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石油高烧——成品油涨价凸显石油战略两大软肋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09日 13:30 证券时报

  中国成品油价格屡次疯涨,暴露出了中国在石油战略方面的两大软肋:一是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不合时宜;二是中国缺乏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及预警体系。

  中国成品油价格屡次疯涨,暴露出了中国在石油战略方面的两大软肋:一是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不合时宜;二是中国缺乏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及预警体系。

  最近一次的价格疯涨从11月开始启动,最终在全国闹起了大范围的“油荒”,中国两大石油集团不得不多方调动成品油,以避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主要成品油消费地区无油供应的紧张局面。

  事实上,油价疯涨的现象,其弊端并不仅仅是人们表面上看到的“局部区域供应紧张”,它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形容油价上涨是一柄双刃剑———原油开采、成品油销售和石化上中游等行业将因此而受益,石化下游及耗油大户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而宏观上的危害更大,它将推动下游产品价格上升,形成非良性的部分工业品价格上涨,如果持续时间较长,还将形成成本推动式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局部通胀的苗头。

  对在石油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并开始着手解决,致力于解决石油战略问题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以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机构最近挂牌成立,显示中国不久必将针对石油产业出台多条改革措施。

  定价体制

  有分析人士认为,成品油价格高涨,供应紧张的局势反映出了石油定价体制存在的弊端———现行定价体制不能完全反映国内供需,从而使国内石油市场陷于被动。

  中国目前采取的是“与国际油价变化相适应,在政府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这种价格机制是由我国石油资源的现存条件和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决定的。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变为石油净进口国,而且进口量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引导石油、石化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保证市场供应。

  其次,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或降低原油和成品油关税,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和零售市场,允许国外石油跨国公司参与国内油品市场经营。这种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我国油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国内企业与国外石油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

  第三,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认为,“从目前形势看,单纯被动地跟踪国际市场油价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

  国家发改委石油战略专家曹建军指出,“这种过渡定价机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跟踪国际市场油价的定价机制本身就有内在矛盾。”

  曹建军指出,内在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国内成品油市场行为的不合理引导。出于技术上的原因,中国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直接挂钩,就存在一个价格滞后期,即国内市场价格的确定必然要对照前一个时期的国际市场价格。根据目前国内的技术条件与管理水平,国家规定这个滞后期为一个月。即使以后逐步缩小这个滞后期,但滞后期本身是不可能消除的。在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这个滞后期就为国内成品油交易各方都赢得了一个掌握市场价格行情的时间。

  对价格管理者来说是“事后价格”的中准价,对成品油交易者来说则是个“事前价格”。如果信息及时,企业管理完善,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是个不由企业决定的“计划价格”。既然价格已经事先确定,就必然起调节市场交易行为的作用。价格上涨,就会出现生产者惜售、流通领域囤积、消费者多购或抢购的市场行为,放大甚至有时过渡地放大对成品油的市场需求,推动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呈现进一步上涨趋势;价格下跌,就会相应出现生产者多售、流通领域减少购进量并积极抛售、消费者减少购买的市场行为,缩小有时甚至过渡地缩小对成品油的市场需求。

  曹建军认为,第二个弊端是对国内成品油生产结构的逆向调节。

  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是在国外成品油供求条件下形成的,与我国有极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国外的柴油需求不如国内强烈,国内外柴汽比差异较大。据有关资料分析,1998~2000年,我国的柴汽需求比分别为1.66、1.78与1.88,而美国相同年份的柴汽需求比为0.27、0.27与0.28。

  我国的柴油需求不仅表现为在整个汽柴油需求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还呈现持续而较高的增长速度。根据有关部门与专家的预测,在未来15年中,我国的柴汽需求比将进一步放大至2以上。在这种市场需求条件下,应该提高柴油价格,才能调动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增加柴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按国际市场价格确定的柴油价格,因国际需求量较小而相对价格较低,对国内反而起增加汽油生产与减少柴油生产的逆向调节作用,迫使管理部门不得不采取行政办法,要求成品油生产企业提高柴汽比。

  据可靠消息透露,有鉴于目前石油定价机制的弊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目前正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共同商讨石油定价体制改革。

  中国的石油安全

  事实上,中国的石油产业更大的问题是石油安全问题。

  石油始终是世界各个大国之间互相角逐博弈的筹码,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净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石油市场行情的波动就会影响到该国经济。2002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达到8000万吨,并且进口量在逐年增加,但中国对于石油战略却似乎束手无策。

  专家指出,中国在石油战略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需要应付对进口依赖日益增大的形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增长,对石油等能源产品需求也同样高速度增长,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石油供应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国内石油工业的增产弥补,事实从1993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而现在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日益加重———从“九五”末期情况推测,2010年时我国石油产量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1.95亿吨。即使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我国石油供求缺口将在1亿吨以上。由于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10年后我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而到2015年和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6亿吨和4.3亿吨。有专家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总量可能要分别达到1.8亿吨和2.5亿吨。

  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需要应付国际投机机构操纵石油价格———陈淮认为,油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资源的国际垄断资本操纵价格的垄断行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是国际投机资本在兴风作浪。

  随着我国对石油进口依赖的增大,“石油安全”逐渐成为石油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频繁讨论的关键问题。1999年时中央就曾指出,解决石油问题,中国必须走出去。

  据悉,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石油安全问题十分重视,目前已挂牌成立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以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机构,并由有关部门组成国家能源战略课题组,对石油战略等问题进行研究。

  据悉,目前国家能源战略课题组已经针对石油战略出台了一份报告,并已提交中央。

  报告提出要建立安全预警应对机制,并建议按5级(即石油短缺达到进口量的3%、5%、7%、10%、15%)建立相应的预警应对方案。

  该份权威报告提出,中国将采取综合对策建立中国石油安全保障体系。石油不安全的因素可以利用综合对策加以弱化和削减,除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真正将节能放在首位之外,综合对策还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

  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强化采油,发展替代燃料和技术,目前中国油田平均采收率约34%,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强化开采,可提高到50%以上,从而大大增加开采储量。预计到2020年,煤液化产品产量可达1,600万吨,需投资1,450亿元;中国应充分利用目前已形成的国际石油利益格局,开展能源外交,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地区性的能源合作组织,积极参与期货和现货交易,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把在国外获得份额油作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力争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建立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预警体系。(周春明)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