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长篇综述:中国造船业——直挂云帆济沧海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 09:28 人民网

  本报记者彭嘉陵

  一艘艘巨轮下水,一条条大船出海。中国造船业捷报频传。

  上海长江口,外高桥造船公司码头。一艘崭新的17.5万吨散货轮昂首出航。这是为香港船东建造的环保型散货船,也是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吨位的散货船。

  大连湾,新船重工集团公司港区。一艘巨型储油轮披红挂绿,整装待发。为美国船东建造的这艘23万吨的海上原油加工、储运船舶,创造了我国建造浮式生产储油轮的吨位新纪录。

  中国造船业悄然崛起,造船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三。

  面对成绩,造船业职工没有沾沾自喜。“由于受能力限制,还有好多订单没能接下来!”记者见到的一些造船企业的老总们,几乎都是一脸的遗憾和急切。

  瞄准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目标,加快发展的热浪正在一个个造船基地涌动。

  新目标:争创造船大国

  强国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造船业鼓起了前进的风帆。

  改革开放后,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成就巨大,由原来的世界第十七位跃升至第三位,能够建造多种巨型船舶,最大吨位达30万吨,出口到60个国家和地区。

  回头看,成就巨大;向前看,差距不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主体———企业,我国两大造船集团深感加快发展的紧迫。

  中船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小津说,我国造船产量虽然已居世界第三,但所占份额只有9%,而第一、二位的韩国、日本所占份额则都是35%左右。我们连续8年第三,也可以说是8年徘徊。加快发展刻不容缓。出席党的十六大,让陈小津再也坐不住了。在会议闭幕的当天下午,他就赶往上海,与各大造船公司负责人共同研讨制定加快发展的规划。“我们统一了思想,思路越来越清晰,逐步确立了争创世界第一的目标。”

  为了实现争创世界第一的目标,中船集团修改了发展规划,将企业的定位由世界一流跨国造船集团,改为世界最大造船集团。原计划2005、2010和2021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第五、第三和第一位,现在,他们把这个计划的最终实现期提前到2015年。整整提前了6年!他们修订的依据是:2002年,中船集团在世界排名第六,今年上半年,接船量已达到世界第四,提前达到阶段目标。陈小津说:“中国要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强国,中船集团作为主要造船企业,理当挑起重担。”

  我国另一大造船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更是深入论证、精心规划。总经理李长印告诉记者,中船重工要充分发挥其在中国造船业的区位、科技、配套和军工优势,争取到2015年达到造船能力900万吨,创建中国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他说,作为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我们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推动中国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强国。

  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各大船厂的订单都排到2006、2007年了。这些需几年时间才能干完的订单,使中国造船人看到了市场潜力,增强了自信。中国船舶工业已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上规模:打造大船坞

  加快发展,要突出重点,主攻薄弱环节。

  造大船要有大船坞。船坞或船台的规模,决定了所造船舶的大小。而建大船坞要有大的场地。我国原有的几大造船厂,都有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在上海、大连各大造船企业可以看到,船舶舾装件摆满了场地,船厂负责人说,我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在各个角落寻找场地堆放船体分装件。

  场地和能力的限制,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多数船厂的进一步发展。船舶工业急需建造大船坞,扩大造船规模。

  要上规模就要解决船厂扩建占地问题。这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上海的船厂,由于大多地处市中心,没有扩展余地,同时又处黄浦江岸线,受水深限制,长期以来只能建造10万吨以下的船。今年以来,上海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造船工业的决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的上海江南造船集团的扩建计划,今年进展加快。同时,为了解决其他造船企业的扩建问题,上海决定划出长兴岛8公里岸线给造船工业。力争通过10年努力,使上海造船能力达到1200万吨。

  8公里崭新的岸线,将使上海船舶工业从狭小的黄浦江走向开阔的长江口,走向浩瀚的太平洋。目前,长兴岛建设指挥部基地已建成,今秋将围堰填海,拉开建设序幕。

  近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已与中船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广州南沙龙穴岛北部安排岸线4.5公里,腹地纵深1.3公里,用于建设华南最大、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环黄渤海造船工业带是中国最适宜发展造修船的地区,这里海域辽阔、投资成本低。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政府最近都把船舶工业列为地方的支柱产业或优先发展产业。中船重工计划与这些地方共同努力,新建扩建一批大型造修船设施,形成世界最大的造船工业带。

  与中船重工的宏伟构想相呼应,青岛、大连等地的造船企业,纷纷利用当地政府给予的特殊政策,正新建扩建船坞,或整体搬迁扩建。

  最近,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主持召开加快辽宁造船发展战略研讨会时明确提出,要抓住中央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建设中国造船第一大省。

  上档次:整体提升造船业

  加快发展,不是低水平重复,要有新思路。

  光有规模不一定争得来订单,必须打造综合竞争实力。造船业号称“综合工业之冠”,和许多产业有关联,如钢铁、机械、仪器仪表、电子电器、化工等,是一个国家工业综合实力的反映。中国要成为造船大国强国,不仅要上规模,更要上水平,整体提升。

  上海将造船工业放在全市六大重点发展产业的第二位,仅次于汽车。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对记者说,上海工业综合实力较强,要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综合配套优势,解决船舶工业的瓶颈问题。不仅发展造船业本身,还要借此带动其他相关工业的整体发展。也不是简单地搬几个船厂,而是要进行产业重组,实行多元投资,形成造船业的联合舰队,参与国际竞争。上海决定,参照外高桥造船公司多元投资模式,组建由中船集团为主,有宝钢集团、电气集团、仪电集团和有关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上海船舶控股集团公司,建设中国最大、最强的造船基地。

  辽宁也在积极谋划造船业的改造提升。辽宁提出,要在营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船舶配套工业园,发展船用舾装件、上层建筑、管子加工等专业化生产,促进船舶总装厂把“大而全”、“小而全”的自制中间品甩出去,提高船厂的总装造船能力。大连新船重工已与鞍钢联手探索建设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中船重工的其他船厂也将积极参与。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提高船厂的竞争力,也大大提高了钢材的利用效率。

  国家有关部委在加大支持力度。对一些与船舶工业配套,直接影响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产品,如船用钢板、柴油机曲轴等,组织力量联合攻关。船用柴油机是船舶的心脏,关键部件曲轴价值相当于柴油机本身的1/10,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上重集团联合中船集团、中船重工两大造船集团等单位合资组建了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曲轴这个卡脖子的问题,目前已见攻克曙光,今年年底可望生产出首条国产曲轴。

  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中船重工在国家的支持下,正联合业内各方面科研力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多元投资,按市场机制组建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发中心,积极开展造船技术顶层研究、船型开发与优化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发;同时,也在抓紧组建船用设备研发中心。

  抓根本:改革创新是动力

  加快发展,不能在旧模式里打转,要靠改革创新。

  许多造船企业都有了现代化的造船设施,具备了建造国际一流船舶的能力。但是,这些企业老总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光有硬件还不够,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企业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机制还必须有大的甚至是根本性变化。具体地说,就是实现数字造船、绿色造船、标准化造船、高效率造船、高效益造船。为此,各企业正在对内部生产体制、工程管理和生产组织进行重大改革。

  提前建成投产的外高桥造船公司,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年轻的董事长谭作均、总经理陈强表示,不仅要用一流设施造出一流船舶,还要做到高效率、高效益,要在设计上有所突破。他们联合国内30家船厂、100多家企业和研究所,组建了设计开发公司。还引进了韩国专家,引进了工法研究这一新方法,以新开发的10.5万吨阿芙拉型油船为切入点,对船舶建造中的技术难点作专题攻关。在质量管理上,聘请DNV船级社专家进行指导,编制质量标准。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刚刚经过改造建成了现代化造船基地。总经理马国栋认为,企业的运行方式要发生根本性变化,生产、安全、质量、设备、成本等管理都要全面改变。特别是成本管理,今年由于钢材涨价,给公司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改革更为迫切。公司科学决策,合理运作资金,进一步挖掘成本潜力,加大降本增益力度,充分发挥设计、采购、生产部门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降低成本新途径。

  大连新船重工集团下半年生产正在全面提速。目前正在实施“五个创新”:思维、产品、技术、管理、机制创新。一方面继续转变观念,加强技术创新与消化吸收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加紧改造公司经济运行体系。为此,总经理孙波提出,要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完善各项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以往人海战术、突击战术、延长劳动时间的做法。

  中国造船人深知,成为造船大国强国,还要走艰苦的路。惟有改革创新,造船业才能乘风破浪不断前进。一场改革的纵深战正在展开。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