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9月10日 07:45 解放军报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学习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建立巩固的国防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李昆明

  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增强军事力量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巩固的国防,始终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关于“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的论述,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国防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国防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专门领域,而且是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反映国家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防建设包括武装力量、国防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和国防动员体制等方面的建设,具有整合社会力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国防现代化往往超越一般社会生活的需要,寓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于一体,集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于一身,是国家战略发展趋势和科学文化、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通过自身的建设,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拉动和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全面发展,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就整合为综合国力,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意志凝聚成国家意志,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无论是从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来讲,还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来讲,国防现代化都是国家整体利益的内在需要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重大战略问题。

  国家的安全统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可靠保证。国无防不立。经济与国防,历来是国家独立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条件。巩固的国防担负着防备和抵抗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际权益的重要职能;没有巩固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安全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就没有人民和平劳动和各民族团结奋斗所需要的社会稳定条件。在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中,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力量和民族精神的显示,是一种政治资源和凝聚民心的国家意志,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的体现。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只有建立起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才能获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和发挥应有的国际影响力,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有力地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威胁我安全、损害我主权、遏制我发展的“西化”、“分化”等图谋;才能振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巩固的国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对内来说,国防力量担负着制止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人民团结的重要职能;担负着制止武装颠覆,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等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充分发展、国际战略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宁。这一奋斗目标,是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政治、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步实现的,需要安全、稳定的国内环境。境内外敌对势力,会利用我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出现的暂时矛盾,甚至会制造矛盾来干扰和破坏我们的建设。建立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坚决打击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势力和其它犯罪分子的严重犯罪活动,才能为全国人民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条件。

  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杜人淮张明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这是我们党在对国际局势作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所确立的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一项重要方针和基本原则。

  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的基础。经济建设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物质力量和满足社会需求,其效能的发挥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比。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存续和社会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的基础上的;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与文明的繁荣,更需要充裕的物质财富来保障。这些都依赖于大规模有组织的经济建设。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的竞争优势和国际地位越来越取决于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经济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要靠经济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

  经济条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争是对一个民族全部经济力量和组织力量的考验。只有国民经济兴旺发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费用才能有充足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军队和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和提供的物质技术状况;人员素质提高和武器装备的更新、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效益和速度所能支撑的国防投入力量。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必须自觉地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依托。信息化建设需要系统整合国家的经济资源,集成知识、人才与技术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并且投资巨大,因此,国防和军队建设比任何时期都依赖和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国家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可以提高国防科技对信息技术的移植、研制能力,有利于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总之,在国防经费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依托国家经济的雄厚基础,可以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国弱受欺凌,落后要挨打。经济发展是国防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确保经济建设的优先发展,是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也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国家经济实力本身就是国防强大与否的根本标志,国防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从根本上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利益与经济建设大局的利益是一致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统一的,只有根据经济建设大局谋划和运筹与其相协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促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从世界军事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将国家安全仅仅归结为军事安全,置国民经济建设于不顾而单纯追求军事力量的发展,既容易忽略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又无法发挥有限资源的最佳效能,更不利于促进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实际上无法长期保持经济增长对国防建设的有效支撑。因此,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不仅是当前的原则,也是今后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我军不仅要继续把支持国家改革和建设事业作为服从大局的实际行动,而且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加有利于振兴国民经济的各项建设,为国家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着眼全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许祥文

  当前,世界军事领域的变革改变了战争方式和军事力量对比,各国纷纷调整国防和军队发展的战略。这个客观形势要求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它的国防和军队并不一定就强大。在人类历史上,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和军队的强大,两者有着重要的联系,但并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经济发展是建设强大国防和军队的前提,但经济发展了不等于国防和军队会自然强大起来,如果不采取切实步骤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是很难强大起来的。19世纪中叶,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占居首位,高于整个欧洲GDP的总和,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世界富豪,可留下的却是一段“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国防建设的重要。当今世界,有些国家虽然富得流油,但国防和军队等于虚设,导致在战争中不堪一击。新中国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所以,国家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不强。

  中国现实的安全环境,也决定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任务的必要性。处于世纪之交的安全环境对我国的安全和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不会放弃“西化”、“分化”和遏制我国的图谋,我国周边环境还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总之,无论是世界范围还是周边环境都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势力活动猖獗。鉴于安全环境的以上特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创造并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保障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防止任何外敌的任何形式的入侵,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要保障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防止他国对中国陆地领土和海洋领土的蚕食和侵占;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要粉碎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对国家政权的颠覆活动,维护国内社会的稳定。为完成上述任务,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队是不可能的。

  放眼未来,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中国必须跟上世界军事革命的潮流。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知识的较量。世界新军事变革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武器装备的智能化,使传统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成倍增长,并使各种武器装备和作战单位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从而要求军队组织结构也相应进行变革。我军现有的机械化组编方式,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但随着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方向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形势。个别发达国家军队目前的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已超过80%。目前,我军在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化程度、官兵综合素质和军事理论创新等方面还与信息化战争有较大差距。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既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发达国家军队“补差”和“跨越”的过程。因此,那种认为大战打不起来,国防建设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相反,经济发展了,对安全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本身就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科技强军战略,争取实现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尽快缩短同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差距,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积极进取,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形成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机制

  ●谈万强

  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的科学指南。

  自有阶级以来,人类社会就有两大基本需要:一是财富增长的需要,二是保卫财富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两类需要,就要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由于社会的经济资源呈稀缺状态,意味着如果把资源配置于某一领域,就要放弃投资于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收益。这一放弃的收益,在经济学中叫机会成本。在资源既定条件下,增加对经济建设的资源投入,必然减少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其机会成本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降低国家的安全度;反之,增加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又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根据资源稀缺性原理,贯彻执行“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不仅意味着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都要抓,更重要的是要对不同时期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进行分析,确定科学、合理的比例。

  第一,贯彻“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方针,要体现经济增长优先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这是大前提,丝毫不能动摇。这是因为,加快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经济增长优先作为和平时期的资源配置原则,其机会成本大大低于非和平时期,这就需要我们抓住难得机遇,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

  第二,贯彻“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方针,要体现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最小的原则。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兼顾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加强经济建设的机会成本的大小,也就是取决于一国在某一时期所实际面临的安全威胁。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的国际战略格局给了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因而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加大经济投入的力度,全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军队和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这是极富远见的。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为军队和国防建设后续和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贯彻“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方针,要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21世纪以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但战争的危险性仍然存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及国家安全利益所受到的潜在威胁在加大,经济建设资源投入的机会成本在上升。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加强国防建设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只有大力发展国防,努力提高包括现代化国防在内的综合国力,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贯彻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关键是要努力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在价值形态上,国防费预算的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我国国防费规模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周边国家相比,也处于低水平。这种状况一方面与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的相对缓和,与我国工作重点转移,需要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费规模应当根据需要适当增长。在物质形态上,要提高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兼容性,在总体上把国防建设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经济建设中体现国防的要求和在国防建设中充分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努力提高军费使用效益

  ●蒋伟翔

  军费支出形成的国防安全效益,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军费的总量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军费的投入是有限的。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就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勤俭建军的方针,深化改革,严格管理,努力提高军费使用效益。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投入与产出、耗费与成果之间的比较,就是经济效益。衡量军费的效益,则要进行投入与产出、国防耗费和获得成果之间的比较,基本要求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力争以最小的军费支出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在军费支出规模确定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的产出成果。

  提高军费使用效益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军委在提出“科技强军”的同时,强调加强国防科研,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这一重要决策,使得提高军费使用效益获得了重大契机。

  首先,加强军费使用的改革,厉行节约。在军费支出结构上,按照战斗力标准和科技强军要求,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经验教训,坚决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精兵之路,尽量减少非战斗部队编制,杜绝军费的效益分流。

  其次,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地方。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需要大量资金。化解我军军费总量矛盾的“瓶颈”制约,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提高军费使用效益,贯彻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在保证部队生活不断有所改善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杀手锏”武器,加大对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投入,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高科技项目研发,把有限的军费投到新军事变革最急需、最能出成效的方面去。

  第三,改革军费运行机制,利用集团采购节约费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采购的特点规律,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科学决策,统筹安排,精打细算,节约军费开支;三军联勤保障实现规模化运作,在非作战部队的军以上机关和驻大中城市的军队院校、医院等单位实行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提高军费的使用效益。

  第四,建规立法,强化军费使用的管理。全面改革军费预算编制制度、方式、方法和内容,充分发挥预算的宏观调控作用,逐步建立起财力财权集中,军费分配科学、项目具体透明,监督制约严密的预算新模式;适应加强管理的需要,加强对招投标、项目评估、审计监督等专业人才的管理,为军费使用效益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利用高科技研发能力,推动军事高科技装备的规模化开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和军队指挥系统的信息化有许多相通之处,经济信息化产品的生产和军队信息化装备的生产,有着许多相同的操作平台和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地方的这些资源,可以节省许多研制、发明的费用。

  第六,创新国防经济体制。通过体制创新,利用地方的人才、资金资源,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发展。比如,将计划和市场各自的长处科学、有机地体现在武器装备研发过程中;利用国家现有投融资体系,以市场化方式扩大军事科研项目的资金来源等等。

  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防现代化道路

  ●奚纪荣毛林根

  目前,高技术战争已经成为战争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主要突出战争双方人力、物力、组织力等高技术水平的抗衡。因此,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道路,必须提升层次,加大高技术含量。

  一方面,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必须加大军民通用技术的开发力度。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使得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迅猛发展,各类高技术的军用与民用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通用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军民通用技术的开发力度,既瞄准信息化战争对高技术的需要,也重视发挥军事高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既注重军事高技术转为民用,也重视民用高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比如,在生产力布局方面体现国防原则,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战时需要;建立高效灵活的平战转换体制,和平时期把过剩的国防生产能力转用于民品生产,战争时期军品生产能力可以迅速扩大,从而使国防供给能力溶入整个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之中。和平时期,国防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积蓄战争实力的过程。由于当代军事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战争实力不是确保量的积蓄,而是突出质的积蓄。军事高技术加大民用化的开发力度,可以克服和平时期军品消耗有限的不足,确保军事高技术开发的良性运行,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

  另一方面,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必须加大军民通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加大军民通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已势在必行。通过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吸引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为国防现代化事业服务,使得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保持一支生气勃勃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全民教育的丰富资源,培养国防复合型人才;提高后备力量建设水平,把后备力量复合型人才建设作为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的一项重要任务。

  探索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新机制。首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适应我国既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又要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本国情,符合富国强兵的国家利益。其次,军民结合、平战结合适应战时与平时国防需要大幅度变动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国防建设既不能摆脱战时与平时需求变动规律的制约,又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因而最佳的选择就是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国防建设道路。第三,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国防动员体制是落实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建设国防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有效的国防动员体制。各级各类动员机构(如政治动员、科技动员、信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等机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四,加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力度,本着按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建设国防的精神,进一步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提高后备力量建设的高技术含量,使之成为打得赢的重要生力军。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