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为《瞭望》撰文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27日 16:31 《瞭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上将专为本刊撰文

  难忘的历史时刻

  恰在飞船着陆后开舱的这一时刻,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恰在39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喜获成功!这两个辉煌时间的巧合,折射出
社会主义中国兴旺发达的历史逻辑。

  ●李继耐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9时09分,船箭分离;9时12分,飞船太阳帆板展开;半小时后,各项测量数据表明,飞船已准确入轨,太阳帆板供电正常,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及各项设备工作稳定,航天员状态良好。

  9时42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在现场庄严宣布: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顿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指挥大厅,掌声雷动,一片欢腾!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永载史册的难忘时刻!当长征二号F喷射出火焰的一刹那,随着火箭底端强劲的彤彤烈火,随着火箭腾飞的震耳呼啸,我们中国自己的首位航天员,英姿勃发,出征太空!我深信,所有参研参试人员,所有曾经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同志,所有心系这一旷世伟业的人们,无论他在何方,无论坚守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都会为这一壮举激情荡漾、热泪盈眶,因为这是历经11年艰苦奋战、凝聚了几代人心血和奉献的伟大胜利!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今年国家最重大的科研实践活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极为重视。2002年10月17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原则同意按“一名航天员、飞行一天”的方案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今年9月18日,江泽民主席专门听取了首飞准备情况汇报,指示我们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精心组织指挥,确保飞行任务成功,为中华民族争光。9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新一届中央专委第一次会议,对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提出明确要求,指示我们要以确保航天员安全飞行、顺利返回、健康出舱为主要目标,精心组织好任务。中央批准了实施方案。

  飞船发射时,胡锦涛总书记和黄菊、吴官正、曹刚川、王刚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便连夜赶赴发射现场视察指导。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罗干等22位党和国家、军队领导同志,亲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视察指导。

  在宣布飞船发射成功后,胡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征程上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勉励大家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圆满完成后续运行和回收任务,不断夺取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新胜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他还和在场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兴致勃勃地走到发射指挥大厅每一位参试人员面前,亲切而热烈地同他们一一握手致贺。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总师们人人眼里都浸润着泪花,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此时此刻,最兴奋的当属火箭系统和发射场系统的同志,可以毫无疑问的讲,飞船准确入轨,即标志着他们已经圆满完成了在此次任务中的全部使命!航天员系统、应用系统、飞船系统、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的总师、总指挥和专家们,虽然也被发射成功的喜悦气氛所感染,但是航天员刚刚上天,他们所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每一位老总都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瞬息万变的屏幕,一时一刻、一分一秒地期盼!

  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创造更多可供应急返回的机会,在工程总体方案设计时,便确定在飞船运行至第5圈时进行变轨,将椭圆轨道变为圆形轨道,这比俄、美要提前1至2圈。因此,发射成功后,我们来不及细细品味成功的喜悦,所有指挥部成员便立即飞往北京,赶在下午3时50分飞船变轨前到达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进行指挥。在空中飞行的2个多小时以及后来的时间里,工程11年来的不平凡历程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我想了很多很多……

  回首前四次无人飞船发射,有坦途,也有坎坷;有喜悦,也有艰辛。早在1992年9月21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迎接世界高科技发展挑战,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出发,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下决心要把中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工程高度重视,给予了极大关怀和支持。

  决策工程立项之时,我们就向党中央立下“争八保九”的军令状:争取在1998年,保证在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上天!我们的目标是,神舟号飞船要和俄罗斯现役的相当于第五代飞船的“联盟TM号”总体性能相当,某些方面还要优于后者,特别是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和空间实验室建设创造了前提和基础条件。这不仅需要攻克数十项关键技术,还需要攻克无数道工艺难关。为此,我们的科技专家要付出多少心血,度过多少不眠之夜啊!

  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同志,仅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就多达数百万字。王总是国际知名的航天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赴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回国后,长期拼搏在航天战线,自1987年起,担任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1992年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组组长,工程立项后,一直担任总设计师。从工程论证决策开始,他就始终主张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总体上要体现中国特色,体现技术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我们想用7~8年的时间赶上别国用30~40年的时间所走过的路程,任务之艰巨,挑战之严峻,不言而喻。尽管工程各系统作出了最大努力,但到1997年底,整个工程的研制进度还是比“争八”计划慢了将近一个年头!怎么办?我们从实际出发,本着“稳扎稳打,不急不躁,积极推进”的精神,把第一艘飞船所要达到的目标定位为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验证飞船返回控制和再入回收等主要关键技术和多项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包括发射、测控通信、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全局工作很快开创出新的局面。我们用不长的时间,迅速突破了飞船三舱一段的分离解锁、调姿制动、升力控制、防热、回收等五项关键技术,在测试中也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终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新千年前的1999年11月20日顺利升空,在太空遨游一天后于次日顺利返回,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飞船发射时,吴邦国、张万年、郭伯雄、曹刚川等中央和军委领导莅临现场视察指导,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试验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神舟二号飞船虽已是第二艘无人飞船,但却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正样飞船。这一次飞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考核,进一步检验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获取与载人飞行有关的数据和科学实验数据。从根本上讲,神舟二号的发射是一个转阶段的标志。这一次飞行,所有的装船产品的正样状态都是第一次上天,不少产品的研制试验刚刚完成。然而,神舟二号不负重望,于2002年1月10日成功发射升空,在太空飞行了7天,尽管返回着陆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但通过神舟二号的发射,进一步完善了设计,并解决了产品暴露出的质量、技术方面的问题,为以后的飞行试验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神舟三号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也是来之不易、充满艰辛。这次以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和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的无人飞行试验,在产品进场的第4天就出现了飞船穿舱插座信号有一个点不导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设计上固有缺陷造成的,须下决心彻底解决。试验队刚刚进场又要撤场,在进退两难的关键之时,江主席得知了这一情况,明确指示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彻底解决,切勿抢时间!这对于当时正处在困难时刻的试验队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关怀、理解与支持。

  决策者们毅然决定:神舟三号飞船推迟发射,研制单位对该插座重新设计、重新投产!在发射场条件简易、飞船船舱空间狭小、操作难度极大的条件下,参研参试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了飞船船舱内70多个插座的拆换,保证了3000多个接点个个导通,保证了飞船的质量和后续试验的顺利进行。这次试验是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进行的,试验结果最终表明:全系统工作正常,主要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状态一致,完成所有预定的试验内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飞船发射时,江主席和吴邦国、曾庆红等中央领导亲临发射现场视察指导,高度称赞航天科技队伍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并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乘胜前进。

  载人航天事业是几代人为之共同奋斗的事业。从工程总指挥系统来讲,第一任总指挥是丁衡高同志,第二任是曹刚川同志。沈荣骏、刘纪原、胡世祥、栾恩杰、王礼恒、江绵恒、张庆伟等同志,曾先后担任神舟一号至五号的副总指挥,其中,胡世祥同志作了大量的工作,他和张庆伟同志在质量管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迟万春、刘积斌、张云川和汪永肃、谢名苞、舒昌廉、林树、白拜尔、许达哲、严义埙等同志,也参加了有关工作。他们精心运筹,周密组织,正确指挥,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863计划开始,丁衡高同志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了10年之久。特别是曹刚川同志,不仅作为第二任工程总指挥,直接组织指挥了前三次无人飞行试验,而且在担任军委领导职务后,每次飞行试验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曹副主席和其他各位总指挥、副总指挥,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十分敬佩!从科学家队伍来讲,王淦昌、王大珩、任新民、屠守锷、陈芳允、杨家墀、王希季、屠善澄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老一辈科学家老当益壮、辛勤耕耘,为工程研制提供了有力指导;以王永志、陈炳忠、罗海银、沈力平、戚发轫、袁家军、施金苗、王德臣、黄春平、刘竹生、顾逸东、张建启、徐克俊、周建平、宿双宁、张泽民、于志坚、于建平、夏长法、简仕龙、隋起胜、席政、侯鹰等同志为代表的工程各级技术专家科学谋划、精心设计,对工程创新和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尤为可喜的是,一批年富力强的新一代科技帅才、将才在工程实践中勇挑重担、脱颖而出,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支经过11年风雨洗礼和锤炼造就而成的科技人才队伍,政治可靠、素质过硬、技术精湛、作风优良、勇于创新,是国家极其宝贵的财富,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党的十六大之后,曹刚川同志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重任交给了我,我深感肩上的担子空前沉重。神舟四号飞船是载人飞行之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船发射,如果有任何闪失,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影响,后期计划将被全盘打乱!

  神舟四号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和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神舟四号飞船在执行发射任务期间,发射场下了一场持续一周的罕见大雪,再加上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天气。-28℃的严寒,真是名副其实的“滴水成冰”,给发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不便。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同志非常关心,以各种方式对参研参试人员表示问候,给予极大鼓励。李鹏委员长和吴邦国、贾庆林、曹刚川等领导同志一起,不顾严寒,亲临发射现场视察指导;飞船回收时,李长春、郭伯雄等领导同志又亲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视察指导。中央领导是多么期望飞船发射成功!

  然而,低温发射是极其危险的!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时,就是因为一个密封圈低温失效,酿成燃料泄漏并发生爆炸的惨剧。此前不久,我们也有一次火箭发射因受低温影响,险些造成失利。在这样的低温下飞船能不能发射?这对我们来讲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过去没有干过,并不意味着现在不能干,经过充分的试验数据论证和气象会商,最后在恶劣的气象环境下,优选了一个较好的窗口。为了保证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发射场的工作者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是用149件保暖物品严严实实地将火箭舱体包裹起来。为使火箭发射前温度不会降得太低,直到临近发射前15分钟时,才将这些保暖物品撤下。这需要多么严密有序的组织啊!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良好素质和大无畏精神令人钦佩。这些实惠的办法果然奏效,火箭于2002年12月30日胜利腾空,为2003年的元旦献上了一份厚礼。飞船于1月5日安全返回,完成了所有预定的试验内容,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我望着包裹着“棉衣”的火箭舱体,不由想起了孟郊的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凝结着所有参试人员心血的神舟四号飞船,多么像备受慈母呵护的远航游子!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今年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事之秋: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航天员不幸殉职;5月4日,俄罗斯“联盟TMA-1”号飞船返回时出现故障,偏离预定着陆区域400多公里;8月22日,巴西阿尔坎塔拉发射基地火箭在发射台上爆炸,21名航天同行当场遇难!就是在国际航天事业屡遭挫折的严峻形势下,我们迎来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为了确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广大研制、建设、试验人员经过11年锲而不舍的刻苦攻关和顽强拼搏,取得了显赫的战绩:夺取了首次无人试验飞船、第一艘正样飞船的圆满成功,又连续成功进行了神舟三号、神舟四号两艘与载人飞行状态基本一致的飞行试验。这一切,都是为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准备。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一战,是对11年来研制试验的最终检验,是中国科技专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伟大壮举,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光荣时刻!

  “千年等一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在期待着这一刻的到来,期待着这一刻的成功!“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工程按照“安全至上,可靠第一”的原则,始终把可靠性、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从源头抓起,坚持优选元器件、原材料,加强关键件、重要件生产把关;健全质保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零缺陷管理,全过程控制;实行对工作阶段和重大质量问题归零的专家评审制度,不留任何疑点和隐患;严格按照工程化要求进行软件研制,解决了过去多次试验存在的“瓶颈”问题。同时,在防止单点失效、增加冗余设计、提高测试覆盖率、严查不可测项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把风险降到了最低限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在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中是很难做到的。

  我和我的同事们都经常这样想,我们的国力有限,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可以发射近十次,甚至十多次无人试验飞船。我们只进行了四次无人飞行试验就要实施载人首飞,有很多东西只能靠第一次来检验,真担心会出现什么预想不到的情况。唐代名相魏征有一句名言:“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说的就是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指挥部的同志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了国外载人航天过程中曾出现的种种故障与失误的资料,以及我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世界载人航天发射已经是240多次了,不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付出过极其惨重的代价!这值得我们深思。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我们立即跟踪进行研究。事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表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主要是人为的疏忽大意,安全管理和技术支持不到位所致。这一切都再次警示我们:载人航天系统极为复杂,技术极为密集,要求极为严格,有很大的风险性,确保安全是头等要事,也是头等难事!认识必须到位,工作必须到位,措施必须到位,管理必须到位,技术必须到位,绝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麻痹。

  我们的运载火箭有20多万个零部件,火箭和飞船等上天产品有12万多个元器件;仅飞船系统就有重要软件语句70多万条,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重要软件语句多达140万条。大家知道,元器件失效率十万分之三是完全正常的。这么庞大的系统,会不会出现闪失?有没有什么漏洞?存不存在质量隐患?为此,我们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论证检查,目的就是要通过严谨细致、周密充分的工作,依靠科技人员的智慧,弥补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达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目标。

  然而,就在载人首飞任务正进入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时,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也给任务准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抗击“非典”的紧张时刻,中央领导同志始终密切关注和十分重视任务准备工作,胡总书记、江主席、温总理、黄副总理亲自过问首飞任务准备情况,亲切慰问参研参试人员,并多次作重要指示;军委郭副主席、曹副主席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李鹏、朱镕基、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老首长也不断询问有关情况,给予关心和指导。全国人民则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关心和支持,有的小朋友还寄来了自己的压岁钱,想为奋斗在载人航天战线的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们增加点营养。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航天科技队伍,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他们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科研试验这个中心任务不动摇,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和“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的科学态度,知难而进,团结奋斗,以极大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工作之中,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了载人首飞准备和抗击“非典”斗争的双胜利!

  就在首飞任务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的时候,我们又发现飞船系统返回舱着陆缓冲发动机点火的可靠性,仍存在某些残余风险。它的可靠性虽然达到了0.9985,但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绝对安全,必须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七月底,即飞船进场的前两天,指挥部权衡利弊,果断决策,下决心研制改进型座椅缓冲机构,而且要赶在飞船加注之前完成。屈指算来,还不到70天的时间。飞船系统和协作单位的研制试验工作者们,再一次展示了航天人崇高的职业素质,他们以极高的责任感,不怕酷暑,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仅在一个多月内就完成了!我们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新型缓冲机构的更换工作,在发射场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在所有测试都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在飞船船舱狭小的空间里,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然而这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惊险终于变成了惊喜!有这样一支值得信赖的“特殊”队伍,我们的确感到非常自豪!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首飞圆满成功的实践证明,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和运载火箭产品质量非常过硬,在整个任务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后,曾十分动情、十分自豪地说:“我在太空感觉非常舒适,船舱空气清新,我们的飞船、火箭真是好船好箭,下一次我还想乘坐它飞行!”参加任务的数千台套地面设施设备也无一故障,全系统数万个口令无一差错,操作无一失误。测控通信系统极为顺畅,北京、酒泉、西安三个指控中心和分布在国内外的10个测控站,以及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都十分精确、十分及时地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可以说,这些都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创造了新的奇迹。正是广大参研参试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才保证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载人航天飞行的核心是“载人”。为了培养出我国优秀的首批航天员,从1996年开始,便从空军1500多名飞行员中百里挑一、精心选拔出14名同志,并从1998年3月开始,进行了5年多的严格科学训练,高标准地完成了基础理论、体质、心理、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以及航天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训练任务。这14名航天员均通过了所有训练科目的考核,政治思想、心理素质、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方面状态良好,都基本具备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今年7月,总装备部专门成立了首飞航天员评选委员会,按照科学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确定了其中5名航天员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的各项能力又有了较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优中选优,于9月6日确定了3人首飞梯队,其中杨利伟同志各项综合考核指标名列第一。但直到发射前的头一天,指挥部才正式确定他为首飞航天员。我们在上人之前之所以没有上动物做生存试验,是因为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水平、有能力创造出适合航天员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与条件。杨利伟同志牢记使命、不负众望,沉着冷静、刚毅果敢,操作十分熟练,表现十分出色,充分显示出中国航天员的优秀素质,深得人们的喜爱。火箭点火发射时,他在徐徐升空的飞船中面带微笑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在太空飞行期间,他非常自豪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普天下中华儿女此时此刻无不激动万分。他用清晰、准确的中英文两种语言从太空发出问候,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良好愿望,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赞誉。他从太空传下来的画面,绚丽多彩,奇妙无穷,令人神往。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他按计划完成的110多项操作都准确无误、及时正确。其中,在飞船入轨后补发太阳帆板展开指令、飞船返回制动时补发密封板分离指令、飞船着陆时果断手动脱伞等一系列关键动作,都完美无缺、分秒不差;对各种情况都判断准确,抛整流罩、船箭分离、返回舱主伞打开、座椅提升以及返回舱安全着陆等重要节点,他都及时向地面指控中心作出了准确报告。飞船着陆后,他自主出舱,一切良好。他多次表示:“自己有幸执行首飞任务,是全体航天员的荣耀。为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很多人在幕后默默奉献,成绩属于大家。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温家宝总理在飞船着陆后与杨利伟通话时高度评价他:“你完成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任务,祖国和人民感谢你!”

  利用飞船轨道舱留轨进行科学实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大特色。飞船应用系统研制了以高分辨率空间光学照像设备、空间电子信息遥感设备、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和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等为代表的有效载荷,共135种184件,分别安装在神舟二号至五号飞船上,开展空间对地观测、遥感、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实验。目前,在生命科学、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天文、空间环境、微重力测量和空间对地观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实验成果。其中,空间天文捕获了48个类γ爆现象,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验证和认可;空间对地观测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图像;空间生命科学的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生长、通用生物培养以及空间材料多工位晶体生长装置等方面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事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晶。整个工程由七大系统组成,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所属的110多个研究院所、学校、基地、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试验任务;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领域及有关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个单位承担了协作配套任务。共有数十万人参加了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直接参加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就有数万人。大家目标一致、决心一致、步调一致,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真正做到了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实施大兵团作战,形成了圆满完成任务的强大合力。例如,为了防止空间碎片影响飞船运行安全,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组、天文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等单位的同志,密切配合,提供了准确的空间碎片运动预报;为了做好飞船回收和应急救援等工作,军队各有关总部、军区、军兵种和外交部、公安部、交通部、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等有关部门和地区,通力合作,做好了各项准备,为任务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10月16日清晨,当祖国大地刚刚迎来第一缕绚丽曙光的时候,传来了激动人心的喜讯,主着陆场指挥长用十分激动、满怀喜悦的声音报告: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按预定计划准确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飞船着陆点离理论着陆点仅相差4.8公里。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长达50多万公里,安全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几乎与此同时,负责搜救的直升机随即到达,并协助航天员打开飞船舱门。恰在开舱的这一时刻,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恰在39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喜获成功!这两个辉煌时间的巧合,折射出社会主义中国兴旺发达的历史逻辑。

  当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精神饱满地走出舱门、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所有参研参试人员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欢呼,兴奋、激动和喜悦之情,全都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在热烈的掌声中,温总理满怀激情地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盛赞这一伟大成就,将庄严地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对于推动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中国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可是在这一刻骨铭心的特殊时刻,我和在场的所有同志一样,不禁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就在这时,江主席打来电话,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对参加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慰问和崇高敬意!盛赞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这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李鹏同志也打来电话,高度赞扬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11年来,始终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道路。

  首飞成功的喜讯传开,举国上下,群情振奋,万众欢腾。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不已,各种贺信、贺电纷至沓来,很多学校、机关和各地群众都喜气洋洋地自发组织起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国外政要、同行和媒体,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开创了世界航天发展“多极化”格局的新时代,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义。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朋友认为,这不仅是中国的成就和荣耀,也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骄傲与自豪。

  中国载人航天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了灿烂辉煌的现实。这是何等神圣、何等荣耀、何等壮美的伟业!我们深知,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新中国几代航天人不畏艰险、前赴后继、勇攀高峰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果。自己有幸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队伍中的一员,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能够亲身参与和见证这一段壮丽辉煌的历史,是我毕生的荣耀与自豪!

  在这欢庆胜利之际,我们特别感念多年来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广大科研人员、干部、战士和职工,是你们对党、对祖国、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铺就了通向成功的胜利之路。你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坚强脊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开路先锋,是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功臣。正如胡总书记所说:同志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回顾过去,岁月如歌;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只是这一伟大事业的第一步。我国航天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