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历史专题 > 正文

长篇:英国战俘与中国医生的挚友情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26日 12:30 舰船知识网络版

  这是一则为中、英两国人民在半个世纪中不断传诵的真实故事。几十年来,它曾先后一度再度在英国、朝鲜战场和中国激起过澎湃的感情浪花,普遍被人们视作中、英两国人民间极具传奇色彩的美谈。

  1951年初,英国派赴朝鲜作战的第二十九旅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沉重打击,一批英军做了俘虏,其中包括年仅19岁的彼得·饶雷。大约在4月底5月初,饶雷同其他战俘被辗
转送到了志愿军昌城第一战俘营。就在这时饶雷患了典型的大叶性肺炎,高烧灼人,呼吸急促,情况极为危急。

  当时第一战俘营初建,条件还相当艰苦,医药十分匮乏,临诊的医生黄远在诊治中眼见饶雷已到生死边缘,他一面抚慰病人,一面急速跑回卫生所同所长钱华紧急研究治疗措施,“看来,用磺胺恐怕难挽救他的生命,不用青霉素不行!”10瓶青霉素被投入抢救工作,饶雷转危为安得救了。这是发生在志愿军俘管处的抢救病、伤员一则动人故事。然而差不多就在上述故事发生的同时,英国军方却导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使饶雷的双亲一时陷入悲痛欲绝的境地,其女友——现在的夫人芙妮达则哭红了双眼寝食不安。原来,英国军方误将饶雷编入阵亡名单后,又急匆匆向饶雷家中发了“阵亡通知书”,该项通知还说将给家属发放一笔抚恤金!幸好事隔不久,英共机关报《工人日报》登载的一篇报道却传来了惊人消息。将彼得·饶雷列入被俘者的名单。饶雷家人看到这篇报道后,又是喜,又是惊。

  想起当年的情景,黄远回忆道:“饶雷痊愈后,就与我住到一起,朝夕相处,他比我小12岁,我平时待他俨然对待一个异国小兄弟,我们同吃、同住,有空时还闲聊谈心。饶雷主动提出到炊事班劳动,他干各种各样的活儿,劈柴、烧火、切菜、包饺子,干得很起劲,经常受到大家的赞扬,与大家的相处十分融洽。”

  直到1953年春,饶雷以病伤俘名义,提前被遣返回国为止。

  遣返回国后,岁月匆匆已过了几十年,但饶雷心中怎么也忘不了那段被俘后的生活,怎么也忘不了从死神手里把他夺回来,又待他如兄弟般的黄远医生。与饶雷心灵相通,黄远也经久难忘在朝鲜战地与他结下深情的饶雷。

  事有凑巧,1985年终于有个机缘不期而至。这年的4月15日,黄远有机会去参加广交会。会上,他结识了一位叫做莫朗尼的英国商人,两人谈得很投机,他向莫朗尼发出翌年到泉州做一笔生意的邀请。到了1986年莫朗尼果然如期到达泉州。相聚后,黄远对他谈到了当年的朝鲜往事,并将《工人日报》拿给莫朗尼过目,看后,莫朗尼连连叫好称奇,并且答应为黄远“寻找这名‘青年人’的下落。”

  这位英商果然不负所托,回到英国后,当即通过他的一名记者朋友,在报纸上登一则新闻,标题是:《中国医生寻找他在朝战中搭救过的彼得》。文中莫朗尼清楚地说明了事情的详细经过,并附有黄远的地址。

  这则新闻登出后的效应出人意料。据饶雷来访黄远时讲:“当时不出两个小时,我就接到了几个电话,向我报告这个好消息。我的女儿也急匆匆从15英里以外的地方专程开车回来,为我送来报纸。当时女儿兴奋地说:‘爸爸,你瞧,这准是你!’我看了报纸后的一瞬间,心中既感到恍如隔世,又感到我们又宛如再度重逢了,真说不出有多么的高兴!”

  此后不久,黄远就收到了饶雷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饶雷说他日子过得不错,已有两个外孙,并表示要渡洋来泉州看黄远,但因自己是个工人,必须等“储足了钱”才能实现。黄远毫不犹豫地立即回信说:“只要你踏上中国的土,一切都算我的,我负责到底。”从此以后,两位具有特别情愫的老朋友就鱼雁往返,信函不断。

  3年后,彼得·饶雷终于在两人分别36个春秋后的1988年9月25日,中国的中秋时节,来到了泉州,亲访早年在战火纷飞的朝鲜天空下,呕心沥血,奋全力搭救过自己的恩人——黄远大夫。

  两个异域朋友,确如失散多年,一经重聚的亲兄弟一般,他们在厦门机场相见时,彼此间一眼就认出了对方。彼得径直一拥而来,黄远则张臂相迎,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放开。

  为了款待好老朋友,黄远事先着意向亲朋借了一套考究的住宅,准备和他共住。谁知却受到了彼得的婉言恳辞。他说:“既来看兄长,就以住在兄长宅为好。”他坚持要这样,以便两人能更好地重温当年同室朝夕相处的生活氛围。

  他们每天形影不离,欢声笑语,谈个没完,除在近处,游了清化、厦门,还结伴远游,先后游了桂林、广州等地,一切费用全由东道主黄远支付。另外,他们还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热情接待。彼得当时真是高兴极了。

  在广州临别时,黄远回忆说:“他这才口吐真言对我说:‘英国的亲友个个都反对我来东方,似乎这里是个蛮荒的国度,他们甚至和我打赌,说我住不到3天,就会折回英国’”。

  “‘但你看’,彼得笑道:‘我不但住了21天,住满了公司给我的假期,我如有可能的话,真还想再住半个月!’”

  “相见时难别亦难”,彼得情深意浓,盘桓多日,流连忘返;黄远友情深厚,舍不得彼得骤去,曾一再挽留。

  饶雷返英后,为了把这次不同寻常的万里访友经历与感受,传达给英国的广大读者,曾几次在报刊发表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远已接近耄耋,彼得也已离古稀之年不远,两人都进入了暮年,但即使如此,两颗兄弟般的心都一如既往地紧贴在一起,彼此间在真挚地系念着。

  1998年11月10日,彼得携妻子乘坐的波音737客机在晋江机场着陆。10年后又重逢的这两位历史老人,再度紧紧拥抱在一起,声声问短长,泪眼模糊!这情景使同来欢迎的人群无不为之动容。两人松开拥抱的双臂后,彼得当即向妻子芙妮达介绍说:“他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要是当年没有他,我就不会有今天!”

  和第一次彼得一访一样,为了便于两人促膝畅叙,为了使彼得夫妇住得更惬意,黄远再次把客人安置到自己家中。他们在一道忆旧论今中,黄远特为彼得准备了往日他在战俘营常听到的白毛女唱片。彼得在听的过程中,两眼泛着泪花,以声相和,神情宛如重新回到过去的时光,两家人又一起包饺子,重温往日两人度过的生活……

  他们结伴在泉州、惠安、厦门的彭浪屿四处游览,先后访问了泉州的名刹开元寺,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遗迹伊斯兰神墓,观看了泉州的旧城改造工程,在鼓浪屿日光岩泛舟,登清凉老君岩,瞻仰民族英雄戚继光雕像……

  彼得深情地说:“我是半个中国人,我要用有生之年为英中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还要邀请我的老朋友黄远到英国作客。我要让我的后代记住黄远,记住中国。可以说没有黄远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孩子们。”

  谈及对泉州的印象时,彼得感慨万千,认为10年来,泉州高楼林立,高速公路出现,泉州大大变了样。他的妻子芙妮达则说:“彼得说要带我到中国的一个小城市走走,可我看到的却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大城市。”

  半个月的泉州生活,在彼得伉俪记忆中留下的印象,是永难忘怀的。对此,彼得最近在其来信中是这样表达的。

  他称黄远为“至亲的朋友”。他说:“离开泉州好像很久了,但我们却每天在念叨着它,惦记不忘。”又说:“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仅仅向您表示感谢是远远不够的,我感受到的东西太多了,但我却找不到恰当的话来表达……人们问起我的泉州之行时,我的回答总是:令人心醉魂迷,真正真正了不起!”

  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人们所体会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确是一支不寻常的军队,它的业绩是中华民族最光辉的一页历史,使得全民族永远为之自豪!

          摘自《文史春秋》1999年第3期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纪念抗美援朝停战协定签定50周年专题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