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战略评论:中国石油安全——不容忽视 理智应对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1月19日 09:35 经济日报

  新闻背景

  2002年我国进口石油已达到6941万吨,根据我国的经济规模计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每变动1美元,将直接达到我国的GDP大概0.043个百分点。

  国家计委能源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对我国2010年的石油消费量进行了估计,认为基本消费量在2.7亿—4亿吨,预计中国在2005—2020年石油的产量将在1.8亿—2.1亿吨,每年的缺口为0.7—1.8亿吨,对海外原油的依存度超过了30%。

  

  原油价格近年一直呈上涨趋势

  上世纪70年代初每桶原油的价格为2美元,石油危机后骤涨至10美元以上,而后又从70年代末的每桶13美元上涨至现在的20~30美元之间,油价上涨对经济的冲击是深远而巨大的。

  2000年,全球的原油储备量估计有59亿桶(8亿吨),相当于90天的世界消费量,其中13亿桶为战略储备,其余的46亿桶为商业储备。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石油储备分别是158天、161天、127天、74天,而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则刚刚起步。

  尽管目前世界上原油的供需基本平衡,而且生产能力略有节余;但石油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球的石油开采量已经超过发现量。

  尽管如此,人们对石油战略安全问题也不必过分担忧——

  

  依赖进口已成定局

  我国石油生产与消费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后持续增长,1985年石油产量达到1.2亿吨,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的地位;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跨入了石油消费大国的行列。我国从1983年开始使用进口原油,当年进口量为905万吨,1994年转变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2001年原油产量1.65亿吨,进口6490万吨,占消费量的30%。国际油价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也将不断上升,而受资源制约,我国未来原油产量难以显著增加。因此,石油战略安全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国石油短缺基于三方面的因素: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产量增加速度低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能源效率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80—200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在过去的10年里,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但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我国的GDP石油消耗比美国高约30%,是日本的2倍多,因此石油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

  中国地质科学院预计今后20年,我国将短缺30亿吨铁、5亿—6亿吨铜和1亿吨铝,但这些远小于石油的资源短缺量。我们必须权衡利弊,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应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石油资源短缺。石油需求量、运输量大,原油尤其是石油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属于易燃品,运输过程防火安全要求很高,且国际局势紧张时,石油运输线往往会成为军事攻击目标;再者,和其他资源相比,石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据经合组织估计,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通货膨胀就上升半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降低1/4个百分点。世界能源商贸90%来自石油。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或停滞不前都与石油供应及价格波动直接相关。因此,石油资源短缺量大、运输安全要求高、对经济的影响大决定了石油短缺将成为资源短缺的核心问题。

  

  加大储备 保障供应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必要对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产生恐慌。

  第一,必须看到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石油高价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石油净出口国带来巨大的外汇收入,对该国的GDP有很大贡献。以俄罗斯为例,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称,如果国际市场上每桶石油价格下跌6美元,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将下降一半。而如果油价跌到13美元/桶以下,俄罗斯所有石油公司都将亏损,俄罗斯经济面临崩溃。同样,俄罗斯这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油高价位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对进口国的经济带来很大冲击。2002年我国进口石油已达到6941万吨,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果今年经济增长仍旧维持在8%的速度,则2003年进口总额可能在7600万吨左右。这样,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将直接影响我国的GDP大概0.043个百分点。据经合组织估计,原油价格每变动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则变化0.2个百分点,如果今年油价维持在目前的30美元/桶,则美国经济增长将负0.1个百分点。按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30%)测算,油价对美国经济造成负0.1个百分点影响大约相应地对同时期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了负0.03个百分点的影响。因此,油价上涨成了世界的热门话题。

  世界上真正石油自给的国家并不多,石油高价位对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都存在冲击,因此我们没要必要过于紧张。由于世界上的原油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14.8%、4.27%。2001年全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5.1亿吨,国际贸易量为21.6亿吨,占61.5%,其中美国净进口石油产品5.30亿吨,日本2.53亿吨,进口依存度分别为60%和100%。石油在能源结构中比例越高,石油进口依存度越高,则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越严重。因此,美国、日本、欧盟的石油安全问题以及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比我们要严重得多。

  第二,高价位促使技术进步,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石油高价位可以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积极使用高效低能耗的技术和装备,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益的。我国目前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加快技术进步,节油降耗,特别是降低不断进入市场的新的用油装备的油耗,是降低油价升高带来的经济风险的一项重要对策。

  目前,技术上需要不断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需要政府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执行。如果按照美国的经济总量与石油消费的比例计算,2002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应为1.45亿吨左右,而2002年我国原油的产量为1.67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与美国基本相当,那我们的原油基本可以实现自给。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制定《关于促进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和利用法》,严格限制高耗油项目,鼓励采取节能措施。至于油价上涨引起我国外汇支出的增加,我们认为,如果进口1亿吨原油花费200亿美元,数额确实很大,应当认真对待,但只要我们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通过进口保障石油供应不会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日本、韩国、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发展经验都已经证明了这点。

  第三,目前世界原油的供应还是充足的。

  石油的高价位并不完全是由于供求关系造成的,实际上,目前世界上原油的供需基本平衡,而且生产能力略有节余。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在预测美国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为2.6%的情况下,2003年世界原油平均日需求量将达到大约7780万桶,比2002年增加100万桶。从供给能力来看,目前,欧佩克成员国尚有过剩产能约500万桶/日,可以及时根据需要增加生产;俄罗斯、挪威、墨西哥也在增产,使全球原油供给充裕。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3年世界原油供给量为7800万桶/日,比2002年增加200万桶/日,同比增长2.6%,其中非欧佩克明年的产量增长将达到85万桶/日。因此,只要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短期不存在买不到油的危险。

  第四,积极“走出去”,掌握更多石油资源。

  积极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利用我们的技术、资金到非洲、南美等国家去开发石油,赚取外汇,然后拿这些外汇去购运输风险比较小的石油,从而减少运输风险。目前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期货及现货贸易外,也包括在勘探、开采等领域与外方进行合作。中国和国外很多合作项目都采取“份额油”的方式,即中国在当地的石油建设项目中参股或投资,每年从该项目的石油产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额。这样做有利的一面是,由于中国拿到手的是实物,石油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以中石油为例,其海外石油开采量已达1900万吨,其中份额油约占900万吨。中石油已在海外签订合同项目26个,其中有勘探开发项目22个,管道项目两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项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个国家,业务范围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生产销售、炼油化工及成品油销售等领域,初步形成海外发展的三大战略区,即中东及北非地区、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和南美地区。中海油也在2002年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块石油天然气田,而近日中石化和中信也表示正在收购海外油田资产。其中以5.58亿美元购买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亚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资产,是目前中国公司并购国外资产数额最大的项目之一。中海油这一跨国资产并购将为其带来每年4000万桶,约500万吨原油的份额。这5个油田共有超过1亿吨的总探明储量,中海油在其中拥有的探明储量约为5000万吨,并将操作其中3个油田的生产。经过这次并购,中海油现在已经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只要我们有充足的海外石油产量,就可以赚取足够的外汇,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抵消原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非洲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地区,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非洲探明储量将至少增加150亿桶。国际市场上新增加的来自海湾以外的石油中,将至少有四分之一产于非洲国家。不过,有业内人士评价,“我们石油企业目前‘走出去’力度不够,仍有‘边角料’之嫌。在先机已被国际石油巨头抢占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插空当’的方法。”

  第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增加安全系数。

  与石油高价位相比,国际局势紧张,尤其是战争时的石油供应保障是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为应对这一风险,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基本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尽可能将国外的石油运回国内,包括扩大购油的渠道,并设法保证运输线的安全;其二是加大石油储备。

  在扩大购油渠道,保证运输安全方面,我国应当效法严重贫油的日本和韩国,大力开展和平外交,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争取从俄罗斯和中亚产油国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石油,使我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更安全。

  在加大石油储备方面,为保证紧张时期和战争时期的油料供应,必须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石油储备分为常规储备与战争储备。常规储备的目的主要是应对油品涨价,战争储备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它又分为切断国外油品供应的储备以及在国内炼厂油田遭到轰炸不能正常生产时的石油储备。根据IEA对定义下的石油储备量统计,在其石油净进口国中的储备量估计达到110天的净进口量。2000年中期,全球的原油储备量估计有59亿桶(8亿吨),相当于90天的世界消费量,其中13亿桶为战略储备,其余的46亿桶为商业储备。美国1975年批准实施《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按照该法要求,美国先后建成5个地下岩洞式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实际储备原油能力达7.5亿桶,可满足158天的消费;预计到2020年,美国石油需求将达到2670万桶/日,比目前增加720万桶,而石油产量将会从现在的650万桶/日降至510万桶/日,进口原油的比例从目前的53%增加到64%,因此美国的石油储备还会有大幅增长。日本没有油气资源,年消费石油2.58亿吨,年进口2.64亿吨,为此,日本的石油战略储备相当于160天的进口量,欧盟国家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德国达到127天,据此得到的结论是我国的石油储备非常紧急。

  日本没有石油资源,进口依存度100%,而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30%,在国内油田可以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按照日本的161天消费量来计算,我国应该储备的油品为(16700+6950)×30%×161/365=3129万吨,预计到2010年,国产原油为1.8亿吨,进口原油9000万吨,则当年需要储备的原油为9000×161/365=3969万吨。

  石油储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且投资巨大。有关专家计算,以我国启动储备规模800万吨计算,至少要200亿元,此外日常管理费用也十分可观。因此,在建立石油储备制度时要考虑到经济的承受能力。

  韩国采用协议出租储油设备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储备资金不足的问题。2002年韩国进口石油7.94亿桶,进口额为184.5亿美元,韩国政府的储备量为29.7天,民间储备量为44.8天,合计为74.5天。韩国将国内的石油储备设施租借给产油国,在发生海湾战争或国内战争、产油国大幅度减产、第三国石油运输线被封锁等情况时,韩国可以优先获得国内储存的石油供应。1980年,韩国政府确定政府石油储备量为60天,如要在2006年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每年要确保7600亿韩元,而目前政府的预算远没有达到这一数字。另一方面因为资金不足,韩国的石油储备能力尽管已经达到9000万桶,但实际利用率并不高。采用共同储备制度,可以使韩国国内的储油设备尽可能得到利用,并获得租金,而且可以在没有任何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优先获得石油供应。共同储备的方式还有助于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这种储备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在加强石油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以石油为基础的石化产品的储备。以塑料、橡胶、纤维为基础的三大合成均是以石油为基础的。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塑料、树脂、橡胶的产量为1231.4吨,以油品当量计算,三大合成所用的油的当量大约在1000万吨,因此,这些产品的储存安定性要好于原油。因此,在和平时期,或者在油品价位较低时,要加大生产这些石化产品,以备战争之需。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的数据,我国塑料、橡胶、纤维的产量分别占市场表观消费量的46%—56%,因此,扩大三大合成的生产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总之,石油安全面临的威胁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必须积极应对,但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形势和对策,保持沉着和理智。

  

  石油安全问题的两个方面

  未来影响石油消费量增加与降低的因素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能源效率提高,单位GDP的石油消耗减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技术与管理措施,提高能源效率,会大幅降低单位GDP的石油消耗。但是,石油消费量是经济总量与单位GDP所消耗的石油的乘积,我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会有明显的增加,而能源效率的提高速度短时间内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二者的乘积还将是石油消费量的增加。二是现在石油的消费水平实际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增加石油的消费。2002年我国的人均消费石油约为0.177吨,而美国为3.077吨,日本是2.2265吨,是美国的1/17,是日本的1/12,如果按照美国人均消费石油的比例计算,2002年我国石油的消费量为39亿吨。因此,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石油消费在未来还会有明显增加。

  石油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必需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安全是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

  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可以分为短期高价位和长期高价位两种情况。短期的、一两个月的石油高价位对经济的冲击的影响可能是很大的,但有石油储备和各种调控措施,其影响又是有限的;而中长期的石油高价位在一定时间内造成的损害则是巨大的。从长远的观点看,世界各国对油价升高都会有一个自适应过程,从而使其经济社会体系更完善,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冲击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时,原油价格由2美元骤涨至10美元以上,70年代末又从每桶13美元涨到30美元以上,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涨价使得各国积极采取各种技术和经济对策降低石油消费,扩大原油生产,推进原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并配合国际外交的积极努力。其后,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世界原油价格基本上在每桶10美元到20美元之间徘徊。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某一国内部可以用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供求关系的影响来解释石油的价格,而对于国际石油价格,则很难仅用供求关系、价值来判断,国际石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国际政治与军事影响,因此使得石油价格升降显得扑朔迷离、不少预测机构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但就总体而言,石油资源的枯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消耗石油的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逐渐增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总体上看,石油价格会呈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会降低勘探、采油、储运、冶炼的成本,但地质状况越来越复杂会增加成本,总体上,原油的价格将保持上扬的趋势。

  与石油高价位相比,国际局势紧张导致石油供应中断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尤其是战争时的石油供应保障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局部战争只是导致油价在短时间内高腾,还没有造成石油供应中断,倒是产油国当年的联合行动,出现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

  2003年11月15日国际能源机构称:中国将成为全球石油价格的最大驱动力。(冀星 郗小林 钱家麟 李丽)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