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历史回顾:甲午海战“致远”沉没原因新说(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 10:37 人民网

致 远 舰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右侧远方起火燃烧的就是“致远”舰

  并非被日舰鱼雷击沉,而是被日舰榴弹击中后引爆本舰鱼雷

  “‘致远’舰是被日舰的数颗榴弹同时命中水线,致使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而导致沉没的。”新近出版《海疆英魂——记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一书的作者、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教授陈明福,日前回家乡宁波探亲时,向记者明确否定了沿袭百年的“鱼雷击沉”说。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在舰艇多处受伤、船身倾斜情况下,为保护中弹起火的旗舰“定远”免受攻击,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舰击中沉没。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自沉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自甲午海战以后百余年来,从《清史稿》、近代史著作,到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和大、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黄海海战时,几乎都认为“致远”舰系被日舰鱼雷击沉。直至近期播出的电视系列片《走向共和》,仍照搬“鱼雷击沉”一说。

  为给邓世昌立传,年逾六旬的陈明福历时4年,研读浩如烟海的中、日史料,足迹踏遍祖国万里海疆。在研究“致远”舰沉没原因时,陈明福发现了疑点。他是文革前大连舰艇学院鱼水雷系本科毕业生,又曾担任过驱逐舰鱼水雷部门长,深知发射鱼雷必须有较长准备时间,日舰不可能仓促间立刻发射,且“致远”舰是以舰首主动迎敌,不易被鱼雷击中。他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黄海大战中,整个日本联合舰队没有发射过一枚鱼雷。最终,他从史料中找到“致远”舰沉没的真相:

  其一,川崎三郎《日清战史》第三卷的“汉纳根书信”中有一段话:“二千三百吨的护卫巡洋舰致远号,被日舰三十二厘米加农炮的榴弹击中吃水线,炮弹从舰体的一侧打穿到另一侧,军舰立即沉没海中。”

  其二,“镇远”舰枪炮官曹嘉祥和海军守备高承锡等参加黄海海战官弁的呈文,皆称“致远”等舰都是中炮沉没。

  其三,浅野正恭所写的《日清海战史》对“致远”舰的沉没作了记载:“一边游击队与‘致远’战,‘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其四,国内鲜见的1895年版《普拉茨塞海军年鉴》对导致“致远”舰沉没的原因的记述较为合理:“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奋然挺进,便以群炮萃于致远,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下沉。”

  在这部首次为邓世昌立传的著作中,陈明福还以其独到的见解、翔实的史料,澄清了涉及甲午海战的多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致 远 舰

  钢壳巡洋舰,英国Armstrong厂建造,造价84万5千两白银,1887年完工,于当年11月回国。全长250呎,宽38呎,吃水15呎,排水量2300吨,穹面装甲2至4吋厚;四座锅炉75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8节。乘员202人,管带相当陆军副将。装备三门21公分Krupp主炮(舰首双联装,舰尾单管,在半封闭式炮塔中),两门15公分Armstrong主炮,八门57公厘炮,六门轮转式(Gatling)机炮,四支18吋鱼雷发射管。

  本级舰在订造之初即根据济远舰的缺点加以改进,由于同时又向德国订造了经远与来远二舰,所以英德两国在暗中较劲,互相批评对方的缺点。在设计方面英国认为封闭式炮塔被击中时将造成更大的伤亡,所以致远、靖远二舰的主炮塔都是后面开敞的半封闭式。英国的设计概念应是有实战经验为根据,因为到了丰岛海战后,连济远舰都把原有的炮塔给拆除了。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致远舰激战五小时弹尽且受重创后,舰长邓世昌欲冲撞日舰吉野与之同归于尽,结果被鱼雷击中锅炉爆炸而沉没,同舰官兵246人同殉职,邓与其爱犬同沉。仅7人获救。

  致远舰沉没地点是现今辽宁省东港市大鹿岛西南16.9公里的海域,近年国家已开始计划打捞。其实最初致远的主桅在低潮时仍露在海面上,后被当地渔民锯掉变卖了,二战期间日人亦曾打捞一些物件。

         


致远舰部分官兵照片:立梯口双手合抱者即为舰长邓世昌,右立之洋人即为他的轮机长(英国人)Purvis,两人皆于黄海海战殉职。右上小图为致远与吉野格斗时之情形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