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热点聚焦: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怎样起步的?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11日 08:33 光明日报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是怎样起步的——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沈荣骏

  本报记者北方、李志伟

  沈荣骏,1936年11月生,安徽合肥人。1992年以来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曾组织指挥我国“神舟”一号飞船及多次导弹卫星等重点型号的飞行试验,是我国导弹卫星航天测控系统的主要奠基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开拓者之一。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博士生导师。

  记者:从一开始您就主管载人航天工程这件事情。请您给我们谈谈当初的情况。

  沈: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最早有个“曙光”计划,概念性研究和前期方案论证都做过,因为当时的条件还不是很具备,周总理就说,我们先把地上的事情搞好。这件事就暂时停了下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载人航天列入了“863计划”当中。

  记者:我们在1999年打第一发“神舟”飞船,其实在当时好多技术工作还没有做完。

  沈:我们在最早向中央专委报告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目标:“争八保九”,争取在1998年、保证在1999年第一艘飞船上天。1997年下半年,我们就发现整个工程的进度大概差了有一年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就建议造一艘试验船,第一,飞船在原来电性试验船的基础上改进,对主要的系统进行试验考核,保证试验系统可靠运行,安全回收。第二,凡是要上的系统、产品要全部按正样验收。当时提出这个方案后,他们反映可能推进系统进度还存在问题。推进舱是上海航天局搞的。1997年12月30号,我们到上海去做调研,到各个研究所看了一下,跟他们谈这件事。和院所的领导、专家反复研究讨论,统一了思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一致认为,经过努力,拼一拼,可以赶上进度。从上海回来后就开会定下了1999年发射试验飞船这个近期目标。从那以后大家基本上就没有假日了,过年过节都在加班,确保这个“九”。

  记者:下这个决心就意味着冒很大的风险,您怎么想?

  沈:风险确实很大。我20多天都在发射场盯着,就是害怕出现意外。因为飞船火箭都是新的,而且飞船是在电性船的基础上改造的。就是正式的飞船要打,也会有很大的风险。我那时想,第一发如果成功,对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进展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打试验飞船的建议是我提出来的,本来就有争议,如果有什么闪失,说句心里话,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在发射场20多天,我的体重下降了8斤!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压力很大。

  记者:发射前您是怎样一种心情?

  沈:担心当然也是有的,但是对整个工程的进展、对产品状况还是很有数的。因为我们的整个管理过程都比较严,不是蛮干。说实话,这个时候大家有这样那样的担心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担心是不是成立?不是说百分之百,百分之几的可能性还是有。但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有影响成败的问题和疑点,就一定要解决。如果是因为偶然因素出现问题,这种事情任何时候都是难免的。作为一个指挥员,如果因此而犹豫,那就永远都没法下决心!科学试验,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力争成功。

  记者:工程进行到现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知您有什么样的感想?

  沈:我觉得这项工程的启动,第一,是中央的正确决策。没有中央的决策,就没有今天,就没有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航天,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我们这套系统完全是在我们独立自主的状况下,自己干出来的,有人才、有技术、有经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第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管理模式非常成功。中央同意成立了工程办公室,对工程总体、科研、基础建设、技术改革、经费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这是一个很成功的经验。第四,我们整个工程的管理是完全按照系统工程管理办法实施的科学管理。我们的软件是最早实行软件工程化管理的,以前很不完整,这次做得很好。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拼搏精神。这个我感触是很深的,我们的同志们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节假日。我跟大家说,我们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天,大家都在加班。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搞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在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来搞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做好这个题目非常关键,而我们就是在做这个题目!这就是我们整个载人航天工程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这一生当中,让您感到最困难、最难忘的是什么?

  沈:最困难的是第一发——“神舟”一号。那时我面临压力最大、风险最大、感受最深,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发射。第一发完了之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后面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改进、完善的问题。整个工程通过第一发,方案的正确性基本上得到了考验。所以应该这样说,经历了最大的风险和困难,也获得了最大的胜利和喜悦。

  记者:作为工程的领导者,您怎么看那些对工程的反对意见?

  沈:我觉得这个很自然。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不同的意见,各自有各自的想法,这很正常。我始终认为科学技术上的问题就应该这样,有争论才会有结果。而且有些问题通过争论,可能更有利于科学的决策。有不同的意见不怕,但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听取各方的意见,有一个科学的决断,而不能让别人左右了你。包括在发射前有时会出些难题,提些问题,也是觉得不放心,说一说,你为什么不让人家说?而且通过争论,就能从中发现一些真理,更有利于正确的决策。这是一种技术民主的气氛,不论好坏,技术的争论永远都没有敌对的双方。

   肖像作者:郭红松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