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人物专题 > 正文

第一军医大学员姜勇:从学员到首席科学家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24日 09:44 科技日报

  何国平、孙平垓、左朝胜

  成才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学员姜勇是在广阔空间里成长起来的,跨学科攻读硕士,思维空间得到拓展,医学生获得了过硬的工科技能;跨国度攻读博士,知识空间得到拓展,率先在世界上发现并克隆了11个全长基因,论文观点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引用达1426次;跨单位协调攻关,事业空间得到了拓展,39岁担纲国家“973”项目首
席科学家,协调军内外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使我国信号转导研究向国际水平迈进。

  给个支点能借力

  宽广的思维空间,缘于导师的自我否定。

  1987年9月,在青海深山某导弹基地工作3年的姜勇,以优异成绩考回母校,成为著名微循环专家、学校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赵克森教授的硕士研究生。

  正当他满怀信心赶到广州,准备在自己向往且熟悉的领域一展身手时,却被通知去长沙国防科大计算机自动化系报到,导师要他到工科领域去写硕士论文。

  导师赵克森的微循环研究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够他钻研一辈子。守着现成的优势不传不用,偏要他去跟别人学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这种自我否定有必要吗?姜勇对此充满怀疑和顾虑,但一想到这是联合培养任务,他还是按时把背包运到了长沙国防科大的集体宿舍。

  思量归思量,背包一放下,姜勇就来到系里的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教研室,全身心接受新思维的洗礼。刚开始,他像一个门外汉,徘徊在工科研究思维的边缘:公式、算法、建模等等。他努力去接受这种新思维,用半年时间重温了高等数学,用3个月时间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在著名图像处理专家李树祥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又掌握了工科建模的崭新思路。

  在科学的田野里催开了姜勇的思维之花。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行为的计算机辅助定量分析”,为细胞流变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学科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论文因此获中国病理生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借着工科的力量,病理生理学学科的发展被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导师指导下,由姜勇等三位硕士生共同努力,成功研制出微循环图像计算机分析系统,并在世界上同步测量出白细胞的流速,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

  采访手记:思维的高度决定水平的高度。人才的思维空间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多学习源问题。解决多学习源问题,除了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政策导向外,导师的无私和勇气也是十分重要的力量———敢于放弃、敢于否定和敢于包容。正如赵教授对记者所说,在科学面前,导师要敢于看到自己的不足,敢于把学生派到别人田里去种地,让学生从新的支点借力,吸众家之长,方成大隅。

  给阵清风好扬帆

  广阔的知识空间,来自对人才的无比信任。

  硕士毕业留校当了4年讲师后,1994年,姜勇又考上了赵克森教授的博士生。1年后,赵教授推荐他到美国圣地亚哥大学斯克瑞普研究院攻读联合培养博士学位。这所医学院免疫学系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诞生了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感染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子机制方面,为人类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得知赵教授要把优秀人才派到美国去读博士,许多人都担心:“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申请报告交上去后,迟迟得不到答复。单位也有人提醒:“都出去了,谁来上课,谁来完成实验室和教研室的日常事务?”

  “拓展知识空间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我们越是相信他们,他们就越有可能回来。”赵教授找到总部和学校领导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表示,由于姜勇出国进修而拉下的课,由他们几个老教授分担。

  清风中,小舟扬帆远航了。

  有了国防科大修成的医工结合的厚实底子,在美国最好的实验室,姜勇畅游在分子生物学的海洋里。他所从事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是通过研究细胞内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来揭示生命的本质。在美方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姜勇很快崭露头角,在28个外国留学生中,他取得了最为瞩目的成就:克隆了11个全长基因,其中有5个基因是以第一作者身份登录入美国基因库;他将导师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揭示了一个重要转录因子的新功能,提出了蛋白激酶磷酸化环状结构决定底物特异性的新理论,丰富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为开发抗炎症新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论据。10篇论文在《自然》、《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等国际核心刊物先后发表,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多次引证和高度评价。

  1997年3月,姜勇从大洋彼岸打电话给母校说,研究还没结束,但他决定按期归国。尽管人们不相信,两个月后,姜勇还是带着一麻袋资料出现在广州白云机场,年近6旬的赵教授迎候他。3个月后,他的妻子也回到祖国。

  采访手记:对待人才,我们总有不信任的时候:送人才出国深造时,担心他学成不归来;给人才拨点经费,怕他出不了成果;想给人才一个位置,又怀疑他干不好。当初对于姜勇能否按期归国,赵教授态度非常坚定。很多人至今不明白,赵教授这份自信来自哪里?姜勇说:导师和学校冒着风险顶着压力送他出国,体现一种充分的信任。尽管他在美国取得了较大成就,美方导师也极力挽留,但他绝不能辜负这种信任。姜勇的经历告诉我们,信任人才的力度,就是拓展人才求知空间的力度,也是吸引人才的力度。

  给片天空任飞翔

  无限的事业空间,来自对知识的充分尊重。

  姜勇归国后,凭借新知识的力量,当年就申请到军队杰出人才科研基金,很快在国内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学校党委把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化作实际行动,不遗余力地为他创造好条件,使姜勇获得在国外都难以获得的发展空间。

  ———回校初始,校部两级投入200万元购置设备,迅速建立了一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以后每年追加建设经费,迄今实验室硬件设备总值达800万元,使他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平台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

  ———第二年,组织上破格晋升他为正教授,委以教研室和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重任。这一年,他34岁,领军的责任让他多了一份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实验室迅速发展成为总部20个“重中之重”实验室,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A类,教学成果获得了全军一等奖;

  ———开通学术交流的绿色通道,允许他在国际间自由往来。姜勇先后3次到美国访问,与十多所国际著名实验室有着密切合作,利用国际资源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广阔的科学空间里,姜勇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他获得全校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一个独立承担国家“863”项目。短短5年,他先后承担了“863”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15项科研课题,获总资助金额达1245万元,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总后勤部一颗耀眼的“科技银星”。

  2001年,成为科技领军帅才的姜勇目光更为远大,在科学的天空飞得更高了。其时,在完成基因组计划后,人类又开始了破译蛋白质的行动。这项计划尽管比基因组研究复杂1000倍,但因为蛋白质决定着人类生命活动的功能,并且具有提示我们未来健康状况详情的潜力,从而成为一场新的争夺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科学浪潮。2002年6月,从英国伦敦参加国际蛋白质组学学术大会归来后,姜勇向国家科技部提出自己全新的思路:必须综合和集成规模性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全面认识炎症反应这一重要的病理生理现象,提出新的理论或见解,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标,最终寻找到控制炎症的有效手段。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了他的设想,将《炎症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及其调控机制》列入“973”计划项目,年仅39岁的姜勇和上海生命科学院李林教授同时被委任为首席科学家。

  作为广东省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姜勇是这一科学领域的带头人之一,他代表国家协调包括中科院、清华大学在内的8家研究单位合作攻关,广泛开展跨文化交流,与美国、香港的国际实验室合作,利用全球资源加快中国的蛋白质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步伐。

  采访手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生长总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中构成,时间的顺延不可逆转,空间的大小却是不确定的。追寻姜勇的成长道路,我们发现———在人才生长时空里,空间是决定性因素,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潜能,就能成多大才。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