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面对战争与处理战争新思维:军事事务革命(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04日 14:42 千龙新闻网

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有质的区别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军事事务革命(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 RMA)此名词的首度提出,是在1995年3月美国国防部的年度报告中,内容包含了美国四军的各种军事技术及军事组织上的改革。它与许多不同的名词都有关系,如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 IW)、信息优势(Information Superiority)、21世纪军事信息科技(IT21)、网络中心作战(Network Centric Warfare:NCW)、C2W(Command and Control Warfare)、第三波战争(Third-Wave War)等都可以算是一种同义词,只是“军事事务革命”这个名词包含了更多技术领域之外的革命,笔者认为更适
合说明目前这一波军事革命的性质。

  要了解军事事务革命到底“革命”在那里,必需先了解现代军事组织的诞生及运作方式。1806年普鲁士败于拿破仑、几乎面临亡国,之后痛定思痛,确认当时欧洲没有一个国王的军事才干比得上拿破仑,将领们受到同僚及宫廷阴谋限制而没有行动自由,法国的多兵种任务协同作战(Order-mix)制度又较各国先进,加上法国大革命动员了法国的庞大资源,因此拿破仑所向无敌;资源可以通过多国结盟解决,军事制度可以仿效改革,问题只剩拿破仑一个人。


拿破仑

  但一个人的战场经营能力只局限在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内,多路进击又能协调好以防遭内线作战各个击破的话,天才拿破仑也无法施其计。但协调要如何办到?传令兵送信交换情报及信息要来回跑两三次,拿破仑亲自跑一次当然比较快,但统一指挥与战场经营能力就缩到一个人的水准;详细计划在当时也无人能出拿破仑之右。最后想到的方法,就是改进的参谋制度:参谋不再只是提供意见及跑腿工具,而是由一大堆参谋人员分工作业,低阶的针对作战中可能发生的任何状况提出评估说明及各状况下的解决建议,中层整合各项建议选定最佳、次佳等各种作战方案等级上呈,高层负责作最终评定、各单位横向协调、以及执行,总指挥只要负责在最终方案盖章或退回重审就好。这样一来计划制定的详细远超过任何一个天才的水准,而且一大堆人参与制定计划,则计划内容及执行精髓就不是只在最高指挥官一人的脑中,而为参谋群的共识,再把这些参谋派到各前线或传令时,他们就能了解计划的精髓而因地制宜,拿破仑因此在疲于奔命下失败灭亡。这套制度让军事指挥官的职责从无所不包减为橡皮图章,打好仗不再需要靠指挥官一人的天才,拿破仑成为史上最后一个无所不管的天才型军事指挥官,后代所有能称为军事天才者无一不是靠参谋群在背后打点,甚至有参谋群一换就由天才变蠢材的案例。结合军事教育制度传承经验后,这套制度便成为普鲁士的参谋本部制,并因普法战争的胜利而成为世界共通的制度。

  但这套制度的主要缺点在其繁琐、迟滞性:一件事情需要一堆人提建议、写报告、跑公文层层评估审核,耗时不少。军团级的作战唯有如此才能安排各种繁杂无比的事务,连级以下的战斗这么处理就成了闹剧(当事人则认为是悲剧)。因此在战术层面上是不来这一套,作战、甚至是战略层面以上才适用这个制度。可是纳粹德国末期的希特勒越来越不信任将领,经常干预小部队的调动,就严重降低德军处理紧急局势的反应速度,诺曼底登陆要等希特勒下午起床后定夺。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也发生过类似的微管理(Micro-Management)事件。

  除此之外,跨军种事务该如何处理?这套制度虽然让没有军事素养的人也可成为三军统帅,但它发明时只有陆军一个军种:海军不找陆军合作,而与建制中的陆战队作战,也算在同一个军种中;那空军呢?密切支援任务直接攻击邻近我军的敌军,是非常战术性的任务;可是陆军、海军及空军却各有独立的组织体系及作战理论,任何协调作战都必然是三军总司令层级的事务,需要各军种的参谋群层层处理,这样的矛盾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让我们先看看下述史例:

  意大利在1925年规定所有固定翼飞机皆由空军管辖,不发展海军航空兵。当时意大利主要战场都在意大利陆基飞机的作战半径内,海军可以随时呼叫空军进行空中支援,航空母舰及海军航空兵对意大利看来只是浪费钱的玩意。到二次大战才显出这种想法的错误处:海空军各自独立的结果,就是谁也叫不动谁,平常也不进行联合训练,因此,空军可以自力攻击敌人船只,但支援海军作战?先跑公文开协调会再说,海战早结束了,更何况空军没有不打错船只的把握。结果即使在接近本土、且英国在地中海的航母兵力相当单薄,但意大利海军不管是在海上还是在自己的军港中,都被英国航母欺负。

   原因何在?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官僚。政府组织的原则是权责相符,

  不可越俎代庖,更何况是跨军种的大型作战,联络官也只有获得上级授权或碰上低阶人员才能直接命令,否则他的空援请求只是优先度较高的参谋报告之一,还是要依序呈报盖章。而且各项命令都要尽可能留下各相关层级同意的书面资料,以便追究责任;需紧急反应的战场上不可能事事签署,就只能采用无限责任制由指挥官负全责,但有效范围仅限于目视可达、声音相闻的距离,否则就必需是电报或保密无线电之类不易仿造、具有法律效力的设备,而且事后还是要留下文书记录。积极发挥一切依法照章办事而不顾真实正义原则的作法,就是官僚、人类政治组织的必然产物。

  上例中,海军需要空中支援没错,但空中支援时造成的任何损失,由于权责相符原则,海军不能也不会负责,分派战功却可能以收拾战场的海军为主。而且海军并没有飞机的指挥权,甚至可能连联络方式都没有,必须上报到墨索里尼进行裁定、或由海军总司令以个人交情请求空军总司令协助,才能通过空军体系,要求飞机在必要时间内出现在必要地点;在遭遇战场合中,即使墨索里尼或空军总司令就在舰队中,也是要打电报、跑公文才能请飞机从本土大驾光临,一般的联络官只怕还要等候参谋会议的结果,一个会议的时间够攻击机队从意大利本土飞到爱琴海了。有航空母舰的英国皇家海军,纵使飞机还是空军的,但航空部队全权指挥官就在舰队中,舰队指挥官可以用口头命令要求飞机起飞,反应时间差太多了。事先计划好的作战可以不需要慢慢跑公文,但掩护机队只会依计划轮班,海空军任一方更改航线或时间都不关另一方的事,出了事就等着看大家踢皮球吧!更何况二次大战时两军关系恶劣到互不合作。


阿富汗战争中苏军的直升机损失惨重

  另外,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面临清剿阿富汗中部山地游击队的困扰,当时苏联也曾以前线空军的直升机运送陆军的特战小组,打算以直升机空降攻占游击队的山头阵地,克服游击队原本占有的地形优势。但陆军塞进太多人员及物资上直升机,使得直升机超重而难飞上山头,既然很难飞,那前线空军的直升机也就只飞行到安全高度上利于降落的山腰平台把人放下,遭到反击后不进行密切支援就走人;但这些平台既无掩蔽、又在敌人脚下枪口前、更是上下不得的绝地、行踪早被发现,变成定点靶的特战小组只好接受屠戮。追究责任时,陆军指责前线空军放他们的人送死,前线空军指责陆军的要求不顾直升机性能,事实上也是双方都有错,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国空军看不起AV-8或直升机这类“小鸟”,认为它们载弹量少、航程短又速度慢,只能摧毁少数目标却容易损失,还制造敌我识别方面的困扰,战后在很多杂志上发言要求应该要统一指挥云云。但对陆军或海陆来说,他们想要空中支援时,直升机或AV-8由同军种平行单位指挥,甚至某些营级指挥官下面就有几架战斗直升机可以调派。固定翼飞机却是不同军种的单位,需要空中支援时,除非是利雅德联军总指挥部直接插手的作战(如卡夫吉之役),否则直升机射光导弹返回时,喷气机还停在机场上或空中等命令。而陆战全面展开后,撤退的伊拉克部队规模太大,空军来不及投弹,陆军的火力支援更难等到飞机。某些装甲部队人员便抱怨“除了新闻及战报以外,从来都没有看到固定翼飞机”,事实上不是没有固定翼飞机,而是可以空出来在陆军头上待命的飞机不存在,跨军种火力支援的公文也跑得太慢,参谋计划跟不上战局变化。

  从此可看出,目前参谋制度繁琐、迟滞性及官僚主义的问题,不管是在1940年的意大利、80年代的苏联、或是1991年的美国,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差异。部分有能力的将领及参谋军官可以增加这个组织的应变速度,如古德里安或隆美尔就常在最前线跑来跑去,减短报告传到他们面前的时间,并尽可能运用过去的参谋研究及演习资料,德军也有支援他们发挥主动精神的传统,但他们也只能调动陆军,遇上强大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便无能为力;而航空队当然是在美国陆军建制内,美国人申请空援是方便一点。在美国空军独立后,美国人处理空中支援姗姗来迟的方式,就是安排有命令权的前线空援指挥(FAC)官或空中支援指挥机等待在战场附近,传达空中支援需求及管制空中支援机,但事前还是要跑公文制订计划确定权限,没有计划就不能动,更不用说空援指挥机危险性高及续航时间的问题。

  所以,过去的战争基本上是一种以船舰、飞机为中心的“平台中心作战”模式,主要作战载具都必需是全能武器,僚舰艇或友机往往只能自卫而无暇他顾,跨平台的协同作战效率相当低落,跨军种协同作战更是糟糕,一向都是理论可行,但窒碍难行。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时,美国空军瞧不起如直升机或AV-8B这种攻击机, 但其所属军种看来,这是最直接与可靠空中支援来源

  可是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美国的多军种多国借助协同作战却大有改观。总计包括后勤人力的30万大军行动,美军的作战计划修改快得难以想像。美国国防部在3月18日发出的作战命令,巴格达时间3月19日晚上9点派出特种部队侦察,3月20日晚上9点发动大规模空中攻击,21日凌晨地面部队发动全面进攻。但3月19日巴格达时间晚上11点半、特种部队出发2.5小时后,突然得到萨达姆行踪的情报,作战计划马上变更,进行“斩首行动”,大规模空中攻击则顺延一日,各部队立即收到取消任务的命令;巴格达时间20日凌晨1点半发布新命令,清晨5点半2架F-117A与40枚巡航导弹便命中目标,考虑飞到目标所需的时间,F-117A只有2小时、“战斧”导弹更短只有1.5小时可以设定目标,这包括利用卫星网络数据链下载目标图像数据及输入的时间(“战斧”导弹需要半小时),而且这还是跨军种的协同攻击任务,由“战斧”导弹先炸毁地面建筑后,携带穿地型激光导向炸弹的F-117A才投弹,时间计算之精确令人惊叹。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范例在4月7日的另一次“斩首行动”,从白宫获知萨达姆及他两个儿子为首的30名伊拉克高官集合地点,到B-1B丢下4枚JDAM为止,只有12分钟。而为了保证攻击地点的正确,这12分钟内还经过了3次交叉确认才投弹,这种交叉确认势必要有照片才行。1991年海湾战争时,投炸弹或者传照片还可能在半天内完成,“战斧”导弹只有花好几天送回美国本土去设定目标。

  这就是“军事事务革命”的真正意义:从技术层面与组织架构层面同时进行改革,

  组织面上减轻参谋制度的繁琐、迟滞、打破军种的界限,技术面上削弱战争之迷雾的影响,从平台中心作战进化为网络中心作战,跨平台的共同作战犹如同一个作战中心进行直接指挥般快速与顺畅,发现敌人高性能制空战机可以马上请空中优势机或防空导弹处理,发现舰队也省了详细回报的时间而可立刻调集反舰任务机;各平台的作战亦因信息充足流通而有更大的弹性与自主性,护航机队不必死死钉着被护航机不放,顺带争取空中优势。

  减轻参谋组织的繁琐、迟滞这句话,很容易视为裁员,实则不然。前面提到组织繁琐、迟滞的主因在各层级间跑公文,如果裁员,但是工作不裁减,那本来有几个人可以跑的一堆公文现在只剩一个人跑,速度绝对变慢;为了裁减行政人员而让作战后勤人力跑公文,虽是升迁途中的必然训练,搞得过头会影响他们的本业。为了支援作战部队的情报及后勤需求,美军的非战斗人力事实上在上升,但跑公文的层面却未增多,多出来的人主要负责情报处理及后勤维护;只有在可以利用技术取代人力的场合,如DD(X)计划引入大量自动化设备及通用显示平台才进行人力的裁减。

  当然减少反应时间,除了组织调整外,可靠且快速的保密无线数据网络也不可或缺。像前述的数次“斩首行动”,都要经过白宫的批准,整个行政程序全部是在网络上进行,不是传统的跑公文方式,这就需要电子公文的认证办法;在伊拉克上空保持一架B-1B在空机,以利随时攻击立即发现的目标;拥有可直达全球各地的高速保密无线卫星网络,传输大量机密作战资料。电子公文认证办法是政府组织的进化,B-1B在空机是作战方式(战斗、战术、或作战)的改进,无线卫星网络是技术的革新,3个不同层面的东西缺一不可。在技术层面上,RMA的重点有3个:

  1.情报、搜索、与侦察(ISR)设备。

  2.先进的指挥、管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强化的C4I)设备。

  3.精导武器(PGMs)。

  第一项次有卫星、主要军舰与潜艇、空中指挥管制机(AWACS)、“联合星”E-8、各式侦察机及UAV等;未来通过第二项次技术上的进步,将纳入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是各个未来战士所获得的情报,以及气象、水文等辅助性环境情报以供应用。


联合作战能大幅度提高作战效率

  第二项次方面,美军以其全球指挥管制系统(GCCS)为中心,以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时空两方面的基准坐标,通过全球广播服务系统(GBS)、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通用数据链(CDL)、战术情报分配系统(JTIDS)与相关子系统,将各类情报层层上传到(GCCS)综合整理后,再依权限分类分送给各指挥部、军舰、军机、指挥车、以及其它一切的终端机。该项的始祖是50年代美国本土的半自动防空系统SAGE、及英国舰队的作战网络(ADA)。但到80年代美国陆军的联星系统开始后,陆、海、空三个方面的作战才有共同的数字化信息交流基础,也才能进行跨军种作战快速交换资料。但资料快速交换并不意味着协同作战顺利,苏联在阿富汗的空降作战时,高级别的特战部队指挥官就坐在低衔级的空军直升机驾驶旁边呢!直升机驾驶还不是只顾自己安全不顾他人死活?所以在各军种的全球作战指挥总部建成后,还要一个GCCS管制跨军种共同作战事宜。

  第三项大家会想到的大概是各种视防区外精确制导炮弹、导弹、与炸弹吧,目前最重要的是这些实体摧毁武器没错,但RMA既以信息交流为基础,以电子支持设备(ES)为目标的电子攻击(EA)与电子防御(ED)武器的重要性将日益增高。事实上,随着RMA的展开,美军也改变其电子战的定义,过去的电子干扰(ECM),现在加上反辐射作战等实体作战手段成了EA;过去的电子反干扰ECCM)现在成了ED;过去的电子支援(ESM)现在加上侦察及数据传输设备,成了ES,而且变成最重要的一项。同时随着RMA的进展,包含电子战在内的信息战,将逐步变成作战的本体。

  在RMA的改革过程中,美国的陆、海、空、海陆四军已逐渐转型为行政单位,有任务时,依任务混合编组,尽力打破过去的军种界线(即使还不怎么成功)。由于美军的作战几乎都是对外投射武力,加上军舰的容积比车辆或飞机都大,因此海军在美军的RMA中属于主要的海外信息处理中继站;空军与海航的速度使它成为主要的火力投射者,破坏敌人的有生力量;而陆军则负责扫荡战场、占领土地、摧毁敌人政权、追缉流亡分子、防范恐怖攻击,并据此重建社会秩序。

  RMA对作战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目前的海军作战中,水平面是水面舰作战上最主要的障碍,防空导弹无法打到海平面以下的目标,反舰导弹超水平线打击距离也相当受限;岸轰固定目标是没问题,机动目标的识别及追踪就相当麻烦;对水下目标的攻击更是困难重重,进步速度比不过潜艇。但整合舰队各舰艇及在空机的情报,并通过卫星数据链与其它各军种及美国本土迅速交换资料并整合显示,防空作战便可轻易超水平线连续追踪及拦截,地面机动目标识别及追踪也不成问题,对水下空间的掌握也能高出许多;如果连气象水文等环境情报也整合入作战系统,甚至可以显示传感器及武器的有效包络线,以及侦测网的空缺,不至于长时间不知道侦测网的漏洞而遭奇袭。

  以前空军作战的第一步是消灭敌人的飞机与防空武器、夺取制空权,接下来依序摧毁指挥中心、基地、补给站、工业中心等目标,对陆海军兵力的直接支援优先度基本上最低,因此时间也排得最晚,1991年海湾战争要先轰炸近40天才进攻的主因在此。但2003年的美伊战争,计划中的陆战展开时间只比空中轰炸晚1天,固然美军已经炸伊拉克13年了,但更重要的是现在美空军与海航进行的是以效能为基准的作战(Effects-Based Operation, EBO),上述各类目标可以在一次大规模出击中同时攻击,一次瓦解整个国防体系的所有环节。隐形飞机加精密制导武器的后果,使得过去需要整个加上护航机的机队才能摧毁一个目标,现在只要1架F-117A便可完成,1架B-2A则一次可摧毁十几个,结果就是每个大规模出击都可以打击一大堆目标,而且是在比较远、比较安全的距离投弹。而通过数据链快速交换的目标信息及命令,使得在空机可以精确掌握敌我之空中动态进行有效率的打击,并迅速转换目标,不浪费在已摧毁的目标上,或持续追击侥幸逃过一劫的目标。隐形飞机可以不顾制空权自由来去,敌方不仅不易对付这些“飞行潜艇”,相关的努力还会成为空中优势机或防空网压制机的绝佳饵食。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机动目标,便交由24小时保持一架在空中待命、载弹量庞大且续航力超强的战略轰炸机处理,虽然作战命令要通过高层传达,但不用等飞机从机场起飞,也不用花时间安排协调FAC机及专用空中支援机的计划,任务弹性强得多了。这种有效率的作战方式不但瓦解了伊军防空网,战争进入第3周时甚至连步兵便携防空导弹都扫除殆尽,美军飞机大摇大摆的飞在不到1 000米的低空,这是海湾战后的首次。

   陆军与侦搜能力有余、组织层级扁平的海空军不同,

  一向是战争之迷雾最浓、官僚组织最“肥大”但也最有用处的军种。RMA对于陆军的改变,第一是强化侦搜能力以减少淡化战争之迷雾,第二则是加快信息流通速度以便求取各军种火力支援,第三便是建立可在96小时内以C-130空运到全球各地的暂行旅级战斗团队(Interim Brigade Combat Team, ICBT),以避免1999年科索沃事件陆军进不去的事件重演;综合这三方面的进步加快部队作战的步调,便可对敌军实施闪击战。2003年美伊战争中就发生过这种例子:当萨哈夫宣传伊拉克装甲部队正对侵入者进行反击时,某些驻伊拉克记者却看穿了这些反击的伊拉克装甲部队的“真相”:一堆M1/M2/M3从巴格达方向朝东南回头,看来是结束武装侦察任务回基地补给,士气充足但已没有组织的伊拉克民兵早已不知东南西北今夕何夕,居然替美军坦克进行交通管制、并“欢送”这些“英勇出征”的勇士……伊军的战场掌控能力至此已经全面瓦解。而美军的表现呢?海湾战争时联星系统便已在监视敌人地面部队动态上发挥巨大功效,101师及其它单位的空中机动也使得部队的行进速度大增;美伊战争中IBCT虽未见报道(事实上服役没也是问题),但一般单位在非沙暴期间以直升机快速建立前进补给基地,减少部队回头寻求补给或等待补给的次数,便大幅提升部队的机动力。前线战况可以实时影像方式回传更是一大突破,参谋不需要为文字表达能力不足退回文件的问题头痛,影片一看很多事情一目了然,敌我识别的负荷也减轻很多,特别有利于反游击战的场合。


伊拉克战争中,美101师乘坐直升机跳跃前进

   此外,RMA还有一个不太会被人纳入讨论的层面,可以说是“情报战”或“宣传战”或“政治作战”,就是如何避免媒体发出不利消息的“情报操作”。传统情报封锁的作法很容易激起人民的不信任感,记者基于职业义务,没有正常消息就会扒粪,结果没有好处。美国在越南吃过大亏后便改弦更张,改成有计划的统一大量发送假情报,一方面混淆并瘫痪敌人的情报处理单位,另一方面喂饱记者后就不用担心他们说出不该说的话,甚至可以得到主动协助。不过要喂饱胃口奇大的记者们也不容易,海湾战争中丢失的消息可能就让高层觉得太多了点,美伊战争中美国更搞出新花样:战场实况转播,让信息量不大但很耗费储存空间及数据链频宽的影片实时通过卫星送到美国本土,记者胃口再大也只能与网络频宽妥协,这也算是RMA下的情报管制作为。至于敌人的传播媒体处理方式,2001年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中,动用了EC-130E(RR)盖住所有阿富汗的无线电广播及电视,转播美制节目,美伊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的广播也是用同样的方式。

  这样说来,RMA似乎是个万灵丹,可以解决目前战争中的一切问题。不过知之非艰,行之唯艰,提出概念容易,要实践就有不少困难处。例如数据链全频宽也都供应这个单纯的作业,传输速度只能说是“够用”而已。实战中一大堆目标信息占满频宽、还要进行资料格式的转换及加解密作业时,运用超规格的硬件或事先输入资料的情形比比皆是。而且美军某些既有系统发展得太早,如采用半主动雷达导向的导弹要打击水平线外目标就要想办法找照射源,这方面主动导向的ASTER就比较方便,这可以说是起步晚的欧洲在RMA上占便宜之处。

  理论上IT21架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让目前的研究计划成为未来的现实。实际上反潜/扫雷作战对环境信息的需求已经远超过IT21架构理论扩充能力的极限,防空作战的气象环境资料整合也只是好一点而已。阿富汗反恐战争中,兵力不到海湾战的1/10,传输的资料量却超过10倍,主要就是耗在目标识别用的影像上。美国虽然不希望1999年科索沃事件时购买保密性堪虑的民用卫星频道传输机密军情、以及资料确认不足以误炸中国大使馆的事件发生,但技术上还有不少需克服的关卡仍然存在。

  阿富汗反恐作战庞大到压垮美军数据链的原因是高层喜欢看现场实时转播,这比看公文要快得多也确实得多,对信息这种非合理的渴求是任何网络技术都不能克服的。高层微管理的心态在过去会因为技术上的限制而有所收敛,技术进步是否又会助长这种风气,把好不容易加快的反应速度再度拖慢?虽然以混合编组尽力减轻作战中的军种隔阂,但不同军种出身的人因对本军种“钟情”日久,升迁终究还是遵循既有的军种渠道,自利性的本位主义影响要如何降低?各军种的排挤斗争,甚至像1999年美国空军想尽办法不顾一切阻止美国陆军任何兵力进入科索沃、以便独吞战功的事,能不能避免?军事上必要的情报操作与欺瞒民众的界线何在?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结论

  读者或许可以发现,军事事务革命中,官僚系统改革的成份绝对不下于技术的改革,而且考虑到许多技术上的进步其实是长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所致,真正发生“革命”之处,反而是适应技术进步的组织方面改革。事实上,这才是克劳塞维兹提醒大家“认为一种重大军事发展,或其计划,应为一种纯军事意见的问题实为不可接受和可能有害的观念”、“若对政治因素无知,则不可能提出战争所需要的任何重大建议。而当人们谈论(如他们所常做的)对战争管理的有害政治影响时,实际上是不知所云”的精髓所在。但从福煦或鲁登道夫等名人起,有太多没听懂这句话的人,却自以为是的大肆评论军事政策。

  美国小布什总统上台后,积极的对外推销军火。由于小布什总统以强硬得骇人的对外作风争取厂商利益及内部支持,结合日本及台湾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便可在东亚建立保卫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网;从美国自利的立场上,是可理解的。这推销倒也不是完全没顾及台湾利益:反弹道导弹作业需要极高的反应速度,美军RMA建构高速数据链及决策系统的主因,就是基于反弹道导弹作战时,要在导弹发射后的数分钟内拦截导弹及摧毁机动发射器的需求而诞生;台湾若从这个角度出发建构高速数据网络及决策系统,进行台湾RMA的话,倒也不是无益的。如用E-2T或F-CK-1提供资料,以“标准”或“天弓”2型导弹拦截空中优势构型的Su-27/30或J-10,空战胜负与飞机或空对空导弹的性能好坏无关;或者是发现“现代”级接近时,立即调派携带空射“捕鲸叉”导弹的F-16攻击,或由就近的空中优势机拦截3M80及制导导弹的直升机,也不用操心舰上近迫系统反应时间的问题。许多武器采购不用考虑性能需与中国类似武器对等时,很多国防投资重点就大大的改变了。只是这毕竟是美方基于其自身利益的一厢情愿作为,他们肯作到那个程度,我们是否该接受,都还值得讨论。 (作者:大馒头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杂志供稿)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