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瞄准军事变革走向 突出人才建设重点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 07:08 解放军报

  瞄准军事变革走向 突出人才建设重点——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一点体会

  贾随刚

  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加速。在这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变革中,人才建设始终是各国军队关注的重点。军事变革要靠充满激情而又有创新思想的人来推进,军事变革又
在锻造人、培养人、淘汰人,同社会任何变革的实现一样,军事变革也必须首先完成人的变革。

  抓好我军的人才战略工程,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确保 “打得赢、不变质”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是时代的召唤。

  抓人才建设,是按部就班全面平推,还是先抓主要矛盾,重点突破?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后者。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凡事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纲举目张。突出人才群体培养的重点

  一般说,重点既是影响全局又是现实中急需解决之点。按照“木桶理论”讲,就是那块最短的“板”。军委江主席在分析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时指出:“现在各军兵种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够适应联合作战的军事指挥人才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不够高,一些新型武器装备骨干人才缺口较大。”“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采取超常措施,下大力抓紧抓好。”这就告诉我们,人才群体建设首先应突出抓好指挥人才,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指挥人才是关键。率先进行新军事变革的美军认为,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获取“信息优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决策优势”。所谓“决策优势”,主要是指在对抗过程中,步步能先于敌手决策和正确决策,并能在敌手作出反应前就已展开有效的行动。更明确地讲,就是做到“信息获取———决策———行动”实时化。这是高新技术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后,战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最显著特点。“决策优势”的获取,不仅需要先进的C4ISR系统,更要有多谋善断的高素质指挥人才。指挥员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谋略水平、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必须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江主席曾经指出,我军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差,高新技术知识和指挥现代作战的能力都还不够,同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自身所处领导岗位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我们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改变同发达国家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存在的“时代差”,首先需要消除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知识能力差”。因此,我们应把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作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出发点,抓紧培养一大批能打仗、善谋划的指挥人才。我们的指挥员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不够,怀着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接受各种培养训练的同时,刻苦自学,站在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的前沿,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宏观思维和战略判断能力。

  之所以强调把指挥干部作为重点培养,还因为各级指挥干部平时还肩负着管理部队、培养官兵的责任。指挥干部如何当好“校长”,抓好部队官兵的学习,培养好部队所需要的其他各类人才,关系到人才战略工程的顺利实施。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英雄爱英雄,人才惜人才。抓住了指挥人才的培养,就抓住了人才战略工程的龙头,就抓住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就目前的情况看,一些部队的指挥干部还停留于经验带兵,不懂得科学管理、知识带兵。新装备何时何处发挥作用,如何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只有指挥干部弄明白了,才有可能组织部队去掌握它、使用它。打铁先得本身硬,一个单位的指挥干部、管理干部的素质不高,不仅军事斗争准备工作无创造性,训练场上无活力,也不会有拔尖人才冒出。我们要创造“学习型军营”,办好部队这所大学校,把指挥干部培养好,把“校长”培养好至关重要。

  关系到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另一支关键队伍是科技人才队伍。新军事变革的基础是武器装备的发展,实行科技强军同样要从科技人才抓起。现代战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对抗双方人的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智能技能的差距,将使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发挥大相径庭。科技人才直接承担着武器装备的研制、维护、保障任务,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骨干力量。我们一定要按照江主席的指示,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步伐,确保我军有一支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突出人才素质提高的重点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形成发展起来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就军队人才素质来讲,它应当包括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政治信念、作风修养、学识阅历、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这些素质应该全面发展、全面过硬。但从我军军官素质的实际看,当前首先要抓的是提高科技素质,人才培养教育要突出科技素质这个重点。因为信息化军队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没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都将是空谈。这正是江主席号召“要大兴学习之风,在全军部队形成一个学习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的重要原因。

  抓军队人才科学文化的提高,当前应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干部的学历起点。学历高虽然不等于素质高、能力强,但总体上看,学历是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标志,是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的体现。这正是我们不惟学历,但要强调学历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也可以叫知识战争,仅有普通学历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适应的。美军军官中硕士以上学历已达40%,俄军军官也基本上为本科以上学历。我军要回答“打得赢”这一历史性课题,靠每年办几次科技知识讲座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是不解决问题的,必须下决心提高干部的学历起点,在对干部普及本科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硕士以上学历干部的比重。有的外军规定,少校晋中校(或营以上干部)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类似的做法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有了这种硬杠杠,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干部发奋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学历层次中系统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第二,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一般来说,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需要10年至15年的努力。这种基础应该是在青少年时代完成的。这就提示我们,带着大专以下学历走进军队各个岗位的干部,科学文化知识显然是欠缺的。有的同志认为,我军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还有待时日,现在知识还够用,没有什么可急的。殊不知军事变革的速度太快了,我军要实行跨越式发展,首先要在我们干部的知识结构上实现跨越。今后进入军校或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的国防生,无论是学指挥的还是学技术的,都必须先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再确定选学专业。根深才能叶茂,基础牢,学专业、变专业就有后劲。扎扎实实打基础,应避免“大跃进式”的突击高学历,没读本科就找关系读博士。只有强调在扎实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进行实实在在的高学历深造,才有利于我军干部队伍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跃升。

  第三,抓好追踪学习。当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引发了军事变革,而且使知识的衰减速度大大加快。据统计,在高新知识领域,知识的衰减率已达到每年20%,知识的半衰减期已缩短到5年。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跟上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努力追踪最新知识,最新技术的学习。追踪最新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成为对干部个人的要求,而且要成为领导者抓人才工程的一种责任,成为院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各级领导都把创建“学习型军营”,掀起“学习的革命”,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来抓了,人才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突出人才制度建设的重点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竞争。优越的人才制度可以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凝聚人才,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形成“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建设模式。相反,人才制度欠缺竞争力,就留不住人才,就形不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环境。因此,全面推进我军人才战略工程,应在制度创新、完善人才机制上下功夫。

  首先,建立和完善人才宏观调控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应从长谋划,着眼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远景设计和长远规划。规划包含着目标和责任,制度体现着法规和义务。有了较长远的规划,可以避免“一个将军一条令”,换一任领导一个样的随意性。与此同时,应力求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经验证明,军队在人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现有人才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调整体制编制,也是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契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要在人才流动中盘活人才资源。军队人才只有流动起来,队伍才有活力,人才方能得到锻炼。无论是指挥人才、参谋人才、科技人才,都需要有序流动,包括有序进出、有序交流。要做到有序,就需要制度保证,按规划进行。把人才封闭起来,不让流动,并不利于保留人才;无规矩、无章法的自由流动,更不利于人才建设。只有放开视野,建章立制,实施科学管理,有序流动,才是保持人才活力之源。

  其次,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科学考评机制。吏治的核心是选人用人。识人选人是用人的前提,这要靠科学考评。对人才的考核评估,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极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做到量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衡量、评估和选用人才,几乎成了各国政府、现代企业共同关注的重点。我军要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建设是关键。抓人才建设,同样需要在选人用人上走向科学轨道。这就需要建立各类干部的岗位职责和考评标准、度量尺度。有了科学的评估标准,就可以避免那种在识才辨贤中的主观武断和随意性。

  第三,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培养提高机制。同信息化社会的经济是知识经济一样,信息化军队的本质是知识军事。知识军事要求军事人才的培养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培养适应打机械化战争的人才向培养适应打信息化战争的人才转变,以“打得赢”为目标,从学历、知识、经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选用干部;创造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更新教育方式,以保证干部的培养与时代发展同步。二是由过去强调人才的专业素质向强调综合素质转变。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指挥人才,都应当在博中求精,在全中求专。注意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军事指挥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综合提高。特别是指挥人才尤其要强调军政融通、指技合一。三是由封闭型培养向开放型培养转变。军事人才的培养既要依托军队院校这一主渠道,也应利用社会乃至国外教育资源;既重视各种在校培训,也注重多种任职的实践锻炼。综观世界军事人才培养的经验,提高军事人才的综合素质,还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做到五个结合: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相结合;传承知识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教学的规模效益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满足当前需要的培养与适度超前培养相结合。

  第四,建立和完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人才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引进和保留人才上的投入。近几年,外军为吸引人才、防止人才流失,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我军也推出了许多有力的举措。这些政策和举措,都突出了利益原则。二是在培养人才上的投入。发达国家的军队在人才培养上都非常舍得花本钱,如美、法等国家的军队院校,教育经费占国防开支的6%—8%。三是人才激励上的投入。认知科学表明,对于体能、技能、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比例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比例为1∶10∶100。这个数字提示我们: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目前,我军经中央军委批准实施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院士津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并在全军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物质利益驱动力加大、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军队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的情况下,抓紧研究制定体现知识技术价值和业绩贡献的收入待遇制度,加大对取得一流业绩的一流人才的分配投入显得尤为重要。(解放军报2003年12月02日第6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