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相随火箭一生无悔:2代固体导弹发动机的指挥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03日 14:37 中国航天报

  - 出身寒门的他,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才读完了大学。因此即便他身为专家,那种朴实的感恩之情却始终未曾减退。

  - 当年为了装药,他壮着胆子爬进浇注罐一下子被熏倒。抢救过来后,他的雅号立马传开——“拼命三郎”。

  - 转战塞北,决战秦岭,这位江南书生在风雨中几经洗礼。当雄壮的导弹方阵通过天安门前时,他和同事们不禁为13年的历程而百感交集。

  

结缘航天 一生无怨无悔

  1940年,叶定友出生在浙江温岭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以旧式农民少有的开明与远见,凭着贫寒的家境供四个儿子上了学。也许是江南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了他,聪颖好学的叶定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后,父亲感到再也无力供他继续上学了,此前他的三个弟弟已先后辍学在家。还是族中的亲戚、学校的老师多次游说,说这孩子有前途,不上学太可惜了,父亲才咬牙送他到县城读高中,叶定友这才得以继续求学。他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了三年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上了西北工业大学。

  入校后的第二年,学校新组建成立了八系即后来的宇航学院。作为我国最早的航天专业人才的摇篮之一,叶定友幸运地成了这个学院的第一批学子。随后的入系教育更让他激动不已:“你们今后驾驭的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来不得半点虚妄和狂热……你们即将从事的事业是一项不为人所知的事业,要做好扎根深山、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准备!”追忆那些被岁月洗蚀得多少有些斑驳的往事,叶定友记得年少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与激情:“由于是培养导弹武器专业人才,加上那个年代特殊的政治背景,八系选拔人才非常苛刻,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不近情理。根据要求,我们上课时的笔记都不允许带回宿舍。大家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

  叶定友从高中到大学的八年寒窗,完全是靠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读下来的。他常说,是国家给了我一个农民的儿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朴实的感恩之情,激励着叶定友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只为将来能一展宏图、报效祖国。

  1963年,23岁的叶定友以优异的成绩自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加上在校期间他一直担任系团支部书记,毕业时他完全有机会选择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位于蜀中小城泸州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航天四院的前身)。从此,叶定友锁定了为之奋斗终生而无怨无悔的人生目标,也将自己的命运荣辱永远地与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联系在了一起。

  

白手起家 潜心精铸神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导弹武器的固体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代表了世界现役装备的最高水平,国外技术封锁壁垒森严。于是,同叶定友一样,一群集结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科技人员,不畏艰险地迈开了中国航天固体事业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通天之路。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叶定友就承担了我国某型号的研制任务。这个型号的发动机是当时国内直径最大、推力最大、加速度最大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在设计中大量引入了新技术。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这是一场淬火的考验!狭窄的斗室,几个年轻人以床铺当桌,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通宵达旦地计算着成千上万的数据,就像当年的“小米加步枪”一样,一群“土八路”心比天高地攻克着现代尖端科技的一道道难关。盛夏一头扎进图书馆,连窝窝头带科技资料一块啃;隆冬顶着朔风,在滴水成冰的严寒里,猫在实验室不知不觉就一个通宵。共同奋斗的欢乐忧愁谱写出收获的凯歌,研制工作扎扎实实一步步向前推进。

  叶定友至今清楚地记得,他主持设计的型号飞行试验前夕,自己有幸代表四院试验队随同试验大队和领导到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试验准备情况。重病在身的总理非常详细地询问了研制和试验准备情况,就连最细微的枝节也不肯放过。汇报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就在吃饭的时候,总理还问这问那,反复叮嘱。牵挂祖国航天事业的总理是不放心啊,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指示,也从此成了叶定友一生忠诚实践的航标。

  内蒙古大青山下,叶定友度过了一生中风华正茂的20年。北国呼啸的山风虽将这位江南少年的肌肤吹得黧黑,但同时也将他锻造成了一个坚忍执著、孜孜不倦的科技工作者。叶定友由一位普通的技术员,迅速成长为工程组副组长、组长,设计室副主任、主任,总体设计所副所长、所长。他见证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发动机研制中,他负责并参与完成了多种型号的研制。其中,在某型号研制中,他率先设计了一种新型药柱,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产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在参与设计和组织研制返回式卫星变轨制动发动机过程中,他带领课题组解决了高空可靠点火等关键技术,保证了卫星次次回收成功。该发动机及其改进型,先后十多次用于返回式卫星,顺利回收了我国十多颗卫星,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质量银奖。

  他担任主任设计师的某型号发动机,首次采用了新型药型、新结构复合材料壳体、新型推力可控喷管和新研制的性能优良的推进剂等新技术,多次试车成功。新技术的突破为后续型号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心系国防 志在缩短差距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第二代新型固体导弹正式立项研制,意味着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应用。1984年9月,携着在大青山下铸造的生命辉煌,叶定友走马上任已建成全国最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的四院西安新基地的副院长,分管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工作,兼任新型导弹发动机技术副总指挥。

  新型导弹要求“先进精良”,因此在发动机设计中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这给型号研制带来很大难度。而且这些新技术在我国属于首次应用,部分技术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

  高起点决定了“一代天骄”的孕育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与攻关的阵痛相伴而行。作为型号技术负责人的叶定友,亲尝了研制过程中所有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欢欣。

  他先后带领科技人员开展了多次旷日持久的攻关。在攻关第一线,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组织大家讨论方案,虚心听取意见,然后制定出明确的试验方案。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暑交替,十余项大型关键技术终于一个个被攻克,研制道路上所有的拦路虎被一一扫清。四院人以13年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铸成的倚天长剑,为建国50周年大阅兵推出了共和国历史上最具威慑力的阅兵方阵。

  在性能先进精良的固体发动机研制中,他由于贡献突出,被国防科工委荣记一等功。他参与设计和组织研制的通信卫星远地点发动机改进型,在多颗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型号的发射中,均成功点火正常工作,准确无误地将卫星推入准同步轨道,保持了世界少有的100%成功率,被国家授予质量金奖。他曾担任第一责任人和副总设计师的某型号系列发动机,在我军多次演习中发发成功,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光敏锐的叶定友和他的战友们又将目标锁定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固体运载火箭推进剂研究上,开始了我国新一代固体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和攻关工作。从实验室到工程扩大,从演示验证到型号研制再到飞行试验,研制工作在异常艰辛中一路挺进,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固体推进技术在部分领域已经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为魂 引领技术前沿

  近20年来,在致力于型号研制的同时,叶定友一刻都没有放松对固体推进应用基础和发展方向的研究。1984年,他在全国宇航学会推进技术年会上发表的报告《我国大型固体推进技术现状和展望》,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了同行的认同,起到了专业发展导向作用。1989年他完成的“2000年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目标和技术途径”研究,成为四院和整个航天领域制定“八五”、“九五”预研规划的支撑材料。1999年,他开始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主持完成了“十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内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了预研指南,指导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固体发动机总体设计中,他提出的优化方法和参数选取原则,如今已在实际中被采用,他和两位同事起草的研制程序被上升为国军标。他集合了近40年的经验,对大量发动机故障模式、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写出了多篇报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研制过程中的故障诊断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更让叶定友感到欣慰的是,十多年来,他和他所在的科研团队,靠着中国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超人的智慧,始终站在我国固体推进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并不断实现着新的飞跃。为了给中国火箭造一颗奔腾的“心”,他们殚精竭虑而无怨无悔。

  如今,已经63岁的叶定友退出了主要领导岗位,但他更忙了。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四院科技委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和同伴们又展开了一系列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的固体推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领域的研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叶定友的心与火箭共向长天!

  叶定友,我国著名固体运载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他196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系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41所研究室主任,航天部41所副所长、所长,航天第四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先后担任过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主任设计师,第二代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负责人、型号副总师、副总指挥,第三代固体火箭发动机首席专家等技术职务。他还兼任过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固体推进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宇航学会理事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等职。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科技委主任。

  他1986年12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11月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5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航天奖,并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多次。他发表论文、报告30多篇,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

  

拼命三郎

  当年与叶定友同在一个工作组的王德升说,一次发动机要装药,可谁也搞不清浇注罐里的发动机到没到位。节骨眼儿上叶定友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爬进了六七米深的罐底,刺鼻的气味一下子将他熏晕了过去。大伙将他拉到医院抢救了半个多小时,醒来后他第一句话就问:“发动机到位了没?”从此,他“拼命三郎”的雅号不胫而走。

  

固体事业活字典

  长期搞技术工作,叶定友对四院所有型号的技术指标、参数,甚至每个型号的进度、基本情况都烂熟于心。另外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要挤时间大量研读国内外最新资料甚至英文原著。一内一外他都盯着,因此有关固体发动机的事儿,叶定友全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四院人都管老叶叫“固体事业活字典”。

  

专家忘年交

  我国航天固体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著名的火箭发动机专家杨南生是叶定友最敬重的领导和老师。杨南生一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学者风范成为叶定友终生的榜样。如今已经82岁高龄的杨南生寓居北京,仍担任着四院顾问的职务。两个人虽远隔千里,但电话书信往来频繁。这两代专家年龄相差20岁,他们的忘年之交在四院传为美谈。(王玫)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