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昔日战绩辉煌已成历史 今朝沉没海洋已成冤魂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1月3日 10:19 人民网

  魏岳江、孙龙海

  美丽的海洋浩荡宽广,蓝色的海水波涛起伏,海洋—这个神秘的世界,千百年来一直在招唤着我们。尤其是那深不见底的海底世界,更是吸引着人类去探寻、去征服。多少年来,潜入海洋深处一直是潜艇远航训练的拿手戏。然而,具有海下“胶龙”之称的潜艇兵,如今在征服海洋中却屡次发生训练事故,不知有多少英魂与海洋同在,掌握潜艇逃生术备受各
国海军所重视,难道潜艇昔日战绩辉煌已成历史吗?未来潜艇还能焕发青春、再展雄风吗?

  一、远航训练战胜海洋,潜艇失事为何屡见不止,原因五花八门

  由于潜艇贮备浮力小,活动深度大,艇上设备复杂、管道纵横、维修保养困难等原因,其在远航训练中因碰撞、触礁、操作故障、受到不明物体攻击等各种因素造成潜艇失事沉没事故时有发生。

  英国国防部宣布,英国皇家海军的“永不疲倦号”核潜艇被撞。据说,该潜艇在北冰洋执行巡逻任务时,在下潜过程中撞上了自由漂浮的物体,没有造成人员受伤,只是潜艇的压舱沙囊受到了一些小的损坏,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工作正常,不存在核泄漏问题。此次“永不疲倦号”核潜艇被撞是近三年来英国潜艇第三次发生被撞事故。“永不疲倦号”核潜艇被撞后,英国部分政界人士对军方发布消息时的闪烁其词和遮遮掩掩表示愤怒和不解,特别是批评英国海军为什么没有汲取多年前发生的“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教训?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国外潜艇就发生了近500起非战斗海损事故,导致84艘潜艇沉没大海,其中核潜艇7艘。自1900年以来,在非战争情况下,世界共发生各种潜艇重大事故170余起。其中,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00年,发生潜艇非战斗沉没事故92起(核潜艇18起,造成900多名艇员遇难)。

  导致核潜艇沉没的主要原因是火灾(约占38%)、进水(约占19%)和爆炸、碰撞、操作失误等(约占37.5%);导致常规潜艇沉没的主要原因是碰撞(约占36%)、进水(约占20%)和不明原因(约占20%)。

  潜艇事故主要有:

  1939年5月23日,美国海军S-192“角鲨”号潜艇经过大修后开始试航,由于通气管挡板没有完全关闭,造成海水涌进主机舱,27人遇难。

  1942年11月4日,日本“吕-65”号潜艇紧急下潜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海水涌进舱室,17人遇难。

  1963年4月,美国一艘“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在美国的科德角附近海域,129人遇难。这是世界上第一艘失事的核潜艇。

  1967年,英国贝尔金海德造船厂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105号进水沉没。

  1968年,美国一艘“天蝎”号核潜艇在前往加纳利群岛途中沉没在大西洋中部,艇上99人全部遇难。

  1968年4月,前苏联一艘E-II级(K-172)飞航导弹核潜艇,因水银蒸汽使艇员全部中毒而导致潜艇在地中海沉没,水银倒流出舱室,90人遇难。

  1989年4月,前苏联一艘M级“共青团员”号核攻击潜艇在巴伦支海起火沉没,42人遇难。

  1990年,法国海军“绿宝石”号核动力潜艇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海域航行时,后舱涡轮发电机室发生爆炸,10人遇难。

  2000年5月,英国“永不疲倦号”核潜艇在地中海执行任务时发生故障,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出现裂缝,反应堆的冷却剂由裂缝外泄。参加检修的专家当即关闭了反应堆。专家们判断说,如果反应堆继续运转,可能用不了几分钟整个潜艇就会“炽热到无法控制的程度”。而一旦反应堆被熔毁,地中海数千平方公里范围的水域就要遭受核辐射污染,污染规模可能相当于1986年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2000年8月13日,俄海军“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发生事故沉没,艇上118人全部遇难。

  2001年12月,英国“成功号”潜艇在苏格兰西部海域被撞。

  2002年11月,英国“永不疲倦号”的姊妹艇“特拉法加号”在苏格兰西部海域撞上了海底。人死不能复生。潜艇失事过后,不要把精力和财力用在偿还遇难者家庭上,怀念战友上,而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总结经验教训,调查事故原因,采取针对性对策,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上。

  二、战争催生胶龙之父,揭开了潜艇实战的序幕,在一战初露锋芒二战屡立战功,原因有海洋护身法宝在深海作战不易发现的本领

  潜艇因其具有能在深海中作战,不易被敌发现的优长,在历次海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汗马功劳。传说意大利艺术大师兼发明家达·芬奇最早进行了关于潜艇的设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潜艇研究者是意大利人伦纳德,他于公元1500年提出了“水下航行船体结构”的理论。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潜水船,当时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所以他被称为“潜艇之父”,此后百年间潜艇的发展进入了“慢车道”。直到1724年,俄国人叶菲姆·尼科诺夫制造出了又一艘潜水船。此后,潜艇的发展又一次进入停滞期。

  随着海洋作战的发展,战争的迫切需要,在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终于第一般潜艇从战争硝烟诞生。富有爱国热情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戴维特·布什内尔在华盛顿将军的支持下,开始研究用潜水船打击英军的方法,潜艇发展史上著名的“海龟”艇就这样诞生了。“海龟”艇外形酷似海龟,艇内空气可供驾驶员呼吸半小时;在艇的上部还装有2根通气管,上浮时打开,下潜时关闭,从而可以补充新鲜空气。为了控制潜艇的上浮和下沉,艇内设有压载水舱,用手泵控制水柜内的水。为应付紧急情况,艇内装有一块90千克重的铁块,危急时刻只要抛掉铁块,潜艇就可以迅速上浮。“海龟”艇的运动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两个靠人力驱动的螺旋桨来控制,武器则是挂在艇体外面的一个重约68千克的炸药包,攻击时要将其挂在敌舰外壳上。就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也是一艘设计得很完备的水下兵器。遗憾的是,“海龟”艇的攻击没有获得成功。

  1776年9月7日,历史上第一次潜艇攻击开始了,这次攻击由上士埃兹拉·李来执行。他驾驶着“海龟”艇成功地潜到了英国战舰“鹰”号的尾部,接下去的工作就是用钻头在敌舰上穿孔以便固定炸药包。然而,他打钻的地方正好是一块金属板,半个小时之后他仍然没有钻透敌舰,只好上浮返回。虽然“海龟”号没有取得战果,但它揭开了潜艇实战的序幕,从此人类的战场也从陆地、水面发展到了水下,“海龟”号也以其与现代潜艇相同的设计原理而赢得了世界上“第一艘军用潜艇”的美名,在世界潜艇发展史占据了一席之地。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潜艇进入了正常发展时期。其中,爱尔兰裔的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为近代潜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努力下,先后把“海龟”艇改进为“鹦鹉螺”号的潜艇,基本接近了现代潜艇。尤其是它首次在潜艇上使用了水平舵,能够操纵潜艇保持或改变在水中的深度,大大改善了潜艇的操纵性。19世纪中叶,德国人威廉·鲍尔根据富尔顿的设计改进制成了“火焰“号潜艇,开创了潜艇历史上艇员逃生并且获得成功的先例。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为了打破北军对南军的封锁,亚拉巴马州的霍勒斯·亨莱于1963年和工程师麦克林、沃森一起研制出了“亨莱”号潜艇。1864年2月17日夜,“亨莱”号在灯光的指引下,击沉了巡洋舰“休斯敦”,导致230人丧命,这是人类历史上潜艇第一次实战胜利。不幸的是,由于攻击距离太近,“亨莱”号被“休斯敦”号舷部大洞的水流紧紧吸住无法逃脱,因而成了后者的殉葬品,酿成了一出同归于尽的悲剧。

  随着蒸汽动力、电推进装备的出现,1863年法国建成了一艘名为“潜水员”的潜艇,186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经过许多先行者的艰辛探索,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潜艇终于在19世纪末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创造者就是被后人尊称为“现代潜艇之父”的爱尔兰人约翰·霍兰。1897年5月17日,在现代潜艇发展史上著名的“霍兰”号潜艇建造成功了。1894年,美国莱克制成了一艘名为“小亚古尔爸爸”的潜艇。1898年,“亚古尔”号依靠自身动力,从诺福克航行到纽约,成为历史上第一艘在公海远航的潜艇。

  在19世纪最后10年,潜艇已经成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海战兵器,但各国海军对它仍存有偏见,认为它是属于弱小国家的偷袭武器,对海军强国并不适用。直到1898年,法国“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号,显示了潜艇在海战中的巨大威力,如梦初醒的各国海军才开始着手发展潜艇。经过长期发展,潜艇在海战中的作用终于被国际海军界所承认,到1914年夏天,各海军强国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潜艇部队。其后不久,这些强国纷纷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也有了一显身手的好机会。当然,一战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还是水面舰艇,尤其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战列舰,潜艇还只能是辅助性的兵力。战前,各国潜艇数量也不是很多,德国有28艘,法国有38艘,俄国有23艘,美国50艘左右,英国最多,为76艘。其中,以德国潜艇性能最为优秀,尤其是U23--U41艇,它们的最大下潜深度为48米,水下航速将近10节,巡航速度4节,蓄电池可供潜艇在水下航行1小时左右,蓄电池能量耗尽后需浮出水面用柴油机充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是最为重视潜艇的运用,并第一个发动潜艇作战的国家。在战争期间,德国共拥有350艘潜艇,在潜艇的主要作战武器--鱼雷的发展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名垂潜艇史册的“一艇沉三舰”就是德国潜艇部队的经典之战。1914年9月23日,德国海军U9号潜艇在比利时奥斯坦德港和英国马加特之间的成功地伏击了三艘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造成1459名官兵阵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共拥有九百余艘潜艇,其中美国111艘,苏联218艘,英国212艘,法国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国57艘。这些潜艇无论在吨位、航速、航程、潜深上,还是在武器装备、水声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动力装置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整个二战期间,各国共建造了1600多艘潜艇。这些潜艇取得了击沉各种运输船5000余艘、2000余万吨、击沉击伤各型军舰381艘的辉煌战果。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就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最深,对潜艇的作战理论也研究最透,所以在二战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凶恶的U艇和著名的“狼群”都在潜艇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将17艘潜艇布署在大西洋上。开战之后,这些潜艇立即投入了战斗,先后击沉了英国海军的“勇敢”号航空母舰和“皇家橡树”号战列舰。随着战事的发展,德国潜艇全面投入战斗。截止到1939年底,在短短数月之中,德国潜艇已经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船只114艘,总吨位达42万吨。到1940年11月之后,德国潜艇需要整修,其战果开始急剧下降,也正是从这年9月开始,德国潜艇进入了“狼群”作战。初次运用“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有成功,也有失败。在3月12日进行的攻击盟军HX112护航运输队的作战中,德国损失了两名“王牌艇长”,再加上3月8日在冰岛附近损失的著名艇长普里恩,德国潜艇部队损失惨重。邓尼茨不得不把他的“狼群”从大西洋北部全面西撤200海里。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德国对美国宣战。这时德国潜艇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邓尼茨的“狼群”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12月15日至25日,5艘U艇从基地出发,横渡大西洋,开始了远征美国的行动。次年1月15日之后,又有5艘大型U艇加入了这个行列。战果相当不错,从3月中旬到4月末,U123艇击沉11艘,U124艇击沉9艘,U160艇、U203艇、U552艇各击沉5艘。1940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是德国潜艇的辉煌时期,1943年3月,德国潜艇曾创造了20天内击沉敌舰75万吨的最高纪录。

  在二战太平洋海战场上,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美日海军之间进行的波澜壮阔的航空母舰大战。其实,两国潜艇在水下同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著名的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岛海战中都闪现着日本潜艇的影子。战前,日本有62艘潜艇,美国有111艘潜艇。战争期间,日本建成了117艘潜艇,并接收了8艘德国潜艇。美国在战争结束时有260艘潜艇,其中206艘为战争时期建造的。1945年,为破坏日本内海航行,切断日本同亚洲大陆的联系,美军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决定派遣潜艇秘密通过水雷区,突入日本海,实施代号为“骗子战役”的破袭战,击沉11艘日船。

  三、声纳是潜艇作战和远航训练的“眼睛”,是防止海洋中外来不明物体碰撞的救生“稻草”

  潜艇在水中作业,艇员都离不开声纳。如:俄“库尔斯克”号在受到外来不明物的撞击或本身由于发射鱼雷试验出现故障时,其声纳“眼睛”处于失明状态,起码没有发挥眼睛的功效。声纳是利用水中声波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潜艇声纳主要用于对水面舰艇、潜艇和其它水中设备进行搜索、识别、跟踪和水面通信等。声纳侦察也称水声侦察,是指使用被动式声纳进行的声学侦察。主要任务是:截收敌方各种主动式水声设备及原发性声场的声信号,并测定其技术参数及方位、距离,以掌握敌舰动态,或为进行水声干扰和舰艇使用武器提供可靠依据。一般潜艇上通常装有多种类型的声纳。如:噪声测向仪、回声定位仪、侦察仪、探雷器、水下敌我识别器、水下通信仪、声速测量仪、声线轨迹仪、测深仪、测冰仪等,构成了一个水声综合系统。“库尔斯克”号装备的声纳设备是世界海军声纳系统中一流的,其能力能够在远距离发现目标,足以使潜艇指挥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避或机动。但“库尔斯克”号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最后导致被撞。因此,在未来海上训练或海战中,当潜艇遇到威胁时,作为潜艇声纳兵应该及时给潜艇指挥官指示来袭目标方位,提供避让的建议。如:英国“永不疲倦号”发生多起事故,就是没有发挥声纳的作用和采取快速救援手段所致。英国海军的12艘核潜艇全部装备了先进的电子传感设备和声呐设备,可及时发现潜行路线中的任何海底障碍物。英国专家们对几次的事故调查发现,事故发生时,两艘潜艇都是由接受培训的军官操作着。这次5月26日“特拉法加号”出事后12个小时,潜艇指挥官才向上级报告,而且没有通知海岸警卫队。

  四、潜艇设备处于良好状态是远航训练的“前提”,潜艇长指挥能力和自救训练是化险为夷的“关键”

  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的“库尔斯克”号主力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举行的军事演习中发生事故中,充分暴露出原本强大的俄罗斯海军惨淡经营的现状,导致战斗力明显下降的现实。一方面俄罗斯经济困难严重影响了海军的士气,导致潜艇指挥官由于三个月没有拿到工资,拒绝出海巡逻执行训练,没有费用去维修检查潜艇,训练时数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舰员应付事故的能力差。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有几艘深海救生艇,只不过已经有10年没有使用,零部件都找不齐,而俄海军现有的几艘打捞船与美军的打捞船相比,没有关键的稳定设备,所以在大风大浪的恶劣条件下很难发挥作用,导致悲剧发生。如果俄海军平时注重潜艇失事救生训练和设备维护保养,使深海救生艇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悲剧或许不会发生。再一方面,俄罗斯潜艇的管理制度不严,忽视安全措施,艇员责任心不强。1983年6月24日,俄攻击型核潜艇“K—429号”被派到堪察加半岛东部的白令海执行训练任务。当这艘核潜艇下潜过程中,由于没有控制好下潜速度,导致潜艇下潜速度过快一下子撞到海底,艇上所有照明设备全部失去了作用,艇内陷入一片漆黑。2小时后,电池爆炸,随即产生出有毒气体。当时,所幸艇长反应迅速,实施果断灵活指挥,立即命令与核反应控制舱和外界进行联系,加之艇上人员平时训练有素,比较冷静,核潜艇沉在只有42米深的海底。4名艇员由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有幸逃生,向救援部队通报情况。随后,艇里的人员耗费3天时间全部出来。由此可见,潜艇出现突发事件往往只在一瞬间,所以艇长的应变处理能力是保证潜艇安全的关键。假如舰体受损,特别是指挥舱受损进水,造成人员伤亡,其它舱室的官兵生还的机会就更小,但是只要任何一个舱室不破损进水,通过开展自救,都会有生还的可能。潜艇一旦失事,就要展开自救,实施快速指挥。一般来说,潜艇发生事故最可靠的自救方式就是浮出水面。如果无力浮出水面,则应在失事沉没前,迅速发射求救信息,并将救生浮标脱浮出水面,通过钢缆和电缆与潜艇相连,人员从鱼雷发射管游出来。假如指挥舱破损进水,无法与其它舱取得联系,就需要各舱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控制险情发展。在无法得到水面救援的情况下,立即执行水下脱险方案,想方设法组织人员安全浮出海面。同时,艇长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要处惊不乱,指挥艇员团结协作。要根据当时情况,及时与外界联系,灵活采取潜艇自救方法,如减压脱险法、快速漂浮脱险法、救生钟援救脱险法、深潜救生艇援救脱险法等,以减少人员伤亡。现简要介绍一下部分方法:减压脱险法,就是一种潜艇艇员着出艇装具(呼吸器)逐站减压上浮的脱险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出艇时,艇员必须穿着出艇装具,经出艇部位出艇,按规定沿浮标索逐站减压上升,浮出水面。快速漂浮脱险法,就是艇员着相应的充气罩式服装经艇上调压间快速加压后,直接上浮到水面。深潜救生艇援救脱险法,是一种能在大深度下对失事潜艇艇员实施集体脱险救生的先进方法。它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由深潜器发展而来的。美国海军于1964年成立了“深潜系统项目办公室”,着手组织论证和研究深潜救生艇。尽管深潜救生艇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援救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但是不能否认它是未来潜艇救生方法的先进性。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