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 正文

军事评论:“全球信息栅格”揭开神秘面纱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10日 01:33 解放军报

  潘学俊

  C4ISR的发展,一直为世界各国兵家所瞩目。它使得军事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等各大领域能够实现有机地整合,从而使战斗力水平产生巨大的飞跃。如今,这一技术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成为世界众多国家军队竞相追踪发展的目标。然而,信息时代军事需求在不断扩大,
军事科技在迅猛发展,军事变革在加速深化,在新的理念、新的目标催生作用下,“全球信息栅格”系统应运而生。

  C4ISR系统神通与不足

  1999年3月27日晚8点,美1架F-117隐身飞机在科索沃上空中弹,其弹射座椅和救生背包中的卫星通信及定位装置,立即向飞行在欧洲上空的美军EC-130E空中指挥机发出遇险信号……旋即,意大利联军指挥中心和五角大楼均收到救援信息,几分钟后装有百名特战队员的6架直升机前往营救。此时,一方面联指指挥电子战飞机(EA-6B)加大了对南联盟的干扰力度,同时派出预警机担任警戒;一方面营救直升机小心翼翼地避开南联盟的地面火力,经过3小时的周折,戴有夜视镜的营救队员发现了F-117飞行员用特制闪光装置发出的红外信号,找到了飞行员的藏身之处,并用绳索将飞行员救起,飞回基地。

  今年3月20日,伊拉克本土连续升起6枚“飞毛腿”和萨姆德导弹,飞向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仅仅12秒钟,美军位于太平洋上空的导弹预警卫星就发现目标,并迅速测出航行轨道及预定着陆地区,将报警信息及有关数据传递到美国航天司令部数据处理中心,经巨型计算机紧急处理即刻得到了有效拦截参数,并通过卫星传给位于科威特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指挥中心。整个过程只在眨眼之间,而“飞毛腿”至少要飞行3-4分钟才能到达预定目标的上空,正是这短短的时间差,使伊军的导弹被美军成功拦截。

  这是发生在科索沃战争和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成功运用C4ISR系统营救F-117飞行员和拦截伊拉克导弹的两则真实战例,从中人们可以深深感受到C4I SR系统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战争是军事技术发展的加速器。尽管C4 ISR系统在指挥控制、预警探测、情报侦察、信息对抗与信息传输、保障等方面独领风骚,但在几次较大的实战中美军已发现,现有的C4ISR系统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首先,信息网的建设并没有实现全球网络化。国际互联网已经链接了全球各个领域、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但C4ISR系统却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美军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于1992年提出了“武士C4I计划”,并经过多年努力建起了用于军事行动需要的信息网络体系,但却不能把信息网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节点,无法实现全球范围的联网,即使前面提到的营救F-11 7飞行员,也在一些方面借助了北约的C4ISR系统。究其原因:一是C4ISR系统本身的保密性,制约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向军民共用、整体互联的方向发展;二是军事行动的高度机动性和野战化对C4ISR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C4ISR系统还没有实现对大量战场信息的有效加工。面对信息化战争和信息作战的形态,近年来,各国军队都在致力于夺取战场上的信息优势。美军提出,要谋求“全时、全维的信息优势”,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将任意形式的信息送到任意人手中,从而消除“战场迷雾”。但实战却证明:战时官兵获得的信息并非越多越好,并不是战场上的所有信息都要共享,目前的系统也还缺少战场信息转化能力。

  其三,C4ISR系统无法实现设备兼容。目前,各国军队军兵种之间对C4ISR系统大多是各自分立开发的“烟囱式结构”,技术体制不统一,互联互通能力差。特别是C4ISR系统只能链接和处理通过计算机通信联网的信息,而对其它设备的数字化信息,比如战场前端的传感器、作战要素的火器、射击系统等仍不具备兼容共享的能力。

  为了克服C4ISR系统的“先天不足”,美军于1999年首次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栅格”的倡议,并于2000年3月,联合参谋部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启动GIG项目的报告。

  GIG确立了栅格状组织结构

  所谓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简称GIG,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两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实现相关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栅格化的信息综合体。从体系结构上看,GIG一改大多数C4ISR系统纵向一条线或组网一个面的链接模式,按照联合作战体系结构,科学地联接成一体化的系统,建立栅格状的信息网系,以便从结构上为实现全球任意点、不同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环境条件。

  从系统组成上看,GIG将系统分为基础、通信、计算、全球应用和使用人员五个层次。基础层次包括体系结构、频谱分配、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等;通信层次包括光纤、卫星、无线通信以及国防基础信息系统网、远程接入点、移动用户管理业务;计算层次包括网络服务、软件管理、各类数据库和电子邮件;全球应用层次包括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战斗支持系统、日常事务处理程序以及医疗保障系统等;使用人员层次包括陆、海、空、天军及特种部队等。

  从技术体制上看,GIG包括了多种专用或租借的通信计算机系统和设备、各种软件(含应用软件)和数据,安全服务设备,以及有助于谋求信息优势的其他相关技术。

  从处理程序上看,GIG可区分处理各类信息的优先级等。美军认为,信息交换需求应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在GIG中,信息交换的需求量依次为武器控制(约占1/3),指挥控制(约占1/5),非战争的军事行动00TW(约占1/5弱),战场防护,情报、侦察与监视,通信与计算以及勤务保障等。

  功能强大引发信息平台大变革

  GIG的设想和发展,能根据作战人员、决策人员和保障人员的需求,适时地收集、处理、存储、分发和管理各种信息,这样就使原有的信息网络和C4ISR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信息获取全球化。GIG是国防信息系统网的延伸和发展,是覆盖全球的军事行动信息采集和发布,不受地域、天候、时间的限制,真正可以实现“哪里有信息,哪里就能上网”,“谁获取信息,谁就能上网”。

  信息交换全维化。据有关报道,美国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受美空军委托于20 01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即“全球信息栅格:做什么?谁来用?”,提出了“局部提供全球共享”的思想。GIG可以把这种“全球共享”,通过全维、立体、多频谱、多节点的栅格化信息交换来实现,大大拓展了C4ISR的功能。

  信息处理智能化。GIG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由“谋求信息优势”向“谋求决策优势”转化,变“四个任意”为“四个正确”,即: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传递到正确的接收者手中,同时压制敌方谋求同样能力的企图,从而将信息获取能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和作战能力。

  信息设施兼容化。GIG与C4ISR的重要差异还在于,C4ISR主要是计算机与通信设施的联网,而GIG中既包含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栅格,也包含传感器栅格和武器平台栅格,强调从传感器到射击器的全程信息一体化兼容,实现任何能发送和接收“0”、“1”数字信号的设备均能与GIG相联,从而提升整体战斗力水平。

  信息防护保密化。安全性是GIG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GIG关注的主要内容。GIG采用纵深防护、多层设置,在网络、链路、计算机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维向都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防护能力。据有关报道,五角大楼正在对其新的计算机网络———全球信息栅格,提供更加有效的安全保障。

  打信息化战争GIG需实战检验

  为了实现传统网络向GIG的迁移,美国防部专门成立了GIG放行评审组,以确定哪些传统网络可以联入GIG,并制定了相应的准则。GIG的发展还刚刚起步,还需实战检验。

  当前,GIG正在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如何为谋求空间优势,实现空地一体的公用战场图像?

  ———如何为实施精确打击,实时地建立从传感器到射击器的数据链?

  ———如何为实施全球攻击,精确地获取敌友双方的实力和情报?

  ———如何为优化指挥控制和任务分配,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快速机动?

  ———如何为确保信息优势,全面加强对信息领域的控制权?

  ———如何为实现灵活的战场支援,使后勤交付系统可视化?

  ———如何确保信息和信息栅格的安全可靠,筹划和组织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建设。

  GIG的建设与加速发展给世界新的军事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昭示人们:

  ———应进一步推进军事信息网络化建设。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以宽带、大容量、数字化的网络传输能力为基础和前提,所以,加快军队的信息网络化建设,特别是末端建设和移动网络的建设势在必行。

  ———应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不断提高信息化战争在研究现代高技术战争、特别是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加速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根本性转化。

  ———应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未来作战是联合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真正一体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只有加快建设和发展适合自己国情的综合集成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情报侦察、预警探测、信息对抗,特别是武器平台控制的现代化目标。

  ———应进一步加强综合军事理论研究。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应不断跟踪探讨适合各自国情的信息化建设特点与对策,加大军事理论创新的力度,从而促进多出成果,加速发展。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