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中华民族载人航天精神翻开人类航天史崭新一页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24日 07:11 解放军报

  新华社评论员

  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

  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
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

  茫茫宇宙,神秘莫测。与人类走出森林、走向大海的每一次探索一样,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险阻和牺牲。从夸父逐日的艰辛跋涉到万户飞天的悲壮实践,直至几天前杨利伟独上九霄的太空之旅,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这样的艰险和牺牲。但,正是这种风险和牺牲,带动着人类前进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传唱,造就了一个个无畏的勇士。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迈向太空的脚步之所以一刻也没有停止,源自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气,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不朽精神。

  凭着这样的勇气和精神,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在短短5年内,均具备了与杨利伟一样遨游太空的能力。近2000个日日夜夜,他们一次次向着生理极限冲刺,晕倒了爬起来,累垮了挺起来,直至完成了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

  凭着这种勇气和精神,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用11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

  1992年,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的时候,尽管我们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现代化的航天城拔地而起;高技术集成的指挥控制中心开始启用;苍凉戈壁滩,建起了国际一流的发射场;茫茫大草原,建成了安全可靠的着陆场……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证明。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又一次向世人表明,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是一支“特别能攻关”的队伍,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仅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乳白色的火箭上,印着鲜红的国旗图案。它有一个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名字:长征。

  如果说,火箭技术尚有基础,那么,我国的飞船技术则完全是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但是,“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可利用空间创世界之最。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道舱可留轨半年,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这种独创性的大胆设计,为今后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一不是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一位技术人员的诗作,道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对于一个曾经谱写了长征史诗的民族来说,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

  六十万公里巡天遨游,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一朝变成现实;十一度春秋卧薪尝胆,无数航天人用默默的奉献铺就了这条长长的飞天路。

  作为一项涉及众多科技领域的宏大系统工程,载人航天事业需要无私奉献、科学求实,更需要众志成城、团结协作。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的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参试的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万人。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再一次火山般迸发出来。

  一家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入碧霄。”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就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最大收获。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解放军报 2003年10月24日 第4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