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创造辉煌业绩的勇士:略评报告文学《发兵治水》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8月18日 15:42 解放军报

  ●韩瑞亭

  在熙攘成阵的军队作家群体中,咏慷或许不属于那种才华横溢、锋芒外露的类型,但却属于扎实刻苦、不惮辛劳的执著耕耘者。咏慷在创作上很勤快,近些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报告文学新著问世。他像是一匹被时代的劲风推引着的奔马,不停歇地追逐着时代生活的潮头,追逐着军旅现实中的新事物、新景象,以他对军旅生活的挚情与敏感酿造着一部部
新作品。对于一位年过半百的专业作家而言,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创作的勤奋,并不容易。不过,咏慷对于此种高产状态可能带来艺术上的某些不足,并非没有自识。最近出版的《发兵治水》,就是他在创作上力图有所探求、有所变化的认真尝试。

  《发兵治水》是以武警水电部队的成长发展历程为主线,描绘这支部队的官兵几十年来投身于国家水电建设事业,参与西部开发,奋战于三峡世纪工程的卓功殊勋,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创建历程与辉煌成就。显然,作者所要表现的是一种肩负着特殊使命的部队的生长历史,如果采用历史实录型的书写方式,可能会成为某种通常意义上的部队史,而缺乏充足的文学意味,倘若只是选择不同时段上的重要生活材料与史实而展开艺术描写,并以其组合拼接成篇,则不免会失去历史的轨迹和意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几经周折,很费了一番心思,他探索和尝试用一种包容性较强且又脉络清晰的历史结构来营造作品,以这支部队几十年生成演化的历史行迹为长链,以其中几个代表性人物为枢纽和环扣,将不同阶段的生活事件及各色人物穿插纽结于这一大型建构之中,使它们成为整体建构中之有机的链条,而非散置平列的板块。此种严整而较具包容性的历史结构方式,正是由描写对象自身的生成历史所提示的。

  武警水电部队作为我国一支承担着特别任务的队伍,曾有过随时代社会的变迁而改制转型的漫长的生成历史。它的前身是革命战争年代转战南北的一个野战师,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奉命改为水利师,开赴淮河,治理水患,为民解忧。此后,由兵改工,转为地方水利工程局,参加了许多水利枢纽和大型水电站工程建设。“文革”初期,它又划归军队建制,成为新组建的基建工程兵的一支水电部队,它和同时划归水电部队建制的兄弟支队一起,北上南下,东征西战,为祖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屡建功勋。至八十年代中期,这支水电部队统一编入武警部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下经历风雨,迎接挑战,成长为一支装备精良,实力雄厚,善打硬仗,勇攀高峰的工程技术队伍。作者依据对于这支部队发展历史的总体把握,既要在具体描述中勾画这支部队在五十年风雨历程里不断成长壮大的历史辙印,又要展示这支部队在不同阶段艰苦创业,跨越提升,与时俱进的扎实步伐。为此,便不能不在结构样式上寻求新的格局。作者选定朱国华、贺毅作为纵贯全篇、上承下接的四个中心人物,通过描述老红军战士朱国华从出任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师长,率部奋战于治淮工地,到指挥水电部队兴建潘家口水电站和引滦入唐、引滦入津工程,概括展示了这支部队由初创到成长发展的20多年历史行程,透过对朱国华的重点刻画,突出展现了这支部队在长期征战中所形成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素质。作者对于朱国华的副手和继任人贺毅的描写,则是着力揭示这支部队如何在新一代知识型带兵人的引领下迈向新的成长高度。作为我军高级将领的后代,贺毅身上不仅有父辈们传承下来的革命传统精神的血脉,而且有出国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经历。他的开放视野、科学头脑和务实作风,使他得以带领这支部队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实现体制转型、观念更新的艰难蜕变,进入跨越性发展阶段。作品对这两个人物率部征战历程的叙写,衔接紧密且又层次明晰,构成了这支水电部队半个世纪成长发展的历史,也描绘出这支水电部队在不同时代环境下的生长特征和因时趋变的群体风貌。

  不难看出,作者确立此种结构方式之后,在选择和组织生活材料并展开具体描写时便获得了较多的自由。作者无须详尽无遗地铺陈水电部队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和所有生活事件,而只是择取其中的转折环节和较具特征意义的生活事件进行重点描述,从治淮工地到潘家口水库,从天生桥两级水电站的建设到三峡世纪工程,便足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支部队的转型与演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同时,又包容了这支部队征战“世界屋脊”、进军西域边地之艰险卓绝的多彩生活。作者依据此种结构方式,在人物描写方面则力求以简驭繁,以少聚多。面对这支部队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和成千上万的水电勇士,作者除了对朱国华、贺毅这两个枢纽人物作展开式重点刻画之外,只是围绕这两个人物着重描写了其他十几个人物,如在治淮工地上被誉为“铁人”的王广成,专业知识扎实、身先士卒、屡屡破解被外国工程技术人员视为难题的支队指挥员冉贤厚,在羊湖水电工程中被称为“隧洞大王”的铁汉梁宗琪,以瘦弱之躯率领三总队官兵多年奋战于“世界屋脊”的女大校方长铨,柔中有韧、心细如丝、善攻技术难关的女技术处长赵秀玲,以及那一对安家于三峡工地、为国家的水电事业熬白了双鬓的大校高工夫妻王青屏与徐佑玲等。这些类型不同、风采各异的人物,作为水电部队广大官兵的代表,他们不仅是这支部队成长历程的见证人,更是这支部队辉煌业绩的创造者。正是这些鲜活的真实人物,给这部描述水电部队发展历史的作品贯注了特有的生气与活力。

  《发兵治水》也许会是咏慷创作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如果咏慷能够从他所描画的这群水电勇士那里获取激励和感悟,在文学创作上不断跨越、乐于攀登,那么他在新世纪里将会博取更为可观的成果。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