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组图: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及其家人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15日 17:05 解放军报

杨利伟在进行体能训练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杨利伟与其父母合影
杨利伟与妻子儿子在一起

  吴川生、杨永桢、赵雁

  上世纪的80年代,一位曾到中国访问的美国宇航员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类第一个想登上月球的是一位年轻美貌的中国女子。而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却是一位美国人。”这位充满自信与骄傲的美国人,也许还没有想到,中国人什么事情都敢想都能办。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但却默默地追赶着世界航天高科技的脚步,在新世纪的曙光中,用自己研制的
神舟飞船把自己培养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成为继苏美之后的第三个航天大国。

  (一)  人类将目光锁定在公元2003年10月15日9时,当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熬游太空时,全世界都将记住这位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当你迈过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时,便来到辽宁一个叫绥中的地方,这里就是“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家乡。在中国“五湖四海”之一的渤海湾里,珍珠似的洒落着许许多多的城市:大连、唐山、秦皇岛、天津、烟台……。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港湾,都使诉说着一个个悲壮动人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八仙过海、日俄战争、天津条约、义和团起义、开滦煤矿大罢工、辽沈战役、唐山地震……。这些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神话的、传奇的、历史的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的不朽篇章,哺育着一方水土的儿女,激励着他们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在辽宁绥中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母都是建国初期毕业的大学生,父亲先当教师,后改做行政工作;母亲在县里中学任语文老师,直到退休。杨利伟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全家五口人和和睦睦,过着舒心平静的生活。熟悉杨利伟的人都知道,他小时候非常顽皮,但脑子灵,反应快,爱动脑筋,是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就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还拿过奖。杨利伟的父母对孩子管教很严,除要求他学好文化课外,还要求他学画画,学音乐,经常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有时对孩子又管理很松,每当放寒暑假还允许他独自一人回兴城农村老家玩,让他去干农活、看大海,寻古访友。他们知道,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走出港湾的,泯灭了孩子顽皮的天性,也就泯灭了个性。

  杨利伟的老家是一个依山傍海秀美的小村庄。清晨,火红的太阳跃出海面,庄户人家的饮烟袅袅升起,渔家的小船驶向大海。傍晚,鱼船满载着鱼虾驶进港湾,大人、小孩忙着抬鱼筐、拾螃蟹。村里的庄户人家既打鱼又种地,谁也不愿意打破宁静的生活。正是这独特的生活环境,深深吸引着小利伟。每当暑假、寒假,他便来到叔叔或姑姑家,组织起小伙伴“操练”起来,小伙伴们光着屁股在海里嬉水;有时一同端起“土枪洋炮”冲上山岗,占领阵地。小伙伴们喜爱利伟,不仅因为他是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而且还因他有对家乡人的亲情,容易接近,经常给大伙讲故事听。杨利伟也喜欢小伙伴,喜欢家乡,在这里,他有新的发现,新的乐趣。为试试水井的深浅,他搬起石头往水里扔;为试叔叔做的竹片刀是否锋利,硬是用刀把姑姑家种的一片葵麻给削平。

  有一年的大年初五,他与两个小伙伴,看见远方的山上有个小顶,不知是什么东西,为寻个究竟,仨人顺着六股河走了四、五十里路,爬上山才知道是座烽火台。回家的路上,天已经黑了,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不知是在哪里,一位小伙伴嘣咚一声掉进冰河里,他俩人使劲才把小伙伴拖上岸。一天下来几个人没吃一口饭,走了上百里路,饿了只能嚼冰碴子充饥,到家时鞋和裤腿都冻硬了,冷得直抖嗦,他们哪里知道,家里人已在村里村外找他们半宿了……渤海湾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在蓝色的大海上,他象一只海鸥,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夏季,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二航空学校,开始了空军飞行员的艰苦历程。在四年的学校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每个科目都是第一个单飞。1987年毕业后,他成为了空军某师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又成了师里的飞行尖子。1992年夏季,他同战友们来到新疆执行训练任务。一次,当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起低空飞行时,突然听见一声巨响,刹时机身前方一亮,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碰上了飞行训练中的“空中停车”,发动机出现故障。在这紧急关头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开回去!他冷静地握住操作杆,使飞机倒滑,慢慢地往上爬了500多米,越过天山山脉的干沟,向着马兰机场飞去。刚接近跑道时,发动机又不工作了,起落架放不了,他果断采取液压紧急放架,终于使战机在跑道上紧急降落了。当他从机舱出来时,衣服已经全部湿透,战友们纷纷围了上来同他拥抱。副师长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一次。在空军部队的10年时间里,杨利伟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强击机飞行员,而且又是一名优秀的改机型的歼击机飞行员。他从华北分到西北,从西北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

  (二)  航天员选拔和训练被称为上天的阶梯。在这条阶梯上有许许多多的台阶是不能逾越的,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这项职业的规则就是如此。

  1961年4月12日,苏联人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完成了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飞行。从那以后,人类加快了探索宇宙的步伐。苏联进行载人航天的计划是在1957年10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决定的。在预备航天员选拔之际,他们就已经知道,宇宙空间飞行会使人体组织受到诸如加速度、振动、噪声、失重、长时间与世隔绝、相对肌力减退、昼夜节律破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于是,从1959年开始选拔第一批航天员,要求就非常严格。当时,从空军3000多人中分几个阶段进行选拔,最后于1960年3月录取了20名航天员进行训练。直至1961年4月,才选出其中的6名航天员准备飞行。加加林就是其中一个,他是这样描述当时选拔情景的:“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或者机体对典型的航天因素的耐力较低,对这种因素作用时的反应进行评价。他们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非常稀薄度的空气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同加加林一道入选的阿列克谢·列奥诺夫把选拔和训练阶段称之为“上天的阶梯”。他们的另一个同伴瓦列里·贝可夫斯基则补充说:“这不是一个短的阶梯”。他们没说错,在这条阶梯上有许许多多的台阶,是不能逾越过的,而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前爬,这项职业的规则就是如此。

  中国航天员的选拔也要“过五关斩六将”,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更是苛刻,要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要在低压试验舱使受试者上升到五千米、一万米高空测试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要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一千多名申请者已所剩无几。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优秀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评为优秀,令评选委员会全体专家信服,成为了中国首批航天员。

  1998年1月,这批中国空军最优秀的天之骄子,带着他们梦想与追求,来到了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寒冷,而这位来自南方的飞行员心里都热乎乎的。人类自加加林以后,已经有几百名航天员驾驶各种航天飞行器遨游过太空。而这一人类壮举,不要说在满目创伤的旧中国无法实现,就是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期,也是难以实现的。载人航天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共同的事业。在中国,它只有在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盛世才有可能实现。杨利伟来了,他来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测控系统实地参观,聆听了专家的授课,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一种神秘感和崇敬感慢慢地扩充而来……他慢慢地懂得,在当年加加林和今天中国航天员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献,世界航天史应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正是这千军万马才托起了中国的神舟!

  在几十年的攻关奋战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永远是中国航天人前进中不竭的动力!是啊,中国古代便有嫦娥奔月的飞天梦想,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朽的动人诗篇,多少能工巧匠把这一梦想变成了彩绘、雕刻。到了明代,一位叫万户的才子再也不满足吟诗作画,他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惊人的胆略,用火药自制一枚火箭腾飞了几十米,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圆梦的壮举。一个梦做了多少年,一个情萦绕多少年。如今,民族的飞天梦想将要变成现实,杨利伟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吗?

  航天员的职业是崇高的也是艰苦的。在这上天的阶梯上,一个个难关总是横竖在面前。杨利伟他懂得,对人类来说,太空总是神奇而美妙的,正如他在《中国航天员之歌》中唱道的那样:“璀灿的银河在我脚下,无数的星球为我导航,飘逸的星雨为我起舞,浩瀚的太空为我歌唱”。但在这神奇而美妙的背后,那里却不具备地球所恩赐予人类的重力、氧气、压力和水等生存的必须条件。飞船遨游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而要克服这重重的障碍,除飞船必须的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要进行基础理论、航天专业技术、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心理和体质等专门训练。国家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大约要须3-4年的周期。这条上天的阶梯太长、太远,它实实在在地摆在杨利伟的面前。

  人在地球生活,习惯于地球对它的重力。航天员超重训练是一项挑战极限,培养抗负荷能力,顺利完成载人飞行的航天生理功能训练。人类在地球生存,其重量归因于地球的引力。要克服地心引力束缚,最简单的方法是对物体施加一个大于自身重量、其方向相反的外力,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即7.19公里/秒。在这个加速过程中,重力条件发生了变化,这种新的重力状态与静止在地球表面时的重力状态相比,可用G来表示。当G=1时,称为标准重力状态;当G>1时称为超重,G<1时称为低重状态。在航空和航天的飞行中,都将遇到超重问题。战斗机的急速爬高或下降时,往往超重G大但时间短,只几秒时间;而飞船在入轨前的上升段和完成轨道飞行后返回地面时,由于向心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高出许多倍,其超重值将达到很高的G值,虽没有战斗机那么高(不超过4-5G)但持续时间长,往往有7-10分钟。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人相当于承受自身重量的十几倍的压力,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航天员生命。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在飞速旋转的离心机上,能造成不同G级的超重感觉和上升时有人往上推、下降时往悬崖下跳的错觉。在公园游乐场往常可以看“过山车”等娱乐项目,许多人望车生畏,不敢登车。就是勇敢者几圈下来有的轻飘飘的不知东西南北;有的面色苍白,头晕呕吐。但要知道,娱乐项目而产生的超重只在2G左右。而航天员的离心机训练却要承受8个G的重力!在圆圆的大厅里,他坐在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在8个G负荷的旋转中,他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头盆方向超重时,血压向下肢,头脑缺血旋晕;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象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作一项训练,杨利伟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懂得,教员所讲授的抗负荷方法是靠个人在实践中体验。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掌握好抗负荷用力和频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在以后的训练达到8G以上,使这项极具挑战、严酷苛刻的训练变得轻松起来,成为同伴中抗负荷成绩的佼佼者。在飞船模拟器的训练中,杨利伟也同样如此。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产品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

  每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亮,各项检查总是那么细,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自己严肃认真的精神熟练的技术赢得了队员的称赞。在最后阶段的专业技术考核中,教员为他设置了许许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发现,进行排除。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员都要问他操作有没有失误等问题,他都自信地回答:没有什么失误!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获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以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的排序成为了我国载人航天的首飞航天员。

  (三)  杨利伟是一位令人仰慕的航天员。他是普通的,他有着父母、妻子和儿子的美满幸福生活。然而,他又是特殊的,他有着中国人挑战太空的雄心壮志和飞天梦想。作为航天员,他的工作和训练是非常艰苦而又紧张的,他不仅要经常进行航天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体能体质和保持飞行等一般性训练,而且还要不断进行空间特殊因素条件下的耐力与适应性、航天飞行技能和生存营救等特殊性训练。为了更好更多更快地掌握载人航天飞行的相关知识,杨利伟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很晚才能入睡。有一次,要进行外语考试,他住在航天员公寓不能回家,晚上他打电话给妻子张玉梅让她在电话里帮他提问英语单词,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一直在电话中复习到深夜,第二天,对于外语基础较薄弱的他居然考了100分。

  航天员的特因耐力训练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离心机、转椅和头低位等训练,是我们常人一般难以承受得住的。可这几年他的训练成绩一直都很优秀。有一次妻子回家,发现他一个人老在客厅里转圆圈,就非常惊讶地问他:“你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过二天我们就要做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就连一向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苛刻的老专家裴静琛都十分自豪地说:“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是最出色的,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杨利伟时时处处都能表现出对航天员专业训练的刻苦和认真。比如要做“头低位”训练了,杨利伟提前好几天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枕枕头,只枕叠好的小毛巾被,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对载人航天事业是多么的执着和热爱!

  张玉梅与杨利伟是同乡,早在与杨利伟相识之前就知道他了。因为当年杨利伟被选为空军飞行员,成了辽宁省绥中县的一大新闻,也成了杨利伟家族一大喜事。杨利伟被列上了绥中县志,成为全县的名人,张玉梅就是从县志上认识他的,原来他们曾毕业于县里同一所中学。张玉梅与飞行有缘。县里有个机场,姐姐姐夫都在那里工作,自己就是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长大的。对空军飞行员,她更多的只是敬佩,从未考虑过这项职业的风险。张玉梅是位中学教员,娴静文弱。他们的相识相恋结合似乎顺理成章,但也与大多数家庭一样波澜不惊。婚后的张玉梅夫唱妇随,几年间,杨利伟的部队辗转了几个地方,可无论是从大西北到大西南,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有怎样的不适,张玉梅都没有抱怨过一句。

  当飞行与生活开始密不可分时,她才意识到飞行员职业风光的背后更多的是危险。慢慢地,她也成了半个气象员,会根据天气的能见度来判断能否飞行。她的耳朵也灵敏起来,能捕捉空中信息,天上飞机的鸣响着,在她听来是最为动听的音乐。张玉梅说杨利伟是员福将,无论在哪个部队,他在的时候就没有出现过事故。杨利伟在工作中又是员猛将,很少能顾及家庭。张玉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即便是儿子出生,也没耽误过丈夫的工作。在温柔贤惠的张玉梅眼里,连杨利伟不挑剔她干家务的质量也成为丈夫的优点之一。其实杨利伟何尝不知道妻子的辛苦,只要回到家,不管再辛苦再疲倦,他也要将最多的快乐带给家人。一家三口小日子倒也过得其乐融融……

  2001年7月,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因病住院做肾活检手术。张玉梅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一刹那,看到杨利伟对我那种从未有过的万般牵挂和怜爱歉疚的眼神时,心如刀绞啊!”。手术后,张玉梅身体十分虚弱,24小时平躺在床上一点儿都不敢动。有时她冲他说话难免带点火气,可他一直都很耐心的服侍妻子。那一晚,他一只手抚着妻子的胳膊,一只手扶住妻子的腿,在病床边的椅子上整整陪了妻子一个晚上。早上,当他返回航天员公寓参加航天员训练前的小体检时,一称体重,他一晚上减了整整3斤。正在妻子张玉梅手术住院期间,杨利伟却要告别妻子去吉林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此时此刻,妻子只能在病床上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医院肾活检报告。一周后,报告出来了,那是一份让妻子张玉梅伤心流泪而又震憾揪心的报告。当天晚上她失眠了,她在感叹命运多难的一刻,同时又深切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多么的沉重。她说,她当时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必须挺住!她说她和别人不一样,她绝不能将病情告诉杨利伟,怕影响他的航天员飞行训练。出院后,医生要求张玉梅必须每月去医院做10天普洛欣冲击治疗,就这样她一个人风风雨雨一直坚持了一年半。每当杨利伟提出要陪她去医院看病时,她都回绝了。有时当别人问她你爱人怎么不来陪你看病时,她只能说他太忙了……张玉梅说:“自从我手术以后,我觉得杨利伟变得越来越细心,越来越会体贴人。周末一回到家里,他就抢着做家务。天气稍有变化,他就打电话告诉我多加点衣服。有时我心情不好,他就会耐心的劝导我,让我不要想的太多,要自信,要坚强,要战胜病魔!”

  张玉梅说她最疼爱儿子,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好喝的东西都给宝贝儿子,但在儿子心目中爸爸的地位还是远远的超过妈妈。今年“非典”前,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篇描写爸爸或者妈妈的作文。当时上小学二年级的他说我要写爸爸。孩子拿出爸爸当空军飞行员时站在战斗机旁的那张照片,写了一篇题为“爸爸的雄姿”的作文。在作文中小家伙这样写道:妈妈有病身体不好,天天还要照顾我;爸爸的工作太忙了,我一个星期也很难见到他一面,好在我手中有爸爸这张照片。看到照片上爸爸为祖国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刻苦训练的雄姿,我就非常自豪和骄傲。爸爸每天训练非常艰苦,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掉,我和爸爸比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一想起爸爸,我就有一种亲切感和光荣感……孩子的这篇作文被刊登上北京市中关村小学《作文导报》五·一版上,为此他还得到了18元稿费。班主任老师高兴地告诉他,让他用这些钱为爸爸买份礼物,并且还要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买的礼物是什么。放学回到家,杨利伟看到儿子拿了18元稿费高兴得合不拢嘴,激动地说:“想不到我们杨家第一个拿到稿费的是一个8岁的小孩子呀。”那二天,小家伙想来想去不知道该为他爸爸买点什么好,还是妈妈笑着提示孩子,你爸爸最爱吃水果。孩子这才恍然大悟,哎呀,我爸爸爱吃西瓜!孩子算了算,用18元钱和妈妈买回了三个大西瓜。第二天他回到学校,老师真的问起他为爸爸买了些什么,孩子高兴地说:“我给爸爸买了三个大西瓜”。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大伙儿都问他为什么呀?孩子说:“我爸爸每天训练很辛苦,要流很多很多的汗,我买西瓜给他解解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尽管他不太懂得爸爸所从事的工作,但他知道那是非常光荣和艰苦的。

  杨利伟在家是长子,自从18岁来到部队后,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他都顾不上,现在父母的年岁大了,但他时刻惦记着他们。前一段时间,他老母亲的腰扭伤了,躺在床上一点都不能动,杨利伟非常着急,想让母亲到北京来治疗。他老母亲说,你每天工作那么忙,我就别去给你添乱了,在咱老家里治治就行了。杨利伟还是不放心,每隔几天就打电话问问老人的病情,直到老人家身体好转他才放心。张玉梅的父亲2002年初确诊得了前列腺癌,杨利伟就一直瞒着没敢对妻子说。那段时间妻子发觉杨利伟给她娘家打电话比以前多,也没多想什么。春节前,杨利伟对妻子说:“今年咱们回老家过年吧!”。妻子听了后非常高兴,可一回到家,妻子就发现老父亲非常憔悴和削瘦,她明白了一切,也明白了他的苦心,其实杨利伟是想让妻子见见老父亲。为了给老岳父治病,又怕妻子伤心,好几次他都是背着妻子打电话给妻子家里人说治病的事。老岳父一辈子很节俭,杨利伟怕老人家心疼花钱不去治疗,就一个劲给老岳父家里寄钱,就这样才使老人家坚强的挨过了一年。2003年1月5日,老人家带着对女儿和女婿的依恋和满足离开了人世……

  《解放军报》网络版供新浪特稿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