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400封“难民信”讲述 大屠杀前后逃难的南京人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13日 10:04 现代快报

  这是400多封珍贵的信件。

  这些信件都来自南京江南水泥厂的职工和经理。

  1937年,当战争的阴影日益逼近时,江南水泥厂的员工们分三路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逃难。在相互的通信中,他们记录下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记录下了战时生活的艰辛,记
录下了对家国的忠诚,更记录下了对和平的向往。

  60多年后的今天,收藏家叶德兴经过一年的寻找,使得这批“难民信”重见天日。

  收藏家叶德兴:

  13页“难民信”引出的故事

  去年11月的一个下午,叶德兴接到老友的一个电话:“老叶,我这边有一封信,说的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一个南京人如何逃难,非常感人!你赶紧过来看一下!”叶德兴当晚就骑车来到朝天宫,把这13页已经泛黄的信件仔细看了一遍。通过这封普通百姓写的信,叶德兴仿佛看到了写信人从1937年12月1日至1937年2月25日间,近3个月艰苦的逃难过程。他当即以300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封写于1938年3月10日的信。

  收藏了这封信,叶德兴越发欲罢不能了。他反复地看着这封信,脑子里总是想着一个问题:在奔走逃亡的日子里,这封“难民信”并不是写给家人报平安,而是在向江南水泥厂的虞宗溎经理汇报他的逃亡经过和厂里的一些情况。看来,江南水泥厂在南京大屠杀前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立即凭着在南京收藏行家中的关系,开始四处收集有关江南水泥厂的所有资料。这时,有关江南水泥厂的资料已经散落到了全国各地。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4月份,近半年的时间里,叶德兴花近万元买下了一堆又一堆的老资料。“难呢!”叶德兴告诉记者:“每次收集资料都是求人,一般他们开价多少我就给多少,还有两次都是拿我的一些珍贵的收藏品去交换。有一次,一个‘小鬼’开口就向我要一份老红军1943年的日记做交换,为了他手上的那份资料,我一闭眼——给了。”

  叶德兴比划着告诉记者,一堆堆买来的有关江南水泥厂的原始资料散落了一屋,七零八落的很难整理,他左一张右一张,几乎是一张张拼凑起来,终于找齐了400多封难民信。这些信件完整地记录了江南水泥厂的经理、职员在南京大屠杀前后的逃亡经过:1937年末和1938年初,他们的足迹遍布唐山、兰州、天津、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等近20个省份,江南水泥厂经理虞宗溎、副经理赵庆杰、孙柏轩,抗战期间在上海避难。其中200封是处于1938年日军大举进攻华中、华南时期写的,详细叙述了因战乱造成逃难、避难时所见的事实,揭露了日军侵华而发生的一幕幕极为悲惨的情景。

  为了整理这些信件,叶德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他细细地整理,把相同类型的信用厚纸板隔开,在厚纸板上标明自己总结的信件中的主要内容,还用红星的个数区别信件的重要性。叶德兴告诉记者:“下面的文章还远远没有做完,这么多的‘难民信’流落到了民间,我还是要努力地找更多的信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完备地反映大屠杀前后百姓的生存状态。”

  难民信全面反映讲述战时中国

  在叶德兴家中,记者看到了标为1938年初编的江南水泥有限公司栖霞工厂(南京总店)职员避难通讯录。一份只有几页纸的薄薄的手抄小册子记录了江南水泥厂几十名员工避难后的通讯地址。其中,经理庾宗溎“民国二六年十二月一日离厂赴芜湖,五日离芜赴汉口,十九日离汉经港于二十八日抵港”。而叶德兴收集到的第一封长达13页纸的信,正是江南水泥厂职工刘汉增从天津写给经理庾宗溎的,逃难过程中的艰险在这封信中可窥一斑:

  “两日不眠、水食未进、乞诸军人方得一餐充饥,连夜又遽走沙河集站,天明有兵车一列,因拥挤过甚不得乘……三日未水未食,渴则饮於稻田而已,所以力竭体疲精神颓丧。幸遇同乡,供以食宿,次日奔嘉山又借宿同乡之茅屋中”。因为日军疯狂侵略,军队士兵及难民四处逃散,滁州、济南、青岛交通受阻,只好徒步逃难。途中,一行四人为了避免被抢,“将每人携款各计九百元,从中各提出洋四百三十元,埋于地下,……以防再被抢掠。”然而,在逃难中依然惨遭土匪七人入宅抢掠,“尖刀小铳恐嚇逼索财物……友人李君被刺三刀幸衣厚而为刺深。”

  此外,逃亡到其他省份的江南水泥厂职工也在逃亡信中讲述当时全国的状况。

  安徽:日本的飞机轰炸宣城,平民遭受伤亡;

  昆明:避难者眼睁睁地看着一对夫妇被炸遇难惨死;

  武昌:避难者曹诚请求工厂救济他家,以免饿死,愿用田房契约抵押。

  南京:守厂的贾秉舟、蒋立山代表全厂职工写信,请求发食米作工资。

  上海:庾经理给散落在全国的江南水泥厂职工回信,仅叶德兴收集到的有关庾经理的信件就有200多封,庾经理在信中把物价猛涨比喻成“如风筝脱线,直上云霄,毫无止境”。

  在逃难的后期,天津另外一名避难者在信里忧郁地写道:“忽被病魔所困,幸经医治数次,现已渐痊,然处斯荆棘之境且兼贫病交加愁肠百结,其苦尤甚……希早见和平曙光,?钊嗣裼谒罨鹑戎校灾丶迤揭病!鄙虾1苣淹艘苍谛胖邢M澳攴崦癜玻缂推健!?

  七旬老人回忆5岁时的难民生活

  叶德兴收集的400多封信中,有关南京大屠杀期间留下来守卫工厂的徐莘农的信就有20余封。日前,当徐莘农的女儿徐尔欣知道父亲当年的信件竟然还在时,十分激动。自己5岁时的记忆在父亲熟悉的字迹下逐渐清晰,昨天,已经七十多岁的徐尔欣老人对记者回忆了六十几年前的历史:

  那是1937年的12月初。父亲是留守江南水泥厂的负责人,逃难只能由母亲带着:自己家3个兄妹、婶婶的三个幼小的孩子、年事已大的祖母、外婆和婶婶的母亲,照顾外婆的十几岁的小保姆,再加上母亲和婶婶。12个人先是被江南水泥厂的卡车送到皖南。那是一辆大卡车,简单地蒙着帆布棚,两条木头椅子留着坐人,中间就留着摆行李,那是一个冬季的天气,坐在卡车上冷的不得了。 卡车到了皖南后就返回南京。剩下的日子更加难以度过。

  到了皖南,经常会有空袭警报响起,一有警报,母亲就让我们几个孩子拼命往山里跑,而她却从来没跑过,每次都是一个人抱着一大堆行李,趴在行李上,生怕这些被子褥子和换洗衣服会丢掉。母亲说“天气这么冷,世道又这么乱,没了被子,我们还怎么过啊!”那时,12口人挤在一个小阁楼里,每天都用炒过的粗盐下饭,如果好一些了,就在粗盐里加点蚕豆黄豆什么的,那就已经相当好了。一家人的日子就这么紧巴巴地过着,母亲随身带的几百块钱大都用在了取暖和车船费上。在山里避难时,母亲就升个火盆,买木炭给我们取暖,让一大家子人围着烤火。

  在外面避难的日子里,母亲每天都牵挂着身在南京的父亲。她怕老人担心,不敢和老人说,只能自己一个人嘟囔“也不知道厂里怎么样了”、“不知道南京怎么样了”。其实我知道,母亲就是在担心父亲。当去浙江的路通了之后,我们一家人立刻从金华、温州往上海赶,为的就是能再回到南京。1938年的4月,我们一家人终于到了上海。三天后,母亲开心地告诉我:“你父亲来接我们了!”当时正在生着红眼病的我眼睛已经模糊地看不清东西,于是我就拼命睁眼睛,心里着急“爸爸来了,我怎么看不见啊”。这时,就感觉父亲把我们几个兄妹都搂在了怀里。

  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4月,半年的时间里,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收到父亲一封来信。我也是最近才知道父亲在南京守厂期间居然写了20多封信,将厂里的情况详细地对经理说明,唯独没有提到自己对亲戚的担心。我把父亲这20多封信一一看下来,只看到一句话说到我们,“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儿,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能不能安全回来。”父亲是很内向的人,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外露,他能在给经理的心中提到这样一句话,真的说明他对我们是时刻在牵挂着。只是正如他所说‘我的责任就是保护厂”。

  20多封信让徐尔欣看到了父亲以往并没有对他们过多提起的经历:在妻儿老小在外地逃难的时候,徐莘农却在安排进厂里避难的5万名难民的生活,“最多的时候一天大米要3000斤”,徐莘农每天都在忙碌着“领药”、“巡视”和“安排难民吃住”。为了保护厂里的钱财,徐莘农在六合暂避了一阵,“用布袋把厂里的银元都贴身绑在身上,外面再穿上棉袄和袍子”。徐莘农后来告诉徐尔欣,在从六合渡江回南京的时候,“就看到江里都飘着死尸,江上飘着的船上也都是死人,无人问津。”而这时,江南水泥厂附近几十里长的公路一片焦土,农民流离失所,厂址附近许多死尸无人埋葬。(记者 郝倩)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