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布什为何栽跟头?美重建伊拉克遭“滑铁卢”内幕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9月28日 21:39 中新社网站

  中新网9月28日电据《新闻周刊》报道,美国总统布什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伊拉克的混乱局面了,眼看着大选一天天临近,伊拉克的重建工作仍毫无头序,他的支持率也下降到出任总统以来的最低点。那么,布什政府为何在重建问题上栽跟头呢?

  鲍威尔威胁劫持人质

  伊拉克战争尚未开打,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先打了起来。今年2月,退役将军加伊·加纳打算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组织一个重建专家小组。他的名单上包括20名国务院官员。

  就在加纳动身前往中东的前一天,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突然给他打来电话,命令他将名单上的20名国务院官员裁掉16人,换上国防部的人!

  拉氏管闲事管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了,国务卿鲍威尔实在忍无可忍,他不得不站出来为他的部下说话。他在打给拉姆斯菲尔德的电话中毫不客气:"逼急了,我也会劫持人质的!在这件事上你到底想怎么样?!"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和以前的许多次一样,鲍威尔又败了,拉氏笑到了最后。鲍威尔争取了半天,16名被裁掉的人员只有1人"官复原职",挤身加纳将军的名单。这件事在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诸多较量中简直是小事一桩,但它充分说明拉姆斯菲尔德在布什政府中的份量和他的专横的作风。

  然而,拉氏毕竟不是总统,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只是在服从命令而已。白宫政策掌握在迪克·切尼的手中,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真正说了算的是这位很少公开露面的副总统。但无论是入侵伊拉克,还是战后重建,布什总统把大权全都让给了国防部。

  拉氏和布什死不认错

  自"9·11"事件以来,拉姆斯菲尔德的表现的确可圈可点,可是,而对伊拉克的和平问题,拉氏的缺点立即显露出来。他根本就不愿意用美国军队来"维持和平"和"重建伊拉克",这样的词他都不屑一说。而且,和布什总统一样,他对目前伊拉克的混乱局势没有任何愧疚感,更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就在前几天,拉氏还在报纸上撰文,声称美军在伊拉克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正在帮助伊拉克组建56000人的国防部队,自治政府的组建工作也在按计划进行中。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未来的事实会证明那些批评他的人是错误的。

  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或许没错,但美国"解放"伊拉克都快6个月了,伊拉克仍然缺水少电,人们无工作可干,每天仍至少有一到两名美国士兵倒在反抗力量的枪口下。在美国政府内外,一些资深专家都在担心,伊拉克可能正在接近火山爆发的边缘--愈演愈烈的恐怖活动以及当地人对美国人的愤恨,可能会造成真正的混乱甚至内战。

  这一局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新闻周刊》采访了一些参与过筹划并执行过伊拉克重建工作的政府高官,他们共同的看法是:一厢情愿的想定、意识形态上的无知、漏洞百出的情报、软弱无力的措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这一连串的失误,再加上糟得不能再糟的运气,才有了今天伊拉克的糟糕局面。在这个问题上,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军方低估了战后形势

  这种破坏力从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形成了,政府内斗和一厢情愿使美国完全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力,眼睁睁地看着它变得越来越糟。问题并不在于布什政府没有制定伊拉克重建计划,事实上,早在2002年8月,布什就已经决定,如果必要,萨达姆必须走人。劳工节过后不久,白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工作网络,由9个小组组成,任务是研究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出现人道危机时,美国该如何应对;美国如何把伊拉克建成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

  当时,一些专家就直言不讳:这份任务难度太大。到今年1月中旬,布什总统还对战后重建问题进行了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包括警告伊拉克的经济可能崩溃,出现大面积的饥荒,甚至发生爆动。拉姆斯菲尔德也多次表示,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的局势可能会变得更糟。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军竟然出人意料地速战速决,美国人担心的那些灾难似乎和萨达姆一样也销声匿迹了:没有遭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没有大范围的油田大火,甚至没有出现难民潮!而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灾难,五角大楼都进行了精心准备。

  一些政府官员表示,中情局和国防情报局都预测,伊拉克战后可能会出现恐怖活动和和游击战,但其他一些官员对于这些的警告根本就不屑一听。然而,要想展开重建工作,首先必须迅速恢复和平,确保安全。没有和平的社会秩序,重建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确保伊拉克的安全环境应该成为是五角大楼的责任。

  不切实际的重建方案

  指挥伊拉克战争及战后安全的弗兰克斯将军的确警告过,美军赢得如此迅速,进入巴格达如此之快,可能导致控制巴格达的兵力不足。但弗兰克斯当时的精力都放在如此打这场战争上,对于如何收拾战争,他根本无暇考虑,维持和平也不是中央司令部优先考虑的事情。

  那个时候,拉姆斯菲尔德及其助手都认为,保持战后的安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而且维持和平和战后重建,这也不该是美军的事情。而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则认为,其他国家届时会在战后向伊拉克派出警察部队。

  白宫最初的想法是,美军在伊拉克呆的时间不会太久,因为用副总统切尼的话说,美国将会被伊拉克人视为"解放者"而受到欢迎,那些坏家伙--萨达姆的复兴党员要么逃亡,要么投降,而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将会圆封不动地保留下,承担起管理这个国家的重任。

  伊拉克的流亡人士对这种想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似乎做好了接管伊拉克政权的一切准备。果真如此的话,用不了几个月,美军驻伊拉克的总人数就会缩减到5万人。

  这一方案非常诱人,但事实证明它很不实际。伊拉克军队没有投降,美军也就不可能用他们来组建"劳工营"来修复被战争破坏的设施,保卫发电厂和油田。伊拉克军队似乎突然从人间蒸发了,伊拉克警察又被证明是一支腐败成风、不堪重用的队伍,而且想起用他们都找不到人。五角大楼也没有想到伊拉克各地会爆发抢劫风潮,将本就摇摇欲坠的伊拉克基础设施抢了个干干净净,有的东西甚至被卖到了邻国。萨达发在逃跑之前,还没有忘记把监狱里的犯人全部释放出来,这更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美国的情报系统再度证明不堪大用,他们连伊拉克政府一些部门的办公大楼的具体位置都搞不清楚。

  伊拉克终于忍无可忍

  而在谁来主管战后伊拉克的问题上,更是争吵得一塌糊涂。中情局和国务院都怀疑伊拉克国民大会主席查拉比的能力和信用,伊国民大会内部同样争斗不休;美国国务院和五角大楼更是互不相让,都想推出自己的人选。

  拉姆斯菲尔德命令加纳将军把国务院的一名官员从重建人员名单上删去,此人名叫瓦里克,是《伊拉克的未来》一书的作家,被认为是"伊拉克通"。但拉氏在电话中对加纳说:"对不起,我刚接到上面的电话,我不可能与上面的人争吵。"他所说的"上面的人"其实就是副总统切尼,而切尼不满瓦里克的唯一理由是,瓦里克与伊拉克流亡领导人不和。

  加纳将军曾在海湾战争后处理过库尔德难民危机,他深知战后迅速采取重建行动的重要性,但当他问弗兰克斯将军什么时候他的工作小组才会各就各位,弗兰克斯不紧不慢地说,估计60到90天后。加纳争辩说,这样的速度太慢了。

  在萨达姆逃走12天,加纳带着人马进驻巴格达,可是他们没有电话,没有汽车,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工作步履唯艰。这个时候,如果弗兰克斯宣布实行军管的话,情况也不至于这样糟。可是,战后,他的步下谁不都愿意向大街上抢电视的平民开枪。这个时候,增援部队应该尽快到达才是。但正如弗兰克斯将军在此之前所预言的:他的部队根本就不适应执行"占领"任务,他们的武器不是坦克就是布莱德雷战车,没有徒步巡逻的轻步兵。倒是有6个连的宪兵来支援他们,可这些部队迟迟未到。此时,伊拉克人心中的怒火已经燃起。

  布雷默一错再错

  在华盛顿,政府官员一边看电视上播放的伊拉克的混乱画面,一边把责任维到加纳身上,甚至有官员认为微笑着与当地人谈话的加纳将军对"被征服者"太和善了,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更强硬的人来管理这个国家。

  这个人就是保罗·布雷默,亨利·基辛格的前助手,一位很有名气的反恐专家,拉姆斯菲尔德眼中的红人。5月16日,也就是布雷默到达巴格达的第五天,他召集驻巴格达的美国官员开会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所有部委都不得使用复兴党员。这意味着3万到5万伊拉克复兴党员将无事可做;布雷默又宣布:伊拉克军队全部解散,没有任何报酬。这意味着又有35万伊拉克人"下岗",要知道,这些人手中可是有枪的!

  布雷默直到今天仍坚持认为,解除所有复兴党员的政府职务,是他最受伊拉克人欢迎的措施。但他也承认,不给伊拉克士兵一分钱就让他们解散,是个错误。意识到错误后,布雷默迅速纠正,并着手重建伊拉克军队和警察。然而,他前面所犯的错误的负面影响已经产生了,这种影响在巴格达周围复兴党的堡垒城镇,如提克里特尤其明显,伊拉克游击队四处出动,美军处处受袭。这个时候,其他地区的恐怖分子也开始向伊拉克集中,美军的处境更加被动。

  对于伊拉克目前的局势,国际观察家们普遍持悲观态度。以色列前总理巴格克最近向拉姆斯菲尔德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明天抓到萨达姆,伊拉克的形势可能会变好的概率占5%;汽车炸弹将整座监管委员会大楼炸毁,伊拉克局势陷入泥沼的概率占5%;这之间的事情,有可能变好,有可能变坏,而变坏的可能性是变坏的两倍。"不知道拉姆斯菲尔德该如何回复巴拉克。(春风)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有奖订阅-情爱技巧日日送,诱人大奖等你拿
  英语口语能速成? 新东方GMAT、IELTS新课 任汝芬率队冲刺2004考研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