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采访我军第一位抗非烈士的新华社记者手记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23日 16:4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吴杰)

  泪水流进我们的心里

  记者在李晓红工作过的办公室,看到了刚刚放上的崭新的字牌:主治医师李晓红。

  武警北京总队的医生护士们在接受采访时都说李晓红好像真的没有走,也不会走。她工作的桌椅还整洁如初,她崭新的白大褂还像往常一样挂在那里,她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的照片摆在桌上……所有的这一切,都让科室的病人们和战友们觉得还和她在一起。

  在医院政治处的档案中,我们了解到了她6年的从军岁月:短短6年的军旅生活,李晓红实现了人生的一次次跨越:优秀大学生—优秀军人—优秀医生——抗非英雄。医院顾院长说:她是青年医生的楷模。

  在武警部队组织的全国医疗技能大比武中,她两次夺得第一名;在全院组织的职称考核中,她又以两轮第一的成绩成为内二科最年轻的主治医师;她又是在全院同年入伍的大学生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荣立三等功。

  在清理她的遗物时,在场的人都哭了——她的小挎包里只有一本袖珍内科手册、医学英语词典;她的衣柜和抽屉里除了一盒友谊牌润肤霜和一个为患者提供方便的针线盒外,没有任何化妆品;她放在床头的文件夹中是上百张新药说明书和医学书籍、学习笔记。他的丈夫哽咽着说:“晓红一直就跨着那个小包,一上公共汽车就开始看英语词典”。

  冬天一身羽绒服,夏天一件T恤衫多年依旧,这就是李晓红在大家心中最熟悉的形象。从她结婚到现在,也没有照过一张婚纱照,就连家中的仅有的几件家具也是别人搬家不要留下的。但再贵的医疗方面新书她都舍得买,为了考研究生,她和丈夫把电视封了一年不看,潜心复习。她还主动向护士们学习扎针、输液等护理技能。在护士们忙不过来时,亲自给病人打针、输液。她常说,当医生就要有过硬的技术,不然哪能救得了病人?

  得知李晓红牺牲的消息,护士王小玲买来了28束菊花,插在了医院的花园中。她说:“那是一个非常阴冷的雨天,我一个人呆在医院的房间内,一种说不出的心痛。当时老天在哭,我也在哭。那天雨下了整整一天,我也哭了整整一天……”

  妇产科主任对记者讲:晓红刚到医院轮转到妇产科时,有一天做一位摘除子宫肌瘤的病历。一张手术图她画了四遍,每一遍都要画半个多小时,直至标识清晰、形象为止。协和医院一位全国著名的妇产专家来会诊时,一看病历惊喜地问:“这份病历是谁做的?”主任王津平说:“是一个轮转的见习生”,专家满意地笑了:“你还不马上把她要过来,瞧这悟性和认真劲,将来一定是个好医生”。她轮转结束后,各科室主任都争着要她这个好苗子。

  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方丕华得知她牺牲的消息后,深夜给她的丈夫刘会昭打来电话:“你失去了心爱的妻子,我们失去了一名有前途的优秀医生!”200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选送到阜外心血管医院进修。她发现一位患者被当作心梗症状收治,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从患者上腹痛的伴发情况大胆提出建议:这位病人可能不是心梗!要求对病人查血尿蛋白酶,并分析可能是胰腺炎。检验结果果然如是,医院的专家十分赞赏她的才学和胆识。方丕华教授还鼓励她报考自己的研究生,进修即将结束时,副院长黄英破例延长了她3个月的学习时间。

  在她的家中,一封未发出的信躺在桌上。那是一篇刚刚写好的论文。在6年的从医生涯中,李晓红已在各类医学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篇,3篇在全国心血管学术会议上推广研讨。同学王曼回忆她时失声痛哭:“我们不少医生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李晓红不是的,她是把医疗工作当事业,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提起这些,刚刚从非典一线战斗归来的59岁的内二科主任郭炳衡忍不住热泪纵横,双手紧紧地搂着她的照片,将憔悴的脸轻轻地贴在她年轻的笑容上……

  有一种声音再也没有响起

  医院的同志们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李晓红牺牲后的一个下午,79岁的陈振忠老人从好远的地方骑着三轮车来到了武警北京总队医院。老人的三轮车上放着洁白的康乃馨和一幅镶在镜框中的从报纸上剪下的李晓红照片。“晓红!你在哪儿啊……”在医院的门口,老人嚎淘大哭。

  “多好的闺女啊!多漂亮的闺女啊,她才28岁……”老人的生命是晓红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2000年10月4日,老人突然脑梗、心梗、肺梗和肝硬化并发,生还可能极小。李晓红跟随救护车组织抢救,在到医院途中,一直紧紧抓着老人的手,口中不停地呼喊:大叔!你要坚持住……2个多小时的生死路,晓红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老人终于醒来了。可是今天,老人上千遍地呼唤晓红,却再也无法叫醒她。

  “苍天怎么不长眼啊!”李晓红去世一个星期后,从电视上得到消息的河北农民户传宝全家失声痛哭,朴实的乡亲在家中点燃了焟烛。他说:我是个无权无钱的人,李医生对我们亲如家人,她就是白求恩啊!她怎么会走呢?

  2001年,他因急性心梗,心脏骤停7次,李晓红整整抢救了3个小时,户传宝脱离了危险。考虑到他们家在农村,为节约住院费,李晓红就开齐了治疗的药,建议他们提前出院。离开医院时,李晓红把回家服药注意事项全部详细地写在了纸上。在家中的那些日子,总能隔三差五地听到她打来的电话,询问服药情况,叮嘱注意事项。可如今,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

  “她比我亲闺女还要亲!”高大妈的心中只有微笑的晓红。2003年2月20日,80多岁的高大妈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当时大妈全身冰冷,血压只有50/30mmHg。李晓红以最快的速度给她诊治、用药。“那晚,晓红就坐在我的床前,她发现我脚很凉,就用手给我慢慢地搓,一直微笑着和我聊天:‘大妈,您别害怕,把我当成您的闺女,好吗?’那天晚上,她整整给我搓了2个多小时,至到血压有所好转时为止,我的亲闺女也做不到啊!”值班护士李敏看在眼中,这哪是医生干的活?

  “晓红!”科室中的病人也习惯这样叫她。病房中,听到得最多的就是她亲切的叫大叔、大妈。她的办公桌中,一本患者通讯录记录了她对病人的真情牵挂。每一个出院的患者,她都留下自己的电话,回答患者的问题。如今,她家中的电话和留下的手机仍然不断地响起,那是她曾经救治过的病人从全国各地打来的。

  “看到病人们入院时的痛苦变成了出院时的快乐,我体验到了一种真正的幸福,我就会发自内心地微笑……”这是李晓红常说的话。

  一位她救治过的患者在悼念她时写下了这样的话:“为什么要她去死?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替她去死啊……”

  鲜花盛开在我们的心中

  在李晓红的遗物中,一份入党志愿书展示了李晓红成长的心路历程——

  “尽全力解除病人的痛苦,将是我最大的幸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非常骄傲我是一名白衣天使,我愿将所有的热情投入到抢救他人生命的神圣职业中。我将努力做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李晓红默默地践行她的人生誓言。她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并担任了班级的学生干部。她总是热心地帮助同学。上初中时,她坚持3年带着同学义务打扫省军区礼堂,周末就组织同学一道去擦洗公共汽车、擦洗路口交通岗亭、到孤寡老人家打扫卫生;上大学时,由于她家离图书馆近,5年中她义务为同学们借书还书。在她的家中,从小学到大学的“三好学生”奖状有厚厚的一叠。同学们说:她总是帮助别人,总是充满热情,她就是那夜晚的星星,处处闪着光芒。

  天地有情,在烈士牺牲的战场,抗击非典的战争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英雄不朽,李晓红在大学和部队的同学战友接过她未完的事业,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在她就读的中学—石家庄25中已成立了“李晓红基金会”,她曾就读的河北医科大学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在她的遗像前宣誓:眼泪流干了,踏着英雄的足迹,重新披挂上阵。我们将以胜利来告慰英灵……

  李晓红的名字传遍了中华大地,武警部队在全部队展开了向李晓红的学习活动,中央组织部追授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追授她“白求恩奖章”,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你用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青年人的生命价值观,你是雷锋、白求恩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是在网上“李晓红纪念馆”里最醒目的留言。短短两个月,40多万人“到”纪念馆悼念她,他们都是来看望英雄的。

  这个夏天,鲜花盛开得格外美丽。6月的北京,来自部队内外的人们在霏霏细雨中为李晓红塑像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鲜花簇拥着英雄,伴着滴落在枝叶上的晶莹雨珠,犹如人们淌出的心泪。李晓红永恒的微笑如眼前的鲜花一般,永远盛开在人们的心中……(完)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