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长篇特写: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处理现场揭秘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1月14日 22:59 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11月14日电(记者王茜、陈兵)13日下午,外交部首次准许媒体采访中日双方封存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作业现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城区边上,这片荒凉的灰色建筑毫不惹眼。警卫人员很早就示意汽车慢行,他们胳膊上佩带着“警卫”的红袖标,身穿类似于工作服的蓝色服装,神情严峻,不苟言笑。

  走进神秘的化学武器封存现场

  记者进入一直被蒙上神秘面纱的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封存现场,在托管库左侧的洼地,由19顶帐篷组成的封存现场蔚为壮观。警笛在不停地鸣叫,一条红线拉开了工作区和污染区的界限,铁栅栏也警示闲人不得入内。

  在工作区,军用迷彩帐篷整齐地排列着,帐篷前分别标示着“包装材料”“器材库”“警备区”等字样。污染区内身穿防化服、头戴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工作。与工作区不同的是,污染区的帐篷周围搭建了1米多高的沙袋防爆墙。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一旦发生爆炸,防爆墙会阻止爆炸扩散。

  中方协助团官员、沈阳军区马印德介绍说,封存日本遗弃化学弹的现场区称为污染区。由于这次作业属于高危、高爆、高毒作业,为了保证在作业过程中不出意外,整个作业过程制定了详细的防爆、防污染、医疗保障等措施。

  马印德告诉我们,污染区内的帐篷是一种特制的密闭帐篷,里面是负压的,还配有滤毒通风设备,外面的空气能进去,里面的空气不能排到室外,即使出现毒气泄漏也不会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以有效防止毒剂泄漏对人造成伤害。

  封存核心区探密

  按照规定,进入作业区红线以内必须穿防护服、戴防毒面具。随着工作人员的指挥,记者来到位于工作区中方更衣室内,换上军用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开始进入作业现场。

  在气密检查室经过半分钟的检查后,记者们被允许从工作区进入到污染区。由于现场属于高危区,所以进入现场的记者只有十几个人。

  记者来到标有“开封点”的帐篷里,在这里放了标有“孙-416,417,451”的几只木箱。一名工作人员从装有锯末的木箱里小心地取出一枚毒气弹,轻轻地放在操作台上,由日方技术人员进行封存作业。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这几箱是原来托管库内保存的化学炮弹,标号是表示这是在孙吴发现的。

  操作台上,日方专家在弹身上书写编号,放在地上进行外观鉴别和拍照,有些需要进行X光鉴别。之后,中方协助团工作人员对这枚毒弹进行密封。先用一个白色布袋将毒弹包起;然后,用锡箔袋进行第二层的防护,抽尽袋内的空气,进行密封真空包装;再将密封好的毒弹套上黑色的胶圈样的一种缓冲材料,用胶带缠好放进特制的绿色钢管内。最后将钢管放入带有编号的纸箱内,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由于这里是危险系数很高的现场作业区,工作人员不断催促记者赶紧离开。从污染区出来时,所有人员都要在洗消室,走过装消毒水的4个大盆后才可以脱去防护服和防毒面具。从污染区出来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隔2小时就要换班,这是从安全角度考虑的。

  严密的警备防护

  在工作区的警备室里,记者看到3名工作人员正在电视墙前,严密地监控着整个作业现场。

  马印德介绍,为了能随时掌握作业进度和了解污染区情况,在中日双方指挥部内架设整个作业现场闭路电视系统,随时观看封存现场的进展情况。

  电视墙由6个屏幕组成,每上下两个屏幕是一个线路,共三条线路。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作业现场,几名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封存化学毒弹,摄像头拉近焦距,可以看到特制钢管上的编码。监控人员一边注视着屏幕,一边告诉记者:“这套监控系统可以同时将图像传到中日双方指挥部,以便做出最快的反应。中日双方还详细制定了应急救援措施,一旦有紧急突发事件,将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援”。

  在与工作区一网相隔的停车场,救火车、救护车、洗消车严阵以待。

  马印德告诉记者,这次作业将持续至12月初,这些封存完毕的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将继续存放在齐齐哈尔托管库内,由专人看管,以备将来统一销毁。(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