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我见证了朝鲜停战签字仪式——老记者的追忆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31日 15:17 北京青年报

  打了三年多的朝鲜战争,是在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当天(美国时间)命令驻日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全力支持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并且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杜鲁门在6月27日就美国的行动发表了对外政策声明。我国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在6月28日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是对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中国人民“必能胜利地驱逐美国侵略者,收复台湾和一切属于中国的领土”。

  在这些重大国际事件发生后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个人经历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件,那就是在7月22日波兰驻华大使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毛主席即席发表讲话。毛主席讲话的大意是:美国帝国主义支持李承晚集团进行朝鲜战争,又公然用武力侵占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我警告美国帝国主义必须悬崖勒马,停止一切侵略行为,一切侵略者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斯大林同意提供给朝鲜商定数量的武器弹药,当然朝鲜要用黄金、白银和矿产来支付

  早在1949年7月,以刘少奇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时曾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建设海、空军,以便进行解放台湾的战争。同年12月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也提出了这一点。斯大林虽然没有断然地回绝,但具体的援助方案也没有落实。而金日成在1950年3月3日至4月25日秘密访问苏联时,斯大林同意提供给朝鲜商定数量的武器弹药,当然朝鲜要用黄金、白银和矿产来支付。金日成返回平壤后不久就访问了北京,在5月13日和15日同毛主席举行两次会谈,通报他访苏的成果和朝鲜实现统一的计划。中国领导人本来希望在实施解放台湾的计划后,才可以对朝鲜提供支援以实现朝鲜统一,但既然斯大林已经明确表态,中国方面只能表示同意。但中国领导人此前和在这两次会谈时一再提醒金日成:美国可能干涉。金日成当时不相信。朝鲜战争爆发后,不出中国领导人所料,杜鲁门不仅立即宣布对朝鲜直接进行军事干涉,竟然还宣布台湾地位尚未确定,并且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任何对台湾的进攻。据随后发表的内部文章透露,中共中央当时曾在内部指示中说:“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海峡挡着”,不得不把“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这就是说中国解放台湾的计划已因受朝鲜战争牵连受挫。这也就是毛主席发表讲话强烈谴责美国侵略行为的原因。

  朝鲜战争的战场形势由于美国的军事干涉急转直下。从6月25日至8月31日,朝鲜人民军挥师南下,发起进攻汉城、水原、大田、金泉和大邱,最后是釜山的一共五次战役,在7月7日开始同美国军队交火,在釜山战役中双方对峙。

  1950年9月15日,美国出动7万多人,舰艇200多艘,舰载飞机300多架,在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独自指挥下,在朝鲜西海岸仁川的登陆战成功,使战场形势完全逆转。美军9月16日控制了整个仁川,随即进攻汉城,釜山地区的美军也发起进攻,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大部分主力。9月30日,李承晚部队第3师越过了三八线。10月1日,麦克阿瑟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投降。10月11日,金日成率部队撤出平壤到达东北150公里处的德川,在那里指挥部队作战。

  -当时美国军队的统帅麦克阿瑟并不满足于挥师北上占领北朝鲜,还公然扬言要进攻中国

  在敌军越过三八线前的9月28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认为,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朝鲜人民军残余部队将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因此,朝鲜领导人一致通过了给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正式信件,要求苏联和中国提供直接的军事援助。但是,斯大林既没有提供地面的军事援助,也没有提供他以前许诺过的空中支援。大约在10月8日,周恩来总理偕翻译邵哲同志飞往莫斯科,就中国准备出兵援助朝鲜以及请求苏联给予军用物资支援一事同斯大林磋商。但斯大林对中国派志愿军入朝作战顾虑重重。他担心中国出兵会引起世界战争,甚至主张如果朝鲜失败了,可以让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成“流亡政府”。

  朝鲜局势危急,美国又违背了它通过印度总理尼赫鲁先后两次向俄国作出的保证(即美军不越过三八线;美军在到达距鸭绿江40公里时即停止前进),美军飞机从8月23日以后不断侵入中国东北地区的领空进行侦察、轰炸和扫射,美国军队在攻占平壤、元山两地后继续向鸭绿江进军,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已经受到威胁。因此,中国领导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毅然地决定承担起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兵戎相见的严重后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入朝,10月25日同美军和李承晚军队交战,从此进入朝鲜战争的第三阶段,即中国同美国在朝鲜战场直接进行军事较量的时期,时间长达两年零九个月(而朝鲜同美国的交战才不到四个月)。因此,后来的朝鲜停战谈判,中国和美国都是其中的主角。

  当时美国军队的统帅麦克阿瑟并不满足于挥师北上占领北朝鲜,还公然扬言要进攻中国,只是由于盟国和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才不敢妄图对中国动武。经过三四个月战场上的较量,双方在不同时期互有胜负,基本上是打了个平手。朝鲜战争是继续进行相持不下的消耗战?还是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不丢面子的解决办法?双方政府和军队高层领导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先后做出了可以谈判的想法。

  因此,早在1951年4月5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已经得出结论:“单靠军事行动,是无法解决朝鲜问题的。”5月17日,杜鲁门批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此作出的决定:争取结束在朝鲜的敌对行动。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让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以私人身份在5月31日会见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利克,表达了美国希望进行停战谈判的信息。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在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1月8日为止的头三次战役中,不仅占领了仁川港和南朝鲜的首都汉城,而且把整个战线平均向南推进了100公里,几乎到达三八线。但由于运输困难和没有空中掩护,部队在机动性和火力上比不上美军,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受到较大的损失,放弃了刚占领不久的仁川和汉城,而且全线被迫后退100多公里,重又撤回到三八线以北。1951年5月下旬,情况清楚地表明,志愿军一时还没有力量把美国军队从朝鲜赶出去,帮助北朝鲜实现它的统一计划。金日成6月份在北京会见毛泽东主席时,表示他已看出短期内不存在解放南朝鲜的可能性,因此,中国派高岗去苏联通报中朝两国领导人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想法。

  这样在斯大林批准后,马利克利用在联合国发表演说的机会提议:朝鲜交战双方应谈判停火与休战,并把双方军队撤离三八线。

  -按照中、朝两党中央的协议,朝鲜停战谈判由朝鲜方面的南日将军,中方的丁国银、柴成文等共五人出面

  美国方面得到这个信息后,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指示李奇微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于1951年6月30日经广播电台播出一份文件,建议双方派代表就停战问题举行谈判。

  7月1日,金日成、彭德怀两将军发出复电,声称他们受权同意李奇微的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派代表举行会谈的声明,并建议双方代表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在三八线上的开城会晤。

  双方最后商定,双方代表于1951年7月10日起,在开城开始举行第一次会晤,地点放在开城来凤庄,后来在10月25日改在三八线上的板门店搭起的帆布帐篷后来是木板的小屋里举行。

  按照中、朝两党中央的协议,朝鲜停战谈判由朝鲜方面的南日将军,中方的丁国银、柴成文等共五人出面。由李克农主持,乔冠华协助,他们都是由周恩来总理挑选经毛主席批准的(李克农当时是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军委情报部长,乔冠华当时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国际新闻局局长)。他们对外不出面,在开城主持每天晚上举行的中朝两方参加谈判人员的预备会,有时也到板门店地区靠近会议室的我方的一座小木屋坐镇,对谈判代表的请示随时用纸条发出指示。从1951年7月到1954年4月政治会议结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领导了停战谈判和监督停战协定推行进行的谈判斗争。

  由于已经持续将近两年的朝鲜停战谈判,在1953年6月8日终于就协定中留下的最后一个难题《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达成协议,并签订了相关的文件,因而停战协定签字的日期在望,有关各方都在为此进行准备工作。当时正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将军,已决定6月18日离京前往开城,准备在协定上签字,而新华社、《人民日报》、《大公报》等新闻单位都正选派干部赶赴开城,对停战协定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报道。

  当时,在新华社副社长邓岗的主持下,首都各新闻单位派代表参加,决定组织记者团前往开城,参加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和执行停战协定情况的报道。

  -段连城和我则坐在朝中代表后面的一张小桌后面

  我找到国际部副主任李炳泉,当面要求他上报社领导,批准我去开城工作。记得首都各新闻单位派赴开城的记者共约五十人。新华社记者中有我,人民日报记者是李千峰,光明日报记者方明,大公报有女记者两人。我们由已经到过朝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新闻处的邢石操带队,乘火车前往我国的边境城市丹东。在丹东休息三天后,于1950年6月22日下午乘坐四辆苏制嘎斯69型卡车出发。汽车进入朝鲜境内后,由于赶路,汽车开得飞快,以便在夜间冲破美国飞机轰炸扫射的封锁,在黎明时分赶到开城。记得那天夜晚没有月光,路上汽车颠簸得像大浪中的小船一样,不止一次遇到美国飞机的骚扰,但终于在天色大亮时进入开城中立区,平安地到达目的地。

  汽车一直开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记者团在开城的驻地。志愿军代表团新闻处处长沈建图上午到记者团来看望大家。沈建图入朝前是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我是国际部的编辑,不时承担一些外事采访任务,我们相互都认识。沈建图同大家谈话结束后,让我随他回新闻处。从此我就成了新闻处的工作人员,在这个岗位上共计工作了15个月,直到1954年9月奉调回国。沈建图随时给我分配任务。我记得只要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开会,他就让已在新闻处工作的段连城(返国后任外文出版局局长,已去世)和我,随他同乘一辆苏制军用吉普车去板门店。我们直接进入会议室,沈建图坐在会议桌朝中一方席位的一个靠边的席位上,段连城和我则坐在朝中代表后面的一张小桌后面,另一张小桌后面坐的是英文速记员。这样我就能够旁听会议的全过程,返回开城驻地后写出现场报道,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

  朝鲜停战谈判可以说是有两个战场:一个是在板门店松贤里建起的供谈判用的小木屋,双方各五名代表偕参谋、翻译等坐在一张长条形的会议桌的两侧进行面对面的谈判斗争。另一个战场是在新闻宣传上进行的斗争,参加者有在板门店会场内采访的记者,以及双方在后方的新闻媒介,他们的领导和直接从事采编评论工作的编辑记者。

  关于朝鲜停战谈判报道的全过程,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半,从1951年7月停战谈判开始到1954年4月。双方谈判的问题是:关于拟定停战协定的草案的谈判;关于遣返战俘协议的谈判;停战协定签订问题的谈判;双方遣返战俘;政治会议。而停战谈判的宣传报道都是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的。

  -协定签字时,我坐在签字大厅内前面的朝中方面人员的席次内。幸而我的位置能见度较好,可以清楚地看见大厅中央的人员和他们的活动

  在新闻报道的形式及其任务上,大体可以分为评述性新闻和新闻评论这两种。其任务有三个方面:一、向读者介绍情况、分析形势;二、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推动或促进谈判;三、揭露或驳斥对方,宣传我方主张,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

  第一类新闻主要是由长驻在板门店的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后当天及时发回。大多数记者活动的地区有板门店会场区,战俘遣返时双方进行战俘交接的现场与战俘接待站。直接进入会议室承担采访任务的只限于沈建图、段连城和我在内的三个人。

  第二类新闻大多由在北京的新华总社的编辑根据领导指示撰写,都是由周总理审阅批发的。

  第三类评论新闻,几乎都是用新华社记者报道的形式发表。我们当年在新华社的同志都知道,用江南笔名发表的评论,大多数是新华社国际部编辑兼评论员蒋元椿执笔的,有一些是由当时的新华社社长吴冷西亲自动笔。在板门店谈判第一线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沈建图,一贯亲自动手,用英文写评论也写新闻,他写的评论用“吴敏”笔名。

  由于朝鲜停战谈判的报道关系到我国同美国的斗争,许多新闻通常由社长吴冷西批发,但几乎所有的新闻评论都是送周总理审批的。周总理对许多稿件在审批时曾亲自修改润色。因此,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的报道在新华社国际部内受到大家的重视,并把许多稿件作为学习材料。这也就是促使我请求去开城参加第一线报道的重要原因。

  我到达开城以后,沈建图让我立即到新闻处去工作。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前,沈建图把报道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的任务交给我,让我有时间早些搜集必要资料,作为准备。协定签字时,我坐在签字大厅内前面的朝中方面人员的席次内。幸而我的位置能见度较好,可以清楚地看见大厅中央的人员和他们的活动。返回开城驻地后,向沈建图请示后立即动手写稿,他审阅后签字让中文译电员译后发回总社。最近,为了回顾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新闻处的工作,我在新华社图书馆找到1953年《人民日报》合订本,在1953年7月28日的第四版中间偏左的位置上查到这篇报道。其大字标题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经过”,而眉题为“新华社记者报道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经过”。

  报道的全文如下:

  【新华社开城二十七日电】本报记者报道:朝鲜停战协定已经在27日上午10时(朝鲜时间)在板门店签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是走向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首要步骤。继续了三年多的朝鲜战争,将因双方执行自7月27日22时起停火的规定而结束。

  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是在板门店会场区新建的签字大厅中举行的。具有朝鲜民族风格的签字大厅宽敞明亮,全部均用木材构筑。大厅呈凸字形,正面向南,凸字形的突出部分位于北方。在大厅前面,是作为谈判会场的一所小木屋和几座帐篷。虽然由于美方拖延谈判两年之久,它们在饱经风雨之后已经显得陈旧,然而,它们已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签字大厅布置得庄严朴素。大厅正中,向北并排排列着两张长方形的会议桌,它们中间是一张置放朝鲜停战协定文本的方桌。会议桌上铺着绿色的绒布,靠西的会议桌上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国旗,靠东的桌上有联合国的旗帜,在大厅西部是朝中方面的席次,东部是联合国军方面的席次。大厅北面凸字形突出部分,设有双方新闻记者的席位。

  从清晨开始到签字前为止,双方的人员在签字大厅内和会场区,忙于为签字仪式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上午9时起,会场内的空气顿时活泼,到处可以看到三五聚谈的各国新闻记者。朝中方面的八名安全军官和美国方面的八名安全军官,分别进入大厅西部和东部的四周守卫。在签字仪式开始前,朝中方面的人员由西门进入大厅就座,联合国军方面的人员由东门进入大厅就座。

  10时整,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及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利逊(海立胜)中将进入大厅在会议桌前就座,开始在本方自己准备的停战协定和临时补充协议文本上签字,随后在对方的文本上签字。朝鲜停战协定的朝文、中文、英文三种文本各六份共十八份,我方的文本用深棕色皮面装帧,一份自行保存,一份与对方交换,一份由根据朝鲜停战协定设立的军事停战委员会保存。南日大将和哈利逊中将签字的时间即作为停战协定签字时间,每份文本将尽速送交双方司令官签字。签字仪式在10时10分结束,南日大将及哈利逊中将各偕同本方人员退出大厅。

  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是朝中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胜利。它宣告了以协商方式代替武力解决的胜利。它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和希望。人们要求停止朝鲜流血冲突的愿望,将因协定签字十二小时后的停火而成为现实。为了保证军事停战的稳定,朝鲜停战协定规定:纵横跨朝鲜半岛的军事分界线上,双方军队在停战生效七十二小时内各后退两公里,在这四公里宽的地区建立非军事区;停止从朝鲜境外进入增援的军事人员以及作战飞机、装甲车辆、武器与弹药。双方所收容的全部战俘,将按照停战协定及其附件中立国遣返委员会职权范围规定予以释放与遣返。在协定生效后三个月内,由有关各国政府召开的政治会议,将讨论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内以及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现在各国人民正关切而警惕地注视着停战协定的执行。今天在协定上签字的哈利逊中将在签字前夕所作的保证,人们记得很清楚。这些保证的价值,将初步从美国对停火与撤兵的规定的履行中得到考验。(李啟)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