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从制陆权到制天权:作战制权理论的演变历程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9月2日 11:11 中国国防报

  李大光、万水献

  作战制权理论研究的是在不同战场领域争夺作战主导权的问题,是作战理论的重要内容。回顾一下战争史会发现,人们对作战制权理论的研究是从制陆权开始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展,作战制权理论又经历了制海权、制空权和制信息权,直至发展到今天的制天权(即制太空权)。

  争夺土地与制陆权理论的出现

  制陆权是指作战中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地域的控制权。争夺作战的主导权,是基于人类的活动空间进行的。在古代,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活动,而实现自给自足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是人力和土地,因此人类的利益相争也主要是在陆地范围内展开。那时的军事对抗多表现为人的自然力量即体力及其辅助手段即冷兵器的对抗,战争目标则更多地体现为对他国土地和人口的强力占有,这样便产生了以攻占和保卫国土要塞为目标的陆权国防理论,出现了主张夺取制陆权的作战制权理论。

  制陆权作战理论最早出现在那些陆地面积比较大的且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国家。中国是产生制陆权思想较早的国家之一。看一下中国地图我们就会发现,除北方外,中国其他方面均受到大自然的很好保护:西面和西南面的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是一道人力无法逾越的屏障,在东面、东南面和南面,中国又受到大海的天然保护。于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古代国防便一直以保护内陆为目标,长城的出现便是这种国防观的产物。这种安全环境也刺激和强化了包括骑兵在内的中国陆军及以攻防陆地要塞为目标的陆权军事理论的发展。翻开中国的武经七书,其内容无不以陆权军事为主题。

  海洋争夺与制海权理论的产生

  制海权是指作战中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海域的控制权。15世纪中期以后,随着造船术和航海业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一股海洋探险热。一系列的海洋探险活动导致了地理大发现,证实了地圆说,沟通了欧、亚、非和美洲大陆之间的海上交通,同时也孕育出了依靠海洋称霸世界的新兴强国。以英国为例。中世纪以前的英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使其迅速发展起来,海洋成了其对外进行贸易和殖民掠夺的重要通道。到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比英国本土面积几乎大100倍。

  19世纪末期,美国海军战略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马汉总结了世界各国强弱盛衰的经验教训,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海洋霸权优于大陆霸权”的新观点,成为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尤其要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峡通道。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海军舰队和商船队以及能控制战略要地的海军基地。

  马汉的“海权论”主张大力发展海军,控制海洋,以实现对外扩张的战略目的。他的基本指导思想现在仍为美国所奉行,并影响着美国的最高决策层。1986年美国宣布控制世界16个海峡和海区航道就说明了这一点。

  天空战场的出现与制空权理论的产生

  制空权是指作战中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域的控制权。上世纪初飞机问世后不久,一些富于远见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就提出了制空权的概念,并由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家朱里奥·杜黑和美国人威廉·米切尔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形成了早期的制空权理论。这在当时是军事理论领域里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大革命性成果,对于空军的发展和使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1909年,军用飞机在美国刚刚投入使用,杜黑就敏锐地预见到“天空即将成为战场”。通过分析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他率先提出了“空中势力论”。他认为,陆上力量的使用只能限于地面,海上力量的使用只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仅可制陆、制海,还可制空,因此,空军必然优于陆军和海军。不过,由于当时的航空技术及武器装备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空中作战的实践经验少,加上受时代和创立人思想观念的限制,早期制空权理论还存在不少偏颇之处,甚至曾被后人称为“空军制胜论”而遭到非议。不过,该理论中的许多基本理论观点还是被尔后空中力量的发展和战争实践证实了。如独立于陆海军之外的空军军种的建立和发展、空中战场的出现及其引起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革、制空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逐步提高以及夺取制空权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发展等都证明了早期制空权理论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积累的大量空中作战实践经验和战后空中力量的迅速成长使制空权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西方军事家们在总结二次大战的经验教训时指出,这次战争中最重要的教训是,空中优势是赢得海上、陆上和空中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二战后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加强了空中力量建设。由于军用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及机载武器的技术战术性能得到了很大改进,夺取制空权的能力随之显著提高。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远程运载工具特别是导弹核武器的发展,军事学术界曾一度出现过否定制空权的观点,认为未来战争将是战略核导弹制胜的速决战,制空权已失去意义,甚至提出可以取消制空权概念。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形成了核僵局,核大战的恐怖笼罩全球。为避免打核大战带来的毁灭性灾难,以先进的常规技术兵器为主进行常规战争成为军事强国首选的战争样式,这使得制空权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新的发展。

  随着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大量使用,空中战场对战争的决定性影响愈来愈明显。无论是陆战、海战都有赖于空中战场的支撑。空海一体战、空地一体战乃至空天一体战已使原来意义上的陆战、海战、空战发生了质的变化。制空权不仅是取得制陆权、制海权乃至战争主动权的先决条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

  争夺信息优势与制信息权理论的产生

  制信息权是指作战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信息使用的控制权。制信息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必然结果。许多军事家认为,未来夺取作战制权的主要任务就是确立对敌信息优势———夺取制信息权。因为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作战指挥的有效实施无不依赖于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控制和使用。没有制信息权,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和对战场的控制权,制海权、制空权的获得也就无从谈起。20世纪后期以来发生的几场战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将主要矛头对准伊拉克军事信息系统的核心和要害部位,把“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系统”确定为军事打击的第1号目标,而将伊军的地面有生力量只作为打击的第11号目标。多国部队对伊拉克信息系统的打击使伊军的指挥能力和防空能力从开战的头一天起就处于混乱、瘫痪状态,直至战争结束也未能恢复。在本世纪初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军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自始至终掌握着整个战争的制信息权。

  近年来的战争实践一再向人们表明:制信息权是夺取制海权、制空权乃至战场主动权的先决条件。在信息化战场上,胜利将属于能有效地夺取并保持制信息权的一方。

  争夺太空与制天权理论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已经从陆地、海洋、空中扩展到外层空间。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正式对外公布了“高边疆战略论”。所谓“高边疆战略论”就是关于美国未来在军事、经济和科学诸方面综合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总体空间战略理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建立空间武器系统,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又称战略防御计划),建立多层次、大纵深防御体系,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之外的第四战略领域,以取得对苏联的军事战略优势。针对美国咄咄逼人的高边疆战略,前苏联积极采取对策,发展能够突破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进攻性战略武器系统,并着手研制自己的战略防御系统。美、苏在太空领域的争夺以及其他军事强国的迅速跟进使外层空间很快成为陆、海、空战场之外的第四战场。

  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导致军用卫星和天战兵器的大发展。对外层空间的争夺导致有关制空权的斗争向外层空间拓展。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运转于外层空间的具有军事功能的航天器,如航天侦察、预警、通信、导航卫星等,已经直接进入了战场的角逐,并对空中、地面、海上作战起到了支援保障作用,可以说对赢得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外层空间的军事争夺催生了又一个新的军种———天军。美国建立了航天司令部,俄罗斯组建了航天部队,法国、英国等国家也相继调整本国军事力量,为控制外层空间作准备。人类的战场从陆地、海洋、空中延伸到太空。要赢得战争不仅要争夺制海权、制空权,而且要争夺制天权。在未来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混战将被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远程精确打击和导弹拦截所代替。在未来战争中,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取决于该国控制外层空间的能力及由此形成的作战能力。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