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国际战略评论:美法平静的对抗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18日 08:35 人民网

  美国摧毁了萨达姆政权以后,把伊拉克划为3个军事管制区: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北方区由美军自己掌控,以巴士拉为中心的南方区交英军管辖,中部区则委任一名波兰将军当司令,由波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联军负责。美国刻意作出这种安排,显然有冷落和惩罚法国的含意。然而,目前情况却发生了相反的变化。

  9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放风说,欢迎包括法德在内的国家派兵参加驻扎在伊
拉克的联军。对此,法国外长德维尔潘说,只有在安理会有明确授权的前提下,以及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框架内,法国才可能考虑派兵。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法国现在有意拿美国一把。

  之所以发生上述情节,是因为形势有变。第一,萨达姆政权倒台已经3个多月,但美国至今未能在这个国家恢复正常秩序。不仅经济发展谈不上,就连水电供应也没完全恢复。伊拉克老百姓对美国怨声载道,怒火越来越大,并屡屡发生向美军偷袭和放冷枪的事。自从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结束以来,到本月16日共有33名美军士兵被冷枪打死。美国前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说,现在驻伊美军每天遭到10到25次的偷袭。布什日前访问非洲时也承认,在伊拉克的美军存在“安全问题”,他担心在背后有反美游击队在活动。第二,美国当初发动战争的理由是解除伊拉克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今,美军把伊拉克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就再一次使这场战争的合法性从根本上受到质疑。第三,驻伊美军每月开支将近40亿美元,还不知道要驻扎到何时,因此也不知道这笔军费会增加到多少。无论何时结束,美国财政负担都十分沉重。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不得不想些办法来解决这些困难。这样,“鹰派”的拉姆斯菲尔德才放出了新口风。美国参议院也于10日通过一项决议,请布什要求北约和联合国帮助维持伊拉克和平与重建。

  虽然拉姆斯菲尔德放出了新口风,但美国并未正式向法国提出派兵的要求,德维尔潘预先向法国《费加罗报》发表谈话,表明法国的态度,大概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当初,为了阻止这场战争,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法国要行使否决权,布什还是坚持向安理会提出美国的决议案并要求投票表决,后来又干脆踢开联合国直接对伊开战,致使法美两国发生正面碰撞,失去了回旋余地。现在德维尔潘先表态,为的是使两国不再出现摊牌的情况。其次,法国不考虑出兵,也是因为它对伊拉克问题的看法与美国相左。法国认为,解决伊拉克问题不在于驻军人数多少,正是因为伊拉克人民不接受、并且越来越仇视占领,才生出这么多问题,占领军应尽快成立过渡政府向伊拉克人民归还主权。再者,法国当初反对这场战争,主张用和平方式解除伊拉克武装,并要求由联合国来主导伊拉克的政治重建。现在若要出兵,则要有理由。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483号决议,解除了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制裁,并对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作出了整体安排。法国认为,现在只有根据新形势再通过一个新决议,规定组织联合国维和部队,法国才能考虑向伊派兵。

  伊拉克战争使法美关系降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的最低点。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曾说,“忘掉德国、原谅俄国、惩罚法国”。现在,两国关系虽然从气氛上看得到了缓和,但各自立场并没有什么改变。伊拉克战争后,希拉克多次说过,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并不因为打赢了就获得了合法性。他还说,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进行并赢得一场战争,但它却不可能单独赢得一场和平。希拉克的话得到了应验,在伊美军有陷入泥潭的迹象。但从法国各媒体对目前美军在伊情况的报道看,法国并没有利用美国在伊的困难来显示“老欧洲”经验丰富、有见识。法国现在不与美国唇枪舌剑地争论,而是顽强地坚持、平静的对抗。希拉克说,法国在对美关系上要更加“务实”,这大概就是一种表现吧。

  6月初在埃维昂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希拉克与布什进行了伊战后的首次会面,双方不冷不热,但毕竟缓和了气氛、恢复了对话。其实,这一段时间以来,法美关系还是不断改善的。两国反恐合作一直在正常进行。法国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等地的军事行动,在涉及伊朗和朝鲜的武器扩散问题上,双方也态度一致,这些都使两国关系回暖。9月,希拉克预计还要去美国进行访问。不过,两国间的互不信任仍未克服。法国谴责美国利用自己一超独大的实力,为了本国利益而推行单边主义,美国则怀疑法国极力带领欧洲反美。这种信任危机恐怕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目前观察,法国对自己的原则是要坚持下去的,所以,“平静对抗”方针在法美关系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取决于美国受形势制约的程度和有多大的忍耐度。(人民日报/张祝基)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