此在设计第一种本国产的60式装甲车时,更看中M-59装甲车的特点。与M-59二名车组成员几名载员相比,60式专门增加了一名车组乘员操作前方的M1919A4型7.62毫米机枪,而车长负责操作车顶的M2HBl2.7毫米机枪并警戒其它方向,使车辆和下车步兵成为一个作战整体。虽然很多观点认为60式装甲车是美国M-59的仿制品,但实质上它是日本自行设计的装甲车辆。

  六十年代后步兵反坦克任务越来越清晰,各国步兵班里增加反坦克武器射手成为趋势。而日本60式装甲车的6名步兵定员很难增加整个反坦克武器小组人手,这导致了73式装甲车的出现。73式装甲车设计思想接近M-113装甲车,为3名车组乘员搭载9名步兵,这样就使得整个反坦克小组都能编入步兵班。日本的车辆制造水平无疑是相当先进的,60式装甲车服役40年后,还在自卫队装甲车辆中占很大比例,并且能够正常使用就是很好的例子。日本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研制的89式步兵战车也是相当先进的。

  尽管中国很早就进口过苏联的BTM-50履带式和BTR-152轮式装甲车,并自行设计了63式装甲运兵车,但是生产速度相当缓慢,到七十年代中期仅少数部队装备。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国内军事画报刊登的装甲机械化部队的照片多数是坦克和载重卡车搭配,或者是徒步步兵班搭乘坦克,很少看见装甲运兵车。直至1977年,63式装甲车图片报道才逐渐增多。

  由于中国作战意图明确,将面对的是规模宏大的坦克装甲集群作战,任何一个作战单位都必须具有相当的反坦克能力。所以,机械化步兵班和装甲车辆发展没有走日本那么多弯路,无论是六十年代的63式还是现在的85式,都保持搭载整个9人步兵班。中国在步兵班中配备了1~2名火箭筒射手。直到86式步兵战车大量装备部队后,战车的炮塔占据了空间,且73毫米火炮替代了火箭筒射手的作用,机械化步兵班的人数才减少为8名,车组乘员增加了单人炮塔炮手和导弹射手。

  作战战术的差异

  1、步兵班作战

  由于中日两国作战对象和战略思想的不同,机械化步兵班所处的环境和作战样式差异很大。中国的装甲车载步兵班人数达9名,有两个反坦克火箭发射小组。按中国传统的战术规程,步兵班进攻正面为50~70米,这样的好处之一是保证能在火箭筒射程内同时开火时,只要命中,至少有一发打中的是坦克或装甲目标防护薄弱的侧面装甲。中国装备单兵火箭筒后,整个班同时能进行9发火箭弹齐射。虽然陆上自卫队也采用每名士兵携带单兵火箭筒的战术,但是依然存在步兵班人数少(6~7名),火箭弹反装甲总体威力不足的问题。

  2、 装甲作战

  日本虽然从太平洋战争中就获得了装甲作战的经验,但实际上并没有成功的经验。日本的装甲部队作战思想游离于美国的小集群非线性作战和传统的大集群作战之间。在历次演习中,日本陆上自卫队连大规模展开的演习场地都很难找到。装甲机械化步兵班打靶多,大规模合成演练少。尽管日本坚持平时少量装备新型作战车辆,战时迅速大规模生产扩充。但问题是熟练掌握作战车辆、武器系统并且熟悉作战的有经验兵员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而且,日本这种资源匮乏的国家,战时缺乏庞大的钢铁资源迅速制造大量装甲车辆。

  日本89式步兵战车采用单联装35毫米机炮双人炮塔,里面安装了先进的激光测距、火炮稳定、成像和光学瞄准系统,其火炮初速大能够满足日方注重防范直升机的要求,在远距离发现地面目标概率比中国86式步兵战车大,发现时间也会更早。相比之下,中国的步兵战车并不过分追求单车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国的坦克装甲车辆数量庞大,一般编成为坦克和步兵战车分队行动,在搜索目标过程中,由担负目标指示的下车步兵班弥补86式步兵战车系统性能的不足。在中国陆军的条令里就有要求步兵为分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指示目标的战术条款。由于中国陆军在本土作战,防空问题由自行高炮、便携或机动地空导弹、弹炮台一系统和空军解决。

  日本89式步兵战车炮塔左右共装备两具“马特”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并能携带5枚导弹,而中国的86式只有一具发射装置和4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中国的考虑是以战场实际出发的,因为反坦克导弹作战中,导弹并不能连续发射。按照苏联和中国的经验,反坦克导弹飞行时间长,在大规模作战中,步兵战车顶多只有一枚的发射机会,一旦没有命中则必须马上转移而不是原地再行发射,否则其他方向的导弹或火炮将先行命中自己,因此步兵战车无需多联装和快速装填。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86式步兵战车机械化步兵班的确存在反应时间落后等系列问题。86式步兵战车观察器材简陋,而且73毫米火炮初速低,没有稳定装置,装弹时需要将火炮回复到3.3度仰角。而且红箭-73反坦克导弹采用手动制导命中率偏低,改为红箭-73B半主动制导后又出现装置复杂的弊端。还有一些中国机械化步兵装备的是顶置25毫米机炮的W505步兵战车,这种战车虽然改进了火炮,但问题依旧是导弹和观察器材简陋,需要依托下车步兵分队或友邻步兵班支援。因此,中国需要提高步兵战车的侦察和武器系统,步兵班整体作战能力才能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并能同时很好地适应大集群作战和非线性小集群作战。据外刊报道,中国正在试验一种新型步兵战车。这种步兵战车的侦察探测及武器系统完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趋势与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陆军的转型和改革,中国和日本也都身处其中。日本过于关心海上力量的发展而对地面作战部队较为放松,至今日本对于陆上自卫队的装备更新很慢,且没有很完善的新地面作战思想。而中国的军事改革无论从装备技术还是战术都有自己全套的新思想,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白星眼)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