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科技创新为打赢——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坚持科研服务部队战斗力建设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10日 07:02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李选清 武天敏 本报特约通讯员 秦伟

  本文提要:部队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对军需保障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新的形势和使命,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坚持科研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宗旨,用科技创新催开了一朵朵“现代军需保障新花”。

  金秋时节,放眼三军演兵场,一幅幅新奇的军需保障画面让记者大开眼界:

  ———西北戈壁滩,身着新式迷彩体能训练服摸爬滚打的战士个个汗流浃背,可他们身上的作训服依然那样柔顺。

  ———南方亚热带丛林,两名炊事员在一台新式野战炊事车上仅用了不到1小时,就做好了能够保障上百人用餐的大米饭和“四菜一汤”。

  ———北方某海域水际滩头,战士们打开单兵野战食品包,往夹层里灌进一些海水,少顷撕开包装铝箔,里面的食品冒出缕缕热气……

  这些新奇的被服、食品、装具,都是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研制的。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他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服务的宗旨,先后研制出新一代野战饮食装备、新一代单兵防护装备、新一代野战食品、新一代军服,实现了军需装备保障系列化。近年来,他们共完成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99项,有48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0%多的研究成果正式列装,为加快我军后勤军需保障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做出了贡献。今年初,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通令给他们记集体二等功。把服务军事变革需要作为科技创新的目标

  记者采访那天,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所所长周国泰少将刚刚从滇藏线海拔4300米的部队试验现场回京,脸膛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灼得黝黑。

  “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战争对保障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军需装备科研工作者,我们心里急啊!”一身风尘的周国泰这样告诉记者。为更好地服务军事变革,满足不断增长的现代保障需要,近年来,这个所的领导和科研人员几乎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在部队调查研究。

  那年,周国泰带领科研人员来到南方某海训场,只见战士们跳进齐膝深的海水,作训鞋立即灌满了水和沙子。战士们七嘴八舌地提建议:“能不能改进一下设计,让水能排出来,沙子又进不去,火烧不坏,钉子也扎不透,重量还要和原来的鞋子差不多……”话音未落,有人笑起来:“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鞋,这不是魔鞋么?”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周国泰当即现场查看了200多双战士穿旧的作训鞋,冒着刺鼻的气味一双双翻看。从海训场回来,他们征尘未洗就按照战士们提出的建议进行论证,一个个奇思妙想悄然产生:

  在鞋底的边缘设计阻沙排水孔,沙子进不去,水在几秒钟之内能顺利排出。鞋底加装防弹头盔的复合防弹材料,从1米高的跳台跳下,钉子扎不透……一双鞋子,居然汇集了6项国家专利技术!

  第二年,一种新型特种作战鞋发到了部队。

  部队军事变革的实践,不断给科研工作提出创新课题。

  危峰万仞的青藏公路上,科研人员向兵站的战士们打听得知,25公斤大米做成一锅米饭竟然需要7000克汽油。研究所立即着手研制车载节能灶,在缺氧的条件下做同样多的饭,只用1000克汽油就够了。仅这项革新,节省的油料就相当于每年在青藏线上增建一个中型油库!

  屈指一算,近年来研究所获得的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都是从部队一线发现的课题。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各路英雄”加盟攻关

  在研究所的科研计划表上,每年都有几十项重大研究项目齐头并进,而所里在编的一线科研人员只有几十人。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莫非他们有三头六臂?”

  这“三头六臂”,来源于该所“优势整合”搭就的创新平台。在研究所,记者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批国内纺织界颇负盛名的专家学者来来往往———西北纺织学院名誉院长、我国著名纺织专家姚穆院士在该所任“客座专家”已经五六年了,纺织专家季国标院士、高分子纺织专家徐僖院士也是研究所的常客……用研究所政委高志勇的话说,这就是“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近年来,研究所与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联系,吸引顶尖人才加盟科研。

  与此同时,研究所还大力优化整合科研资源。研究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对院士免费开放,院士们在各自单位主持的国家级实验室也对研究所免费开放,如此研究所国家级实验室的规模扩大好几倍,从1个变成了6个。

  研究所还打破了沿袭几十年的行政科室架构,按照课题和学科需要,将原来的6个研究室整合成3个科研中心,使全所的科研优势从分开的“五指”变成了攥紧的“拳头”。

  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杨廷欣说:“资源整合,集团冲锋,积极探索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新路子,是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动力。”研制“化纤仿毛”面料,是世界纺织领域公认的难题,一些发达国家都做过相关探索,但效果欠佳。研究所向上级立下“军令状”:不但要搞成,还要高质量。

  所党委一声令下,由士兵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张建春博士领衔、姚穆院士负责化纤、纺织专家施楣梧博士负责织造、高级工程师郝新敏负责染整……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合成劲旅”,迎难而上,一举攻克了这个世界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种新型面料制作的军服,率先在我军驻香港部队试穿。军容一新的中国士兵,在全世界的注视下雄赳赳走过罗湖桥。实现实验室到战场的“无缝链接”,让成果快速转化为保障力

  在北京近郊有一个绿树掩映的院落,这就是军需装备研究所引以自豪的“中试基地”。它承担着我军军需装备科技成果工艺示范、中间试验、扩大试验及批量试生产的任务,是我军军需装备科研创新从实验室到战场开通的“直通车”。

  记者在这里看到,我军所有新型被服、单兵防护装备、食品,都要在这个基地经过试验、检测和试制,“一条龙”地走完从科研到生产的全过程,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翔实的数据和参数,产品批量生产前的许多纰漏在这里剔除。

  从科研到生产的这种“无缝链接”,让创新大大提速。研制新型野战炊事挂车、野战主食加工车、自行式炊事车、被服洗涤挂车,4个装备型号同时展开,如果按照以往的进展,全所人员齐上马至少也要3到5年。如今13名科研人员,只用了一年多就研制定型并生产装备部队。

  站在新军事变革的潮头,军需装备研究所党委的眼光超越了昨天和今天创造的辉煌。一份《2030年远景科研规划》,展示了我军未来军需装备的崭新面貌。(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0日第1版)


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