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吴凤玉:一位边防局长的“石头情缘”(附图)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7月4日 09:10 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李选清武天敏本报特约通讯员张彦中曹伟风

  □记者前言

  吴凤玉爱石头。推开他的家门,就像走进了一个石头的世界。

  书架上、桌子上,到处都是吴凤玉从万里边关拣来的石头———伊犁河谷的鹅卵石、无名湖畔的雷击石、冈底斯山的风化石、阿拉善戈壁的砂砾石、北仑河口的青花石、南沙群岛的珊瑚石……共计有200多块。

  这些石头灰头土脸,其貌不扬,鉴赏家可能不屑一顾,但吴凤玉对它们却有着特殊的感情。

  22年来,吴凤玉走边关每到一处,都拣起一块石头放进挎包。它们来自巡逻路、哨卡边,粘着边关的泥土,刻着边关的风霜,每一块石头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块石头都联系着一段回忆,每一块石头都寄托着一缕情思……

  初夏,记者来到吴凤玉的家中,听他讲起这些石头背后的故事。

  ●一块来自喜马拉雅山西段峡谷的红褐石,从几丈高的悬崖上崩落,险些砸在吴凤玉头上

  1999年6月,吴凤玉在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生命禁区”奔波了10多天。

  斯潘古尔地区的一座大山,海拔5600米,山路上到处是半米见方的冰块,吴凤玉硬是揪着马尾巴,跌跌撞撞地闯过去。空喀边防连海拔5000多米的公路施工现场,他拿起铁锹和官兵修了一段路;来到班公湖,已经过了开饭时间,他看见战士炉子上烤着剩馒头,顺手拿起就吃,边吃边和战士拉家常……

  就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吴凤玉突然提出,到什布奇去看看。

  什布奇,藏在喜马拉雅山西段的峡谷里,一年封山期长达9个月。我国陆地边界距北京最远的连队———什布奇边防连,就驻扎在这里。走近它,要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

  那天凌晨5点,吴凤玉一行驱车出发了。马阳达坂,海拔6500米,整个山体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石头,巨石悬顶,深渊万丈。汽车开进“老虎口”,前后轮胎有一半悬空,路边塌陷的泥土扑簌簌直往下落……

  18个小时之后,吴凤玉来到了什布奇。长时间严重缺氧,吃饭的时候,他嘴唇发紫,脸肿得变了形,佝偻着身子,左手扶着餐桌,拿筷子的右手不停地颤抖,一口菜要夹好几次……

  第二天,他就拄着木棍,来到四周的山上察看。一块红褐石,从几丈高的悬崖上崩落,险些砸在他的头上……

  ●一块来自塔什库尔干某部水池边的石头,上面结满了盐碱,舔一舔满嘴都是苦涩的味道

  吴凤玉气喘吁吁地登上驻军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所,战士们列队欢迎他。握住战士们的手,他心里直发抖———战士们的指甲盖是凹着长的,像一把把小勺子。这是咋回事?随行的部队领导告诉他:“没办法,缺氧……”

  常年走边关,边防战士的艰苦生活让吴凤玉感同身受。在塔什库尔干某部,官兵们饮水的水池边,结满了亮晶晶的盐碱,拣块石头舔一舔,满嘴都是苦涩的味道。“咱们的边防官兵,是世界上最能吃苦受累的人。我们常年生活在大都市里,要将心比心啊!”吴凤玉经常和边防局的同志们这样说。这些年,除了满腔热忱为戍边官兵解决生活难题,边防局的同志们都形成一个规矩———只要边防的同志来了北京,不管工作有多忙,也要抽出时间陪这些同志看看长城,游游故宫……

  1998年春节前夕,内蒙古军区边防某团的士官小张探家返回部队,途经北京转车。春运高峰人山人海,小张排了两天队,眼看就要超假了,还是没有买上火车票。焦急中,小张想起了曾到团里检查过工作的吴局长。那天,吴局长拉着他的手说:“今后到了北京,如果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就来找我好了。”说完,还给他留下了边防局的电话号码。小张想:“吴局长说的该不是客气话吧?”思量再三,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边防局的电话。

  吴凤玉得知后,马上安排黄参谋给小张四处买票,并把他接到边防局,请他好好吃了顿饭,洗了个澡。火车票买回来后,又买来一堆在火车上吃的食品,一直把小张送上火车。

  离开边防局时,小张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给吴凤玉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

  ●一块从高原巡逻路上拣来的石头,藏族群众用它帮助吴凤玉垫过陷进淤泥的车轮,让他终生难忘

  一辆吉普车在山路上颠簸前行,吴凤玉驱车前往西藏查果拉哨所。途中经过一条小河,车轮深深地陷进淤泥里……

  太阳爬上山岗,冰山融水汇集到小河里,眼看着河水涨起来,淹没了车轮,淹到了车门。怎么办?随行的同志飞快地跑到附近的村庄里,招呼藏胞帮忙推车。不一会儿,山路上跑来一大群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齐上手,有的推车,有的拣石头垫车轮,七手八脚把抛锚的汽车拖出了河床。

  望着藏胞们一张张黑红的脸膛,吴凤玉热泪盈眶:“边疆民族群众真好啊!”

  这样的事情,在吴凤玉“跑边关”中经常发生。那一次,吴凤玉从车轮下拣回一块石头。此后,每当他看到这块石头,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就涌上心头:“边疆人民支持我们守边关,我们要为他们多办实事!”

  在筹划修建边防巡逻路时,吴凤玉看到有的边寨由于偏远闭塞,地方经济落后。“要想富,多修路,边疆人民自己修不起,我们的巡逻路只要拐个弯,就为他们解决了大问题。”吴凤玉经过实地勘测,提出了军民兼顾的修路规划。广西龙州县的三陇地区,千百年来被群山包围,壮族群众望山兴叹,祖祖辈辈出山靠肩挑马驮,吃尽了没有路的苦头。吴凤玉现场办公,把巡逻路修进了山寨。

  通路那天,壮族群众擂响了大铜鼓,跳起了多椰舞,村村欢歌笑语,人人喜泪纵横!

  ●一块来自海拔5000多米无名湖哨所的石头,被闪电炸得发白,闻闻还有一股硫磺味

  西藏无名湖,海拔5000多米,哨所位于雪山之巅,三面断崖峭壁,险峻万分。哨所还是多雷区,阴云袭来,晒衣服的铁丝被闪电烧得通红;炸雷一响,铁丝寸断,掉在地上像一条条黑色的蚯蚓……

  1998年9月,吴凤玉徒步来到无名湖考察。他拣起一块被闪电炸得发白的石头放进挎包,还特意了解了哨所的防雷措施。

  走出无名湖,他又带着边防局参谋张洪德、骆明灿来到亚东边境的边防连,对边防某团领导说:“明天我们和战士一块巡逻去。”团领导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太危险了……”

  “别劝了,去安排吧!”张参谋笑着打断了团领导的话。他深知,吴局长的决定并非心血来潮———即将出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执勤条令》中关于高原地区的部分尚未成形,局长非得实地考察不可。

  “咱一个月都巡逻几次?”“平时咱都几个人一起巡逻?”……吴凤玉边走边和战士们聊。一声声“咱”字,拉近了边防局长与战士的距离。说到忘情处,有个战士居然称他“老吴”。

  “不亲自走这一趟,光听汇报,哪能摸得到这么真实的情况?”吴凤玉捂着狂跳的心脏,急促地喘着粗气,却陶醉一般地对张参谋说,“脚板子底下出真知啊!”

  一路跋涉,吴凤玉对高原地区边防巡逻的人员、次数、组织程序心里有了数,在编撰条令时作了科学的调整。与此同时,他提出研制高原执勤巡逻专用车辆等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立项。

  ●一块来自黑龙江畔的鹅卵石,被零下40℃的严寒冻出裂纹,纹路露着白茬,仿佛还冒着凛冽的寒气

  2002年冬天,黑龙江边防某部传来喜讯:官兵们盼望已久的摩托雪橇配发了!

  吴凤玉高兴啊,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他忘不了,那年冬天来到黑龙江,正赶上一场大雪,雪淹没了汽车轮子,汽车没法行走,战士们只好连滚带爬去巡逻,一个个成了“雪人”……

  “要是能用上摩托雪橇就好了!”吴凤玉眼前一亮,马上和随行的同志商量,论证订购这种巡逻装具。

  如今,摩托雪橇配发了,吴凤玉高兴之余,心又一沉:“黑龙江冬天那么冷,摩托雪橇速度快,骑在上面不会把战士冻坏吧?”他目光转向那年在黑龙江边拣来的一块鹅卵石:零下40℃的严寒,把坚硬的石头冻出裂纹,纹路露着白茬,仿佛还冒着凛冽的寒气……

  他坐不住了,趁着下边防调研的机会来到了黑龙江畔的边防某团。

  “江面封冻以后,你们冰上巡逻情况怎么样?”他问团领导。“新装备的摩托雪橇性能不错,比以前好多了。”团领导介绍说。“零下40多摄氏度,战士们乘雪橇执勤,会不会被冻伤?”没等团领导回答,他站了起来:“这样吧,我坐着雪橇走一段!”

  吴凤玉按照执勤条令穿戴好巡逻用具,对雪橇手说:“你迎着风开,能开多快开多快,看看到底有多冷?”

  冰封雪裹的界河上,吴凤玉连续跑了几个来回。回到房间脱下棉帽,头上缕缕热气像蒸锅揭开了盖子。他满意地点点头:“这样我就放心了,看来只要防护得当,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就怕战士们冻坏了!”

  ●一块来自中蒙边境戈壁滩上的砂砾石,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表面沾满了界碑下淡黄色的泥土

  1997年盛夏,中蒙边界。

  太阳像个大火盆,把炙热的光焰倾倒在戈壁滩上。放眼望去,热浪蒸腾,远方连绵起伏的沙包仿佛在晃动、摇曳……吴凤玉和边防局参谋马庆雷拿着尺子不停地比划着,一边测量,一边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汗水滴在脚下的石头上,“吱”地一声就蒸干了……

  当时,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布建铁丝网是其中重要一项。为了制定切实合理的布建方案,吴凤玉和马参谋已经出来50多天了,他们走遍了广西、云南、西藏、新疆边界线,实地查看了气候、地形、地貌,两个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数据和符号。

  现在,他们又打开了第3个笔记本。中蒙边界全长4000多公里,戈壁沙漠、山丘森林、草原湿地,地形十分复杂。吴凤玉出来之前,曾就各种条件下布建铁丝网的问题,向工程兵局的专家请教。专家告诉他,铁丝网网格太大容易出漏洞、太小成本太高、太低又容易被生长过快的植被淹没,布建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不可千篇一律。

  专家本以为吴凤玉作为边防局长,打听这些事大概是想总体把握一下原则。没想到,吴凤玉居然带着参谋跑到边防线上实地察看。吴凤玉要弄明白,专家说的网格多大算合适、铁丝网到底该建多高……

  带着一身汗碱回到北京,吴凤玉带领大家结合实地调查资料,用1个月的时间,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铁丝网布建方案。

  这一次,吴凤玉的“边关石”中又多了一块沾满界碑下泥土的砂砾石……

  ●一块来自广西北仑河口的青花石,淡淡的花纹像扑上沙滩的柔波细浪,轻轻诉说着来自大海的絮语

  广西,北仑河口,中国大陆第一号界碑就矗立在这里。

  这年年初,吴凤玉来到北仑河口。眼前的一幕场景让他心里沉甸甸的:战士们在河面上巡逻,划的是租用边民的舢板,有的居然撑着竹排。邻国的船艇开过来,激起的波浪让战士们的舢板竹排上下颠簸……

  吴凤玉从脚下拣起一块青花石,脸上火辣辣的:“我们泱泱大国,边防巡逻手段却这么落后,巡逻艇列装的事情再也不能拖了!”

  北仑河水浅面窄,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巡逻艇。吴凤玉拽上船艇设计专家,亲自下河勘测。在浅滩,舢板几次搁浅,吴凤玉挽起裤管,噗通一声跳进水里,和战士一起推着舢板前行。两个小时的水路,吴凤玉浑身上下湿透了。一位专家感动了,对吴凤玉拍着胸脯说:“老吴,你今天给我当了两个小时艄公,我要是搞不出适合这里航行的巡逻艇来,没脸见你!”

  年底,一种专门为北仑河水域设计的新型巡逻艇高悬五星红旗,在官兵们的欢呼声中开进北仑河!

  中国是濒海大国,海防一刻不能松懈。22年来,吴凤玉跑遍了万里海疆。20 01年11月,北部湾刮起6级台风,渔船碗口粗的桅杆被连根刮断,吴凤玉要到涠洲岛上考察。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护卫艇像一片树叶在汪洋中起伏,吴凤玉剧烈呕吐,脸色蜡黄。随行的同志劝他:“局长,风浪太大,不行就返航吧!”吴凤玉摆摆手:“只要船能开,咱们就走!”

  ●一块从南疆雷场上拣来的粘土,被地雷爆炸的高压挤成了“石头”,里面还有一块带刺的弹片

  说起这块“石头”,吴凤玉感慨万千:“那些年,中越边境地雷成灾啊……”

  当年,战争的硝烟散去,中越边境1000多公里边境线上,遗留下大小雷区56 0多处,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富宁县田蓬镇沙人寨村,有83名村民被地雷炸伤截肢……国务院、中央军委心系边疆人民安危,着眼中越两国睦邻友好和边贸发展前景,连续两次组织大规模排雷行动。

  1997年5月,吴凤玉带领军地联合工作组赴雷区全线调研。他们来到广西龙州县那花村,那儿有一片据说连鸟儿都不敢落脚的荒坡,吴凤玉抬腿走进了雷场。天长日久,山洪频发,泥石流把雷场冲得稀里哗啦,地雷不知多少次“大搬家”。雷在哪?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大家跟在他后面,紧张得手心里都是汗水。

  回到北京,吴凤玉马不停蹄地跑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谈经费预算、谈边界形势、谈排雷规模和兵力……此后,他带领参谋昼夜谋划7天,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上报了排雷的方案。

  这一年,11月28日下午2时30分,中越边界响起了排雷的隆隆爆炸声,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扫雷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1999年12月,扫雷任务圆满结束,吴凤玉陪同有关领导去实地检查验收。昔日的雷场上建起了集市、种上了庄稼、开放了口岸,万亩茶园郁郁葱葱,顽皮的孩子在茶树中穿行嬉戏,笑语连连。一位当地老人得知车上坐着北京指挥排雷的首长,硬是把车拦下,端来了自家酿制的黑糯米酒。

  那天,吴凤玉拣起一块镶嵌着弹片的粘土石,装进了衣袋。回到家里,他把这块石头放在当年南疆作战时战士用炮弹壳雕刻的和平鸽旁边……

  ●一块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小石子,是吴凤玉从边防哨所的菜地里拣来的,他把它埋在自家的花园里

  在吴凤玉的“边关石”中,有一块黑豆大小的小石子,是他从西藏山南地区一个边防哨所的菜地里拣来的。

  1998年,吴凤玉来到这个边防哨所检查工作。他满意地笑了: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哨所通电了,官兵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还吃上了新鲜蔬菜。

  哨所的菜地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岗上,郁郁葱葱,格外喜人。哨长告诉吴凤玉,这是官兵在乱石堆中开垦出的一小块地,种过土豆、黄瓜、西红柿,没有一样能存活。后来,战士们种下了从家乡带来的萝卜,没想到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越长越大,又甜又脆。

  “好哇,好哇!”吴凤玉漫步在菜地里,眼睛里冒出惊喜的目光。临走时,哨长对吴凤玉说:“首长,我们做梦都没想到您会从北京来看我们,我们给您从地里拔了两个大萝卜,请您无论如何要把我们的心意带到北京去!”说完,4个战士抬来两个大萝卜,每个有20来斤。

  吴凤玉激动地拉着哨长的手,动情地说:“我收下,我收下……”他找来一个大盒子,把萝卜像艺术品一样装好,委托先期返京的同志,千里迢迢带回北京,送给国家边防委的领导和战友们尝尝“边关的萝卜”!

  那次,吴凤玉从菜地里拣了一块石子。回到家中,他把这块石子埋在了自家门前的花园里。如今,人们来到吴凤玉家,都会看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春天,杏树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秋天,石榴树上挂满了大红的石榴,每个足有半斤重,把树枝压得挺不起腰来……

  坐在花红果硕的花园里,吴凤玉眯起眼睛,就像回到了万里边关……

  ●一块块来自万里边关的石头,是吴凤玉心中的牵挂,铭刻着他深深的眷恋,寄托着他无悔的爱

  那年,吴凤玉在前往贺兰山西侧的阿拉善盟边防调研途中遭遇车祸,身负重伤———严重脑震荡、髋关节脱位90度翻转、挠骨断裂、头皮裂开10多厘米的口子……

  按照他的伤情,本来可以享受伤残军人的待遇,可是那张评残报告他早就弄丢了。记者问他为啥不评残?吴凤玉嘿嘿一笑,轻描淡写地说:“忘了!”

  伤愈后,他又踏上了漫漫边关路。22年来,他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边关“跑”。妻子和女儿整天为他提心吊胆,他与家人达成一种默契:“不打电话来就是一切正常。”

  那年,二女儿吴宁高考报志愿,想请爸爸帮助参谋一下。这是女儿一生的大事,可是吴凤玉又要到藏北高原考察了。看着妻子和女儿嗔怨的眼神,他轻轻地叹了口气,把女儿的报考资料装进衣袋,出发了。

  大女儿吴琼要出嫁了,公公婆婆上门来商议婚事。吴凤玉亲自下厨,为亲家张罗了一桌饭菜。饭桌上,亲家问吴凤玉:“您是做边防工作的,边防是个什么样?”

  吴凤玉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指着那些从万里边关拣来的石头,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几十年跑边关的风风雨雨。刚开始,女儿怕爸爸“离题万里”,直给爸爸使眼色。后来,女儿眼眶里噙满了泪水,心疼地望着爸爸,不吭声了。

  亲家斟满酒杯,激动地站起来对吴凤玉说:“我代表全中国的老百姓,敬您这杯酒!”

  (本版摄影:黎云) 

  □编后余思

  人有点爱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似乎不值一谈。但倘若仔细想想,又并非如此简单。

  水墨丹青、花鸟虫鱼、管弦丝竹……这些爱好确实能够怡情、养性、益智。相传古时候林逋不趋荣利,淡薄功名,生活中以梅鹤为伴,有梅妻鹤子之称,传为美谈。周敦颐纯正贤贞,不入世俗,恬静寡欲,生活中他钟情于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他写的《爱莲说》传诵千古,脍炙人口。京剧大师梅兰芳爱鸽,他酷爱和平,日军入侵时他蓄须明志,誓不为敌人效劳;他的目光追随白鸽飞腾,练就了灵活的眼神,因而他的眼中有戏,气象万千。科学泰斗钱学森的业余爱好是音乐。1991年12月他接受国家杰出科学家贡献奖时,满怀深情地颂扬夫人蒋英:“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演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这些歌曲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泛思维方式……”

  所以,兴趣有一个近义词———志趣。两者区别似乎在微妙之间,有时差异又恰如云泥霄壤。有的人走向崇高,是从兴趣爱好起步的;有的人走向堕落,又的确是“爱好”将其推向泥潭。由此观之,一棵树上开什么花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取决于树的本质,也取决于根系拥抱的是怎样的土壤……

  想想吴凤玉对边关石的特殊爱好,以及这些石头背后发生的故事。我们想,一个人的情趣,有时并不是单纯的“个人爱好”,当它与主人公的理想、事业、职责、使命这些人生大课题发生联系的时候,它就是透视一个人心灵的窗口。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