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台海形势 > 正文

通讯:台湾记者“另类”眼光中的三峡工程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19日 11:05 中新社网站

  中新社武汉七月十八日电题:台湾记者另类眼光中的三峡工程

         中新社记者曾嘉

  非典的阴霾刚刚散去,来自宝岛台湾八个媒体的十四位记者来到了刚刚完成二期工程的三峡水利枢纽。七月八日到十五日,他们与数位大陆记者从重庆开始沿长江而下,实地采
访了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行程结束,感慨万千的台湾记者接受了本社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们几天来的真实而另类的感受。

  工程浩大令人称叹

  “本来带着挑剔的眼光来审视三峡工程,但经过几天的采访,看到如此浩大的水利设施,我感觉再苛刻地要求建设者,实在有些不忍心。”来自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的陈汎瑜小姐告诉记者,当她站在大坝上,很难相信人类能建造出这么雄伟的工程。虽然之前她已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大坝,但身临其境的体验仍让他感觉自己是如此“渺小”。

  来自高雄市的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记者杨文良不仅是第一次来三峡参观,也是采访团中唯一一位首次来大陆的台湾记者。他非常敬佩建设者能建造如此浩大和壮观的工程,这使他感受到整个大陆经济发展的规模。“一个贫穷的国家无论如何是没有能力来修建这样的水利工程。”

  移民问题不容忽视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团在参观重庆万州一个移民新城时,众多新迁入的移民围住记者,反映移民失业、收入水平低等问题。这引发台湾记者的议论。

  台湾《联合报》记者张圣岱说,政府在建设移民新城时除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当注重移民群众的心理变化。他们都是离开自己的故土,许多农民因此失去了土地以及其他生产工具。政府应努力使他们适应在新城的生活。如果不能让移民安居乐业,这一辈人生活水准下降,将影响到下一代人。

  台湾《中国时报》记者王绰中认为,移民工程对于每个国家都是大难题,何况是一百多万人的移民规模,这其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是尽力了。“其实,老百姓可能更希望政府在政策的执行上能开诚布公,比如资金的分发过程,从中央到地方能更加透明。

  在岛内收视率第一的无线卫星电视台记者杨钊在两年前曾采访过三峡地区。“那时三峡还未蓄水到一百三十五米,移民新城正在兴建,三峡沿岸的许多人都面临搬迁。那时采访发现,不少移民对三峡工程将带给他们的好处表示质疑,更多的人是抱怨背井离乡的遗憾,对未来生活恐惧。”

  而在两年后的这次采访中,他发现没有移民再对三峡工程质疑,“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工程的好处,比如住上了宽敞的楼房,购物和交通的便捷等等,应当说是一种进步。”

  旅游、生态有待提升

  “台湾人更关心的是文物古籍的保护以及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的变化,因为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的三峡也只有这些。而水利工程所带来的防洪、发电等好处至少现在还与他们无关。”杨钊说,这次采访发现确实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已打了折扣,希望更多台湾民众能在二00九年前来参观。因为在那以后,可以看到的景观也许将更少。

  走在长江三峡上,由于水位提高而淹没了以前人们居住区域,造成大量垃圾漂浮在三峡流域,这一问题在小三峡地区尤为突出。无线卫星电视台的杨钊对此感触很深,“这不仅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还将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长江上许多小型船只使用老式柴油发动机,造成空气污染,应当得以控制。许多台湾记者认为,环境问题对三峡工程的未来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也许来自宝岛的记者们是带着另类的眼光来看的,也许他们在赞叹工程伟大的同时更关心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在北京长期驻点的李雅惠对大陆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她最关心三峡工程大坝的未来和隐患:关心大坝表面温度裂缝的影响;害怕未来战争爆发导致大坝溃堤,影响中下游居民的生命安全;担忧移民工程中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在采访结束后,疑问大都得到了解释,她也了解到水利工程带来的防洪和发电好处,民众的生活由此得到的改善。

  她说,这里也许具有一种矛盾,有种两难选择感。她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将会越来越完善。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