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人物专题 > 正文

搏击在医学前沿——301医院科技英才风采录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30日 17:56 解放军报

  编者按:在世界医学殿堂里占有一席之地、国内医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301医院,聚集着一大批医学科技英才。无论是留学归来的,还是自己培养的;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还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他们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搏击在医学前沿、破解疑难杂症,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301医院这块“金字招牌”增光添彩。在此,我们选登部分科技英才的事迹,以展示该院“专家方阵”的风采。

  牟善初:老年医学的开拓者

  牟善初,男,专业技术1级,主任医师、教授,总后专家组成员、中华老年医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主编《现代老年急症学》和《新编内科学》等10多部著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多项。

  一次,一位80多岁高龄的病人因肺炎住院,使用抗生素后病人出现腹泻。牟善初教授决定停用抗生素,对于这种悖于常理的做法,几位专家均提出不同看法。不同意见僵持了两天,病人腹泻仍在持续。最终,大家同意了牟善初的意见。停药后牟善初一步不离地守在病人床前,3天后病人腹泻减轻,不久肺炎也好了。对此,人们说敢于拍板并勇于承担责任是牟善初教授的一贯风格。

  牟善初是我国老年医学的开拓者之一。他曾采用心导管检查确诊先天性心脏病,配合心外科一起开创了国内首例体外循环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在国内首先以心电图及肝功检查证实锑剂对心、肝等器官的毒性,提出了保护心、肝等脏器的方法。他创建了我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现已发展为研究所)。由他完成的老年高血压性肾损害早期检测指标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和老年肾功能衰竭课题的研究,对老年病的治疗影响深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牟善初教授的座右铭。至今,86岁高龄的牟善初教授仍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在重大医疗抢救中随叫随到。

  黄志强:胆道医学一代宗师

  黄志强,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1级,主任医师、教授,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国际外科学会会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美国医学杂志(JAMA)中文版总编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学术界,提起《黄志强胆道外科学》、《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知道的人就会肃然起敬,因为以个人名字冠以书名体现学术成就在全国并不多见。肝胆外科的几代人,都是读着这些书成长起来的。这位曾从头到脚都敢开刀的专家,称得上真正的一代宗师。

  黄志强教授最早开展了对我国胆结石病的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系统论述了我国常见疑难病症“肝胆管结石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肝胆外科。筹建了全军第一个肝胆外科技术中心,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肝胆管结石诊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了20多种治疗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手术方法,突破了一系列的手术禁区。他最早认识和提出外科微创化和微

  创外科的理念,使腹腔镜等损伤程度较小的外科技术在我国得以广泛的开展与应用,对我国外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黄教授开创了用肝脏外科手术解决复杂胆道疾病的先河,创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胆道外科学,被誉为“胆道之父”。如今,81岁高龄的黄院士仍坚守在临床一线,还亲自登台手术。

   

  卢世璧:重铸人体“钢筋铁骨”

  卢世璧,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1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骨科研究所所长、全军骨科专业组组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疗技术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4项。

  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的卢世璧,留校任教两年后于1958年调入301医院,在骨科专家陈景云教授的门下开始了为军队骨科学辛勤耕耘的生涯。20世纪70年代,他在国内首先研制骨水泥及骨水泥型人工关节。80年代研制成功珍珠面无骨水泥人工关节系列,1991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60年代初开始对火器性神经损伤修复进行研究,并找到了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该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0多年来,卢世璧院士致力于骨科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丰硕成果。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人工关节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运用,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首创形状记忆合棒治疗脊柱侧弯,微波治疗骨肿瘤及骨引导再生、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等。他还在国内首先建立了冷冻干燥骨库。现在卢院士仍孜孜不倦地战斗在科研医疗一线。

   

  王士雯:填补老年医学空白

  王士雯,女,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1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美国《心血管病理》杂志和美国《心血管病理生理》杂志编委,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

  4月26日上午11时,在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监护病房内,一位83岁患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呼吸、心跳骤停,一位年过七旬的女教授立即俯身对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恢复了呼吸心跳、转危为安。这位在非典肆虐期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为病重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女教授就是301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王士雯院士。

  王士雯院士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严重危害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临床综合症———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最早开展了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老年急救学临床综合症的研究,取得了“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和基础系列研究”等1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成果临床运用后使救治成功率由29.7%上升到82%,患有4个以上器官衰竭的抢救成功率已达78%,还成功地抢救了6个器官9次衰竭的病人,打破了国外4个以上器官衰竭患者死亡率100%的医学定论,填补了世界老年急救医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王院士成功地保障了2000多例冠心病、肺心病等急症老年患者进行肺、胸、腹、泌尿系统等大型手术。她还创办了国内外惟一的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

   

  杨伟炎:首建聋病研究资源库

  杨伟炎,男,专业技术2级,主任医师、教授,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华耳科学杂志》主编及10种医学专业杂志编委、第八和第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

  杨伟炎是我国显微耳神经外科及耳鼻咽部相关颅底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曾在姜泗长院士直接指导下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与基础研究40余年,完成了传导性聋显微外科治疗与颞骨组织病理学、爆震性聋发病机理与防治及耳鼻咽部颅底贯通性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切除与结构修复、功能重建等重要科研课题。他已为5000余位国内外耳硬化症病人施术,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小耳畸形的外、中耳一期成形术,他创造的手术方法被众多国内外同行采用。他在国内首先将耳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耳神经外科,开展了经耳听神经瘤切除术150余例。他主持开展的电听觉生理及人工耳蜗的研究,成功地为76例极度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施行了人工耳蜗埋植手术。他在国内首先倡导建成了聋病研究资源三大库,在聋病研究的资源收集、基因搜索、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刘又宁:探索呼吸奥秘的专家

  刘又宁,男,专业技术2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吸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呼吸病专业组副组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

  在鲁迅当年曾学习过的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半个多世纪后又有一位中国青年留学生来到这里,他就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来这里攻读医学博士的刘又宁。日本一家报纸在显著位置介绍了他的情况,并把他与鲁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刘又宁在运用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呼吸衰竭、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以及肺功能检测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具有独到的医术。他在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诊了几种罕见病例。如第一例饲鹦鹉肺患者,第一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第一例大陆居民以嗜肺军团菌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患者,北京第一例“输入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等。

  刘又宁多次被国内外学术会议特邀作学术报告。他负责国家及全军临床药理基地抗感染专业课题26项,负责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8项,国际协作科研项目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400多万元。1991年他就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

   

  陈香美:肾脏病学的领衔人

  陈香美,女,专业技术3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肾科主任、肾病中心暨全军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9种杂志的常务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被评为总后科技金星。

  陈香美40岁才要孩子,在生孩子的3个小时前还在为科里的事忙乎,产后第7天,她便到病房为一个患者做肾穿刺。“8小时内出不了科学家。”因此,陈香美把每天的睡眠时间压缩在5小时之内。在她的带领下,肾科从一个12张病床的小科室发展成为包括门诊、病房、血净中心与实验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军队肾病中心暨全军肾脏病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被评为全军重点试验室的“重中之重”。

  1998年,以陈香美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请的“衰老机理及老年疾病防治的基础研究”课题获国家“973”项目3000万元经费的资助。她在国内最先将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肾病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强调活化的内皮细胞在肾脏炎症发展中的作用,在国内首先研究了肾小球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间通讯与肾小球炎症的关系。陈香美教授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肾脏病理经验,特别是在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IgA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水平高、效果好。她研制的中成药肾乐胶囊,获国家发明专利。

   

  刘洪臣:澄清口腔修复模糊概念

  刘洪臣,男,专业技术3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口腔科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

  刘洪臣在一次口腔医学大会上提出了“无牙颌位概念”,会后一位著名口腔医学教授对他说:“这是中国人首次提出的概念,不仅论证了很有价值的新概念,而且解决了一些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模糊概念,使口腔修复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刘洪臣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无牙颌位的概念,完成了老年人保留残根的全牙列固定义齿修复,率先开展了咬合创伤所致慢性疼痛的研究及口腔功能与脑功能研究等。刘洪臣的科研课题紧贴临床。一位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口腔疼痛多年,在多家国外医院就诊都被认为是感觉问题。刘洪臣经过详细检查,发现了一个在牙齿上的咬合创伤点,对症下药一周后,患者的症状就全部消失。此后,他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明了咬合创伤引起慢性疼痛的原因,在临床发现咬合不仅可引起牙周的病变,还可引起牙折断、牙髓炎症及口颌面痛,牙齿的损伤与缺失不仅影响口腔功能,还可对脑功能及全身功能产生影响,这是对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认知。

   

  韩东一:妙手描绘耳蜗调谐曲线

  韩东一,男,专业技术4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耳鼻咽喉科主任、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耳科学杂志副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

  韩东一一直致力于耳聋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创造了诸多的“率先”,并治愈了大量耳聋病人。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客观测试人和动物耳蜗频率选择性的复合动作电位调谐曲线测试方法,首次证明了毛细胞静纤毛的功能状态与耳蜗的频率选择性的关系;率先将APTC应用于人的噪声性听力障碍者,并提出耳蜗频率选择性与听敏度是两种独立机制的新的见解,首次证明复合电位调谐曲线可以用于确定耳蜗潜在性病变。他还在国内率先将当时国际上刚刚问世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和耳蜗电图应用于耳药物中毒慢性试验研究。韩东一还开展了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对基因突变与耳聋的关系提供了许多有重要意义的见解。他在耳显微外科、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领域进行了很多复杂疑难手术,如扩大全颞骨切除术、桥小脑角各种占位病变切除术、各种复杂的听力重建及人工耳蜗植入术等。

   

  田嘉禾:核医学检查明察秋毫

  田嘉禾,男,专业技术3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核医学科主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核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军队科技和医疗成果二等奖7项,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

  一天,一位外地老人来到核医学科,见到田嘉禾教授时,拿出一份病理报告结果,充满感激地说:“还是您的意见对。”原来,这是一位老干部的家属,那位患者在查体过程中发现肺内阴影,辗转几家大医院都未能确诊。当他慕名来到核医学科后,田嘉禾教授认真地分析了各项检查结果,为他安排了先进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诊断为肺癌早期,并力排众议、建议手术。手术结果与田教授的判断完全一致。

  其实,这已经不是田嘉禾教授第一次接到患者或家属出于感激之心专程送来的病理结果了。在此之前,他曾多次通过认真的核医学检查,为患者解决了诊治中的难题。

  高超的核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并非一蹴而就。从27年前调入301医院开始,田嘉禾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工作,并始终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本学科相关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在多年实践中,他与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将10余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工作室建成具有全套先进设备,开展数十种先进业务,在PE T药物、核物理和疑难病诊治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高长青:搭建中国的“心桥”

  高长青,男,专业技术5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所长,全军胸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5项。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

  当对一名86岁高龄的病人成功实施了微创冠脉搭桥手术后,高长青教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该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老年冠脉手术的新突破。这只是高教授为200余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搭桥术之中的一个例子。高教授说,他非常喜欢临床工作,特别喜欢看到心脏的跳动,因为那是生命活力的标志。

  1991年,他公派留学5年后,取得墨西哥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心外医生资格证书,期间,受训于美国克利夫兰心脏中心、华盛顿心脏中心、洛杉矶加州大学医疗中心及澳大利亚的皇家医院。1996年1月,高长青回国被特招入伍,成为一名军医。从1996年至今,他完成各种心脏外科手术1000余例,仅冠脉搭桥术就完成了70 0多例,被业内人士称为“搭桥高手”。高长青创下了我国微创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连续400余例无死亡的记录。冠心病室壁瘤切除重建术国际上死亡率高达1 0%至30%,而他连续完成40余例,包括巨大室壁瘤无一人死亡。他主刀完成了国内首例左冠状动脉主干成形术、首例右冠脉开口成形术。每当重大手术后,他常常随病人一起住进监护室,观察和处理病人出现的各种情况。

  黄烽:破解“强直性脊柱炎”病理

  黄烽,男,专业技术5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导师,风湿科主任,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被评为首届百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

  黄烽是一位知名的医学专家,更是一位科研迷。他的科研课题来源于训练场。10年前,还是风湿科博士研究生的黄烽在基层部队搞医学调查时,许多指战员都向他反映一种怪怪的病:没受风没受伤,有时拉肚子后就得了腰疼病,却怎么也查不出病因来。为了帮助官兵解除疾痛,黄烽寝食不安,苦苦探寻着治腰疼病的良方妙药。在国外深造期间,黄烽把这种腰疼病作为博士后研究的课题。实验要用大量的同位素,过量接触同位素有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大量掉头发及肾功能受损等。但为了科学研究,他一直坚持做实验。

  黄烽在这种学名叫“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发病原因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他也成为防治这种疾病最具权威的青年专家,帮助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某部一位青年干部,一个时期以来,手、腕、肘发生肿胀和病痛,非常痛苦,先后辗转数家大医院都没有什么明显疗效。黄烽给他作了仔细检查,诊断为赖特综合症。经过两个星期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高兴地重返训练场。黄烽还和战友们一起探索了多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科学地将中西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引入针灸、激光、理疗与功能锻炼,大大提高了疗效。

   

  (本版稿件由钱勇、李骏、侯晓鲁、李星杰、苏文慧、姚春雨撰写。)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