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某装甲旅探索装备技术保障干部培训新模式纪实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8月17日 07:59 解放军报

  ●刘立强魏峰陈礼正

  沈阳军区某装甲旅针对装备技术保障队伍难管理、保障难形成合力等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了任务转换期集中培训、伴随保障中集中使用、技术革新集中攻关的装备技术保障干部培养使用新模式,促进了部队的装备建设。该旅连续3年被军区、集团军评为武器装备达标创优先进单位。

  从分散培养到集中淬火

  6月上旬,笔者在这个旅看到,操课时间一到,往日那种由各营连分散组织专业学习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装备技术保障干部集中到自动化站或修理所学习,登台授课的既有来自院校的专家学者,也有部队装备专业的行家;讲授的既有装备保障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有未来作战保障所需的新技能。

  这个新变化的出现,与一场令人尴尬的演练不无关系。2000年的深秋,随着一声“开进”命令,坦克快速突击群实兵实装演练拉开了序幕。然而,刚过5分钟,“前线”的一些战车便出现故障,尽管装备保障人员迅速赶赴现地抢修,可仍有不少装备因未能排除故障而中途退出演练。

  演练场上装备的“减员”,引起了旅党委“一班人”的深思。他们随即就装备技术保障队伍进行深入调查,发现由于大部分装备技术保障干部分散配置在各营、连,分专业学、分专业训,技能难以提高。旅党委综合分析后感到,装备“减员”表面上看是装备技术保障干部素质不高所致,深层次原因则是依托营连或按专业的分散培养人才的旧模式,束缚了装备技术保障干部队伍能力的提高。

  不久,他们研究制定了《装备技术保障干部集中管理实施办法》,以指挥自动化工作站和装备修理所为依托,投资修建了技术室,购置教学训练设施,定期集中组织装备技术保障干部进站、进所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

  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装备技术保障干部素质的跃升。近两年,该旅两次参加军区、集团军组织的实装演练,各类装备开得动、打得响、联得上、修得了、维护好。

  从单打独斗到强强联手

  这是一个用4年时间编织出的发人深省的故事。当接到一名坦克技师申报了一项关于某型电台智能通信的革新项目后,旅里迅速筹措出所需经费,并专门准备出一间试验室给他攻关。可一晃3年多时间过去了,却迟迟不见成果出炉。旅领导深入了解发现,项目在数字化保密、电源逆变等技术方面卡了壳。于是,他们从营连抽调了两名计算机通信控制工程和坦克修理专业的研究生加盟攻关。结果,不到3个月,革新的“某型电台智能通信装置”便通过了专家鉴定,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旅党委从这项创新成果的曲折经历中悟出一个理:现代科技发展高度综合,攻关应走合作之路。为此,他们打破岗位和专业限制,本着新老结合、强弱搭配、专业互补的原则,拿出了各类“集体创作”的预案,优化装备保障力量;在组织相关人员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攻关的同时,遇到重大演练、重要任务装备保障时,按预案组织相关人员集中会诊,解决保障难题。

  协作出高质量成果,合力出战斗力。短短两年时间,他们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8项,形成了与各类新装备相配套的保障法体系。其中,硕士魏洪雷等4名跨专业的装备技术保障骨干“强强联手”,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了“坦克装甲车柴油自动转换开关”,成功实现了油箱的自动化控制。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旅装备部领导难以忘记这样一件事:一次,上级配发的某新型电台出了故障,几名技术干部“捣鼓”了大半天,也没查出原因来,只好将在外面执行任务的“技术高手”邵建森召回。

  通过这件事,旅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装备技术保障工作想要适应未来作战需要,就应提高装备技术保障人员的整体水平,在培养一批高素质新型装备技术保障人才上下功夫。

  旅里专门召开党委会,对所有装备技术保障干部的素质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内容和达到的标准。他们充分发挥尖子和骨干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了“新知识先学、新技能先训、新科技先知”的学习成才活动。

  3年来,这个旅的所有装备技术保障干部都受到了再培训,90%以上的技术干部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70%以上的装备技术保障干部掌握了新装备的操作技能和维护保养常识。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