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神舟五号 > 正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从这里飞起(配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15日 07:29 解放军报

航天测控站


地面人员紧张作业
远眺航天城
  科周 刘克军 王艳梅戈壁崛起航天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航天发射基地。40多年来,她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里曾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我国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都是在这里发射成功的。

  无垠戈壁,平沙万里,人迹罕至。在祖国西北浩瀚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的怀抱中,但见弱水河畔矗立的一片乳白色的高大建筑群格外醒目,它们犹如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远近不一地栖息在这片金色的港湾。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也坐落其中。从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海边,曾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伴随着神箭一次次飞天、卫星一颗颗升起、飞船一艘艘腾空,这里已经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中国航天城。

  在离酒泉不远的敦煌莫高窟里,我们的祖先把最早的飞天梦想描绘在土墙壁画中;中国最早实践飞天梦想的万户,据说就是河西人。也许万户壮烈的地方就在酒泉附近。沧海横流,这些先人们可曾想到,留下他们飞天足迹的这片荒漠戈壁,在沉寂了漫长岁月后,新一代航天人用辛勤的双手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历史给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著名火箭技术专家钱学森当时从美国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发展航空及现代火箭技术的意见书。1956年4月,中央听取了钱学森汇报发展中国火箭技术的规划和设想。1个月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发展现代火箭技术的规划,决定在酒泉地区筹建火箭发射场。至此,掀开了中国现代火箭技术发展史上关键的一页。

  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史料记载,中央政府当时从全国调集了10万大军参加建场工作。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刚从朝鲜归国,征尘未洗,就奉命西征,从此这支部队隐姓埋名20余载。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汽车运输部队和地方科研院校、建筑公司,也纷纷抽调精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戈壁滩,拉开了建设我国最早的“航天港”的序幕。在荒漠戈壁,航天创业者们仅用了两年零六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此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稳步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一步加快了建设步伐。

  为了适应航天高科技的发展需求,航天人在加速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培养人才的力度。从1982年开始,每年都派出专人到各大专院校挑选优秀毕业生,充实科技人才队伍。至今,已先后有数千名地方院校毕业生来到这里,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启动了人才工程。如今,已进入“人才库”的数百名拔尖科技人才已是硕果累累,成为科研试验的中坚力量,数十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有的还走上了科技领导岗位,一个适应航天技术发展的梯形人才队伍已基本形成。

航天遥控设备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如今的航天城早已绿树成荫,高楼林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边远艰苦地区保留优秀人才的问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筹资金,盖起了规模较大的图书馆,以满足科技干部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需要;修建了综合体育场、游泳池,新建了电视台,极大地丰富了科技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城镇小环境,也起到了拴心留人的作用。昔日几乎与世隔绝的大漠孤舟不但拥有铁路、公路与内地相连,一条直通北京的航空线路和四通八达的通信网络也已开通,立体交通使戈壁小城与内地的联系日渐密切,科技信息与生活物资源源不断涌向航天城。一批学有专长、才思敏捷、决心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的科技人才从全国各大院校、研究所聚集到这里。现代城镇所具备的生活设施在这里都较为齐全,这里还先后接待了40多个外国代表团的参观、访问,并多次派人参加国际航天技术交流活动。西欧一位国家航天中心主任参观回国后特意致函其中国同行,认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设备和技术力量相当优秀,完全符合国际商用卫星发射的要求”。

科技人员认真测试

  如今,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两座倚天而立的航天发射塔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第一座火箭发射塔架,一座是20世纪90年代末新建的载人航天发射塔。

  面对黑褐色的老塔架,一位西方人当年曾这样评论:“这里拥有最高水平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和如此简陋的装备。”如今,矗立于蓝天白云下的载人航天发射塔,则似乎在无声地宣告:中国的航天装备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两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发射塔相距仅数千米。中国人用自强自立的双脚,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走过了这段短暂而漫长的路途;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志气,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今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从大漠走向世界。酒泉:见证中国航天辉煌历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它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当中国在现代火箭技术领域刚刚起步的时候,苏联和美国已向太空进军了。差距是明显的,但中国不甘落后。尽管当时还没有运载工具,发射场也才开始建造,但毛泽东同志于1958年5月17日,就在党的八届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筹划下,1960年11月5日,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运载火箭;1964年6月29日,酒泉发射场又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在这期间,卫星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65年元旦刚过,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向中央提出,鉴于卫星和运载火箭技术取得新进展,中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条件开始趋于成熟,建议将此项工作列入国家计划。中共中央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4月1日,卫星和运载火箭总装完毕,运抵酒泉发射场。这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总质量173公斤、外形为近似圆球的72面体、直径1米。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为串联式三级火箭,全长29.46米,起飞质量81.5吨,起飞推力104砘。4月24日晚9时35分,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中国第一颗卫星被送上了太空。

  9时48分,卫星准确入轨;9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接收到卫星上播送的“东方红”乐曲。次日,新华社发布公告,宣布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预报了卫星每天飞经中国和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时间、来去方位。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卫星送上太空的国家,初步实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向往飞向太空的夙愿。从此,蓝天上有了中国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贡献是卓著的。

  1975年11月26日,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80年5月,成功地向南太平洋发射了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

  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7年8月,在发射一颗返回式卫星时,首次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搭载服务。这是中国航天技术首次与外国进行合作。

  1992年10月6日,用一枚“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两颗卫星,其中一颗是瑞典的卫星。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开放以来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卫星。

  迄今为止,这里已成功发射了33颗卫星,4艘无人飞船,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现代科技打造“神舟”飞天港

  9年前的夏季,空旷的戈壁滩上红旗猎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了隆重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奠基典礼。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科技工作者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天港。导流槽的开挖是发射场建设的第一个战役。它是处于发射塔架底部的基础设施,为双面导流槽,主要用于将飞船发射时火箭助推器点火产生的烈焰沿设计的双面导流槽导至塔架外侧,以消除其对周围设施的损坏。它是我国载人航天最大、最关键的基础性设施。导流槽独特的地下建筑,加之戈壁滩平原胶结岩特有地质的结构,使施工难度超乎想象。施工中,技术人员创造性地解决了施工中的8个重大问题。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建筑,是垂直发射模式的标志。在戈壁滩上建造一座96米高、中间没有任何楼板拉通的巨型建筑物,这在中国乃至亚洲建筑史上从没有过。航天科技人员创造性地提出“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多筒体空间结构体系”的新方案。该方案的成功实施,不仅节省了4000余万元的经费,而且耐火性能、保温和隔音效果大大优于钢结构。这在世界航天发射建筑中也属首创,被国外专家称为“中国式的奇迹”。

  堪称“亚洲第一大门”的总装垂直测试厂房大门,高74米,上宽8米,下宽14米。不仅门洞大,而且其自身整体重量达350多吨。为高质量地建设好这座“亚洲第一大门”,科技人员群策群力,刻苦攻关,巧妙地解决了巨型部件运输、安装以及大风沙环境密闭、抗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创造了用简单施工机具安装超高大型门类设备的先例。

  高大空间的空调洁净技术是垂直厂房满足火箭、飞船测试要求的关键技术。为解决在3500立方米高大空间里满足箭船发射前对检测环境洁净度近乎苛刻的要求,科技人员设计出了一套功能全、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的新技术方案,填补了国际上洁净空调领域的空白。发射塔架与垂直测试厂房之间,要修建一条长1500米、宽20米的特殊铁路,它堪称目前我国最宽的铁路。这条无缝重轨铁路,连接发射塔架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主要用途是当飞船和火箭在总装测试厂房完成测试后,载着船箭组合体的活动钢平台,在自发电源的驱动下,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发,通过这条专用轨道运至发射工位。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首创了我国无缝重轨轨道焊接新技术:选择最佳的锁定温度,运用预热和定时自动注塞新工艺,解决了在90摄氏度温差条件下,无缝轨道不被拉裂、不发生变形的国内难题,保证了发射任务中火箭、飞船垂直运输无颠簸、无震动。

  我国新建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具有两大技术特点,即采用先进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整体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技术。这两大先进技术的应用,使航天产品的发射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在发射台占位时间更短,发射频率更高,待机发射能力更强,能很好地满足我国航天事业跨世纪发展的需要。“神舟”“神箭”这样完成升空准备

  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以及航天员区组成,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航天飞船和火箭将在这里完成升空准备。

  “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提高了发射准备时效

  庞大的技术区建筑群,是发射场的主体建筑,也是完成火箭、飞船、航天员、有效载荷进入发射区前的技术准备工作的地方。厂房内的两条铁轨连接着发射场与测试工厂。

  火箭从工厂启运,直接抵达这里进行垂直吊装,垂直测试;测试发射控制楼是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中心和前进指挥中心,设有测发控制大厅、飞船测试大厅及火箭控制大厅,在这里进行飞船与火箭远距离测试发射。

  发射区是进行火箭加注、航天员登舱、临射检查、点火发射的场所。飞船、火箭在技术区完成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后,垂直运往发射区进行加注发射。这种“三垂”模式及远距离测试发控方法,大大简化了发射区的工作,标志着我国在测控技术领域达到了较高水平。

  六大区域科学组合形成从测试到发射的完整体系

  试验指挥区和首区测量区承担着待发段、上升段以及返回段的控制指挥和跟踪测量工作,全面覆盖了飞船、火箭上升段的测量工作。航天员区是航天员进场后进行短期生活、训练、医监医保、隔离检疫等登船准备工作的地方。发射场六大区域的合理设计,形成了火箭、飞船、航天员从测试到发射的一套完整体系。

  在发射场的建筑群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最为雄伟,它高93米,为亚洲最高的单层厂房。运载火箭的吊装,箭上单元仪器的测试和安装,火箭分系统测试、匹配检查、全箭检查,飞船、火箭、逃逸塔对接,人、船、箭联合检查都在这里完成。

  指挥大厅是最前沿的一个综合型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挥监视控制设备、火箭总体测控网、待发段航天员救生控制台等组成。主要完成对垂直厂房及发射工位上火箭的远距离测试及飞船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多种科学设计应对准备阶段突发情况

  脐带塔为钢结构固定塔,高75米,由回转工作平台、升降台、摆杆装置、紧急撤离通道等组成。塔上设有加注供气管路、自动消防系统。主要完成火箭推进剂加注,火箭发射前检查并实施发射;脐带塔在紧急状态下还可以实施对火箭的消防、冷却,并为航天员紧急撤离提供通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研制成功航天器推进剂废气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避免二次废气污染、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投入使用后使发射场及周边大气环境得到了改善。

  中心技术人员经过多年努力,突破了待发段应急救生的关键技术,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指挥控制和辅助决策支持体系,研制了火箭倾倒监测系统、逃逸控制辅助决策系统,为载人飞船发射做好了充分准备。

  (本版照片由刘克军、本报记者乔天富摄)
科技人员认真测试
航天遥控设备
地面人员紧张作业
航天测控站
  (解放军报 2003年10月15日 第10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神舟五号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