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法国作家热衷9·11题材作品 创新挖掘追求卖点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9月7日 16:01 法制日报

  蒋建平

  不论当今的法国作家对布什政府是爱抑或是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法国作家对美国狂热的迷恋程度似乎从没有衰减过,相反,却与日俱增。最明显的例子就在9月这个法国视为出版业的黄金季节里,法国书市将推出题材丰富多彩的各类书籍,其中不乏以“9·11”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描写“9·11”事件的作品已经成为法国作家力
求探索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且藉此书写他们自己感悟的一种途径。

  创新挖掘追求卖点

  今年的9月,法国的书市将推出1285种新书,其中部分便是有关“9·11”方面的,这些书籍设法通过描写“9·11”当事人的悲欢离合、命运多桀,来描述美国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并且藉此抒发作者自己的感叹。虽然这些书籍尚不能够代表法国出版界的潮流,但可以这么说,世贸中心的题材已经牢牢地吸引了法国报纸和杂志文学编缉们的注意力。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判断哪类新书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会引起市场轰动,会有较高的卖点。

  这些有关“9·11”题材的作品无法把它们单一地归入哪一类,其中有两部是小说,一部是非小说的言论性书籍,一部是青少年读者阅读的书,还有一部是自传式的喜剧连环漫画。这些书都是利用恐怖袭击作为政治分析起始点。这些新书显示“9·11”对于美国乃至法国都是一个分水岭。

  据悉,由法国小说家佛朗·贝格比德尔所著的题为《世界之窗》的书颇受关注,它因内容深刻、社会意义重大而被选中参加法国声望颇高的龚古尔文学奖竞选。该书在创作手法上也许是各类“9·11”书籍中最富有突破性的。作者贝格比德尔将自己置于德克萨斯州一位房地产商卡休·约斯顿的角度进行创作。“9·11”那天早晨,他与自己两个小儿子在“世界之窗”用早餐。这家餐馆位于世贸中心北塔的第107层上。从那天早晨8时23分至10时29分之间的每一分钟都被记录在不同的短篇章节之中。

  当天早晨8时46分美国航空公司的11号航班撞击北塔时,约斯顿叙述道,整个大楼“就像是一个节拍器”摇晃着,餐具和桌子都飞了起来,接着整个餐厅弥漫着剌鼻的烟雾。他竭力让两个儿子放心,那只是测试安全程序的一种模拟事故。可遗憾的是他们不久就发现大祸临头了。随着恐惧的蔓延和室温升高到难以容忍的程度,约斯顿和他的两个儿子准备面对死神了。

  尽管如此,贝格比德尔并没有把事件写成电影式的灾难片。作者给予了约斯顿充足的时间反思他的一生光怪离奇、丰富多彩的经历。每隔一个章节,作者都频频地描写了自己在巴黎最高的“蒙特帕纳斯之旅”大楼上56层餐馆“巴黎之蓝天”用早餐时产生的各种思绪。在许多方面,作者更多地是在这本长达371页的书籍中展现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小说的叙述。

  贝格比德尔此前曾出过一部书,名为《99个法朗》,此书为他赢得了巴黎左岸地区(文学家聚集地)名人的什么名声。此次,他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展现了自己坎坷的童年、破裂的婚姻、引人瞩目的生涯,并反思了他对名望的迷恋,而且还声称他对美国情有独钟。他在早先说,“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厌恶了法国的反美主义。”他列出了自己喜欢的美国作家,音乐家以及电影导演,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美国出生的祖母。

  在接受《ELLE》杂志采访时,贝格比德尔说,他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还有另一个原因:“在面对美国自己的新闻检查制度时,我想给予‘9·11’这个悲剧以全新的表现形式。”他补充说,美国的电视观众把这一事件看作“几乎就是一种现实版本”,“刻板的很”,他说他想“再注入些色彩、气味和噪音,重新提出已经被谨慎去除了的人性的范畴。”他说,“一部小说应当具有开拓展现的形式,甚至进入被禁止了的领域,才有活力。”

  刻意描写人的命运

  另一部“9·11”小说,名叫《我回到人间那天》,作者是迪迪尔·古皮尔。该书也侧重描述了这场悲剧的人性方面的东西,不过,他故事中的主角则是不同种类的受害者。一名未属名的男子在2001年9月11日早晨8时46分来到世贸大楼北塔上班,他从此次恐怖袭击中幸存了下来,可却又被自己经历的东西吓得精神错乱。他没有回家,反而游荡在曼哈顿商业中心那些被爆炸毁坏了的街道上,成了流浪汉,靠垃圾罐头和雨水生存。

  书中的叙说弥漫着对布什总统的“9·11”袭击反应的观察。该书称,“他喜欢被人们视为弥赛亚(犹太人盼望的复国救主)”,同时书中还充满了对一个古皮尔所称谓的“大金塔”的消费社会形象的反思。那位无家可归的主角在遇到了一位女子后最终“回到了人间”。这名女子也是幸存者,她也因为不再相信常态而选择了在马路上安家。后来,这两名“9·11”恐怖袭击幸存者历经街头流浪后终于走到一起,回到了人间。此书着重刻画这场突如其来的恐怖悲剧对普通纽约市民的人性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另一位法国作家卢克·兰说,他是受到启发才动手写《“9·11”,我的恋人》一书的,其实这个抢眼的标题是根据玛格丽特·杜拉斯创作的《广岛,我的恋人》一书移植过来的。当“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他在蒙大纳的一家印度旅馆,他是前往那里从事研究的。可他后来告诉法国的《新观察》周刊说,“这个曾令我着迷的主题在面对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消失了。”

  他打开自己的书,翻到称作“声音”的那段章节。这一章节中回忆了被困双子塔中的人们打出的绝望电话。有点令人奇怪的是,他竟把所有的遇难者都排列了出来,他们的名字都是以L开始。不过,兰先生接着笔锋一转,开始对滥用美国实力进行了冗长的抨击,从早期处理印第安人部落到阿富汗平民,甚至在以色列总理沙龙与古巴卡斯特罗之间也进行了尖锐的比较。

  在《九·一一》这本主要为年轻读者所撰写的书中,让-雅克·格里夫借斯图夫森特的高中学生的回忆为人们提供了这些年轻的纽约人的故事,稍带虚构地描述了他们如何回应发生在离他们课堂几百码之外突降的灾难。在这个故事里,有一位学生在袭击开始之时恰巧正离开教室前往世贸中心送货。

  亨里克·雷尔的家离世贸中心很近,在《9月11日,星期二》一书中,他利用喜剧连环画形式重温了自己的经历。当灾难袭来时,他的妻子刚好离家,带着他们的小儿子去上学。袭击发生后,他怎么也无法在她上班的地方找到她,他几乎发疯。直到过了几个小时,他那颗悬在嗓子眼的心才安顿了下来,原来她和儿子迪兰都安然无恙。与此同时,通过倒叙,他回忆着他们共同度过的难忘生活。

  在保罗·维里利奥所著的《恐怖之城》一书中也描写了“9·11”。不过,保罗·维里利奥却是一名人为制造灾难的学生。他在书中把那些没有宣战,没有旗帜,没有名字,甚至没有一场真正的战斗就开始自杀行动的人视为一种新的威胁。接着,在另一位移居法国的年轻的阿尔及利亚移民(只使用姓名的首字母Y·B)所著的《阿拉,超级明星》一书中,这位移民把小说构筑在西方和伊斯兰之间不断加深的对抗的背景下。

  当这些书极尽能事地反应作者对美国的复杂的感情之时,一位69岁的出版商美国的资深旅行者耶夫·伯格却在自己的《美国的可爱字典》一书中做了一些截然不同的创新写作。在59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人名目录中,他从美国鸟类学家、画家和博物学家奥特朋说到了伊斯特伍德,从灰狗说到门罗、历届总统和北欧海盗。

  另一条目是有关《美国之梦》的。这也是伯格先生之梦。他曾记得1944年才10岁时美军解放法国的情景。他回忆道,就在他把美国当作自己第二精神故乡之前很久,就已发现了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和詹姆斯·芬尼莫尔·库珀的作品。他告诉法国《世界报》说,《美国之梦》当然是我生活中的重要的事实。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