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情系百万兵——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科研创新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9日 19:53 人民网

  人民日报记者郭嘉、新华社记者胥金章、李国利

  一个窗外布满秋色阳光的午后,记者随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走进他的办公室。将军指着一张标满记号的中国地图,向记者介绍研究所走过的创业历程。漠河、帕米尔高原、西藏、海南岛……一个个地名在他的手指间流动。记者仿佛看到了周国泰和他的同事们为进行军需装备实验,双脚踏遍祖国万里边防、海疆留下的
一串串脚印。

  周国泰领导的研究所,是一个时刻关心百万官兵冷暖、军需装备科研攻关成绩卓著的先进集体。2003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通令给这个研究所记集体二等功。

  一

  位于东北边陲的博克图——中国地图上一个仅用小黑点代表的地方。周国泰用手指在小黑点上重重敲了一下,说:“这里冬季像一座硕大无比的‘冰库’,是大自然赠予我们的天然实验寒室。”

  长期以来,我军高原寒区部队的冬季服装以皮帽、皮大衣、皮手套、毛皮鞋为主,再配以棉衣机制裤和维棉腈纶绒衣裤,全套重达10多公斤。笨重、臃肿的冬服保暖性能不稳定,透湿性能较差。周国泰决心让寒区部队的冬季服装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雪,肆虐地飞舞着;风,撕心裂肺地吼叫着。周国泰和同事们乘坐的军用吉普也在一个劲地怪叫着,打着哆嗦向博克图挺进。“车窗玻璃结满了冰,人在车里就像钻进了一个大冰窖。”副所长兼总工程师杨廷欣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我们没有人工气候实验室,更没有能变温的暖体假人。”

  科研人员选择博克图、漠河、黑河、齐齐哈尔等寒区进行“高原山地防寒服装”研究,就是要在这个天然的“实验寒室”内,用自己的身体来充当“暖体假人”。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才能做出最有价值的极限实验。

  “人工气候实验室”——一种可以模拟大自然各种气候的实验室;“暖体假人”——一种根据不同气候模拟不同人体温度变化的机器人。美军纳蒂克研究所就是靠这两个“宝贝”,研制出了与不同地域相应的军需防护装备。

  “我们当时没有这些先进的实验设备,而且有些只能用嘴描述出来的感觉,机器人是不会开口告诉你的,只能靠人体进行实验。”周国泰说。博克图的深夜出奇的冷。周国泰、杨廷欣等总是选择在深夜最冷的时刻起床,坐在雪地上挨冻,一冻就是几个小时。

  “不能搓手,也不能跺脚,只有这样才能给仪器提供最精确的数据。”杨廷欣说。

  夜里挨冻是为了获取棉衣保暖的性能数据。而要得到棉衣透湿性能的数据,则需要科研人员在白天同战士们一道进行急行军,直到浑身湿透才能测出……

  就这样,周国泰带领科研人员获取了宝贵数据,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变温暖体假人试验设备。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一种具有一流防风、防水、防寒、透湿效果的新型防寒服终于问世,重量、厚度比旧式防寒服减了近1/3。

  无论寒冷的北极村,还是酷热的小岛礁……沿着中国版图的边缘,只要有官兵驻守的地方,都是军需研究所从事科研的“实验室”。

  跟随边防官兵巡逻,军需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明了携带方便、具有高效自加热功能的系列野战食品,只要将水倒入食品袋的外包装夹层中——不管是凉水还是热水,无论是脏水还是净水,几分钟就能“煮”出洁净的热饭。他们研制的班排连用便携式炊具、连用炊事拖车、营用自行式炊事车、师旅团用主食加工车,使部队野战饮食保障实现了系列化、功能化,从而结束了“埋锅造饭”的历史。还有抗菌防臭袜和内裤,帐篷、睡袋、睡垫、雨衣一体化的单兵野营睡具,野战机械化车载式洗衣房……都很受部队官兵的欢迎。

  二

  周国泰的右耳如今不大好使。采访他的时候,他经常侧着脸来听记者的问话。“这是在地窖里打靶时震的。”他说。

  在地窖里打靶?像是天方夜谭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我国要承办第十一届亚运会。为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决定从国外买进一批防弹衣。周国泰得知消息,马上找到有关部门,说:用我们的吧。

  军需研究所研制的防弹衣叫“护神”,当时还从未公开露过面,是周国泰和刘水林、刘善晖等科研人员在一个老百姓用来放冬储大白菜的地窖里反复打靶试验出来的。在地窖里打靶的响声,记者立刻想到以“震耳欲聋”一词来形容,然而,这个词根本就概括不了子弹撞击“钢样鳞片”时产生的巨响。

  鳞片状是“护神”防弹衣的初观外形,这是根据子弹头撞击钢板后的状态研制的。高速射出的子弹头撞上“钢样鳞片”,瞬间即破裂。同时,中弹鳞片将撞击产生的动能传导给全身的鳞片,从而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

  当时,有关方面已经买了一批国外名牌防弹衣,于是提出进行射击测验。结果,每一发子弹都在国外名牌防弹衣上留一个弹孔。

  轮到对“护神”进行测验了。10米,子弹只在鳞片上弹了一个小窝窝;5米,射出的子弹头被防住了;直到枪口离防弹衣只有两米,砰的一声枪响了,“护神”完好无损!就这样,“护神”防弹衣成为亚运会保卫人员的贴身装备,并逐渐成为我国军队、武警、公安和经济保卫部门的防护装备……

  1996年,军需研究所受领了研制我军新一代军服面料的任务。由于我军基层官兵原来穿着的的确良、涤卡等面料存在着不透气、起静电、抗皱保形差等问题。而我国的羊毛产量小,几百万官兵全部更换马裤呢、凡立丁等羊毛制品一时难以办到。于是,军需研究所科研人员提出了走化纤仿毛的路子。

  高级工程师张建春带领项目组进行了无数次的攻关试验,终于解决了化纤仿毛过程中极光、静电、起毛、起球等世界性难题,发明了“多异多重复合变形丝”。这种长丝经过特殊的纺织工艺形成具有皮芯结构的特种变形复合纱,纱的外层包缠异型截面异收缩率的涤纶细长丝,经过染整加工后,生产出的面料就具有了毛织物的种种特性。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驻香港部队官兵身着用这种面料制作的挺括、精致的97式军装,为回归活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这是我军最新一代军服的首次亮相。

  这项技术的研究成功,不仅将使我军百万士兵穿毛料军装的愿望变为现实,而且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同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

  一次进行高寒新式冬服试验,周国泰与一同在雪地里潜伏的战士聊天,他随口问了一句,“你们当中谁是独生子?”得到的答案让这位拿着政府特殊津贴的院士吃惊不已,除了一名排长,其他人全部是独生子。

  “如果在家里,这些战士可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呀。”周国泰说,“军需就是管战士的吃、喝、拉、撒、睡等,如果他们吃不好、睡不好、穿不暖,那些送他们来军营的父母会怎么想?那是我们搞军需研究的人失职啊!”

  为了完成衬衣布料的研制生产任务,保证2001年全军统一更换新制式衬衣,博士施楣梧在实验期间从未在凌晨2点钟前睡过觉,他的年夜饭竟只有两包方便面。工人们称他是“铁人”,可他却在完成最后一批任务时,晕倒在了厂房车间里。研制野战系列食品的高级工程师何锦风,在船上搞抗晕船试验,胆汁都吐了出来,却为研制成功抗晕船功能食品找到了突破口。被服装具研究室的高级工程师苏扬在西藏冈巴边防部队调研做实验,那里的干部临时从300公里外的日喀则运来医用氧气瓶时,他却推给了“最需要吸氧”的战士。那时,他正患着严重的甲亢,进藏前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

  军需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就是以这份对待广大官兵的情感和责任,近年来完成了99项科研项目,其中近一半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转化率超过95%,获奖数量和等级居全军后勤研究所之首。(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