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全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速人才培养座谈会经验摘登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6月5日 08:16 解放军报

  锻造军政兼优的政治干部队伍

  ●沈阳军区政治部

  近年来,我们军区紧紧抓住军事斗争准备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战略机遇,以“学军事、强素质”活动为载体,着眼提高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打赢能力,努力锻造一支懂军事、善谋略
、会指挥的政治干部队伍。

  一、摆正位置,选准路子

  军事斗争准备为政治工作谋求更大作为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军事训练和重大演练等活动中,政治工作服务保证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政治干部“说外行话”、“当旁观者”,有的政治机关靠不上前、使不上劲、插不上手。通过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反思,我们深有感悟和触动,部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要体现在提高战斗力上,政治干部只有懂军事、会打仗,政治工作才能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只有平时在刻苦学习和严格训练中掌握了战争规律,战时才能驾驭战争;政治机关也是指挥机关,政治干部也是指挥员,平时对军事训练缺少发言权,战时打仗就不能很好地行使指挥权。

  二、把握特点,注重实效

  按照职责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各级政工领导,重点是学习联合作战理论、战役指挥、作战对象主要装备和作战样式以及指挥自动化等内容,同时熟悉所属部队主战装备操作技能,从而达到军政兼通、素质全面、胜任本级指挥的目标。政治机关干部要逐步达到上装会操作,上场会工作,上网会沟通,上台会讲课,上阵会指挥。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政治机关干部达到“五会”要求。

  立足打赢需要设置学习内容。坚持紧贴前沿、紧贴实战、紧贴岗位,按照“掌握基本的、了解前沿的、立足现有的、思考未来的”这一思路,精心设置培训内容;遵循成才规律设计培养模式。为增强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我们在方法上做到了授课与见学相结合、平时学与集中训相结合、内部挖潜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学习研究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并具体采取了3种模式:依托军地院校培养,我们与20多所军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协作关系;依托交叉换岗锻炼,从2000年开始,军区每年直接组织数百名营连政治主官与军事主官换岗锻炼,每年组织一批政治干部跨军兵种部队去代职锻炼;依托重大活动,各级有意识地把政治干部推向重大军事活动的第一线,使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

  建立保障措施。我们把这一活动纳入军区人才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学军事、学科技活动的实施意见》,各级分别制定了考核细则,对政治干部参加学习的到课情况、考核成绩、研究成果等建立了考评档案,并作为晋职晋级、送学深造、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着眼实战,立足实践

  一是向贴近中心、谋划工作转化。通过学习培训,各级政治机关在谋划工作时“中心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大局寻找业务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抓党建促全面、抓基层打基础,部队建设呈现出稳步发展、整体跃升的良好态势。二是向聚焦打赢、创新工作转化。通过学习,大家转变了观念、拓宽了视野,创新性的举措和开拓性的工作层出不穷。以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重点,坚持按打仗要求选配班子,使一批复合型干部走上师团领导岗位。三是向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我们针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发展,对战时政治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和整合扬弃,为其赋予新的内涵。针对基层反映突出的会议多、文电多和评比多等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剖析,并实行了严格的审批制度。

  建立军地共育军事人才协作区

  ●北京军区政治部

  1998年以来,我们军区先后与16所军地院校、10个科研单位和新装备生产厂家签订合作协议,聘请军内外100余名院士和高级专家,构建北京军区“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协作区”,形成了以华北地区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以提高干部科学技术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作战部队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区域性人才培养协作体系。

  一、积极探索,走开依托“协作区”培养军队干部的路子

  1997年,我们提出了建立“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协作区”的构想,并于19 98年开始,与部分军队院校协作培养研究生;从2000年开始,与部分地方院校和技术单位协作培养理工类研究生和新装备技术骨干。通过探索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依托军地智力资源培养人才,必须根据部队建设需要,选择相应的协作单位和师资力量;必须建立相对稳定、联系紧密的协作关系;必须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培养规模、专业和形式。为此,军区于2002年1月正式启动“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协作区”,使协作关系更加稳定,协作内容更加合理,协作方式更加规范。

  二、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协作区”的育才优势

  “协作区”启动以来,我们努力探索与军事变革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在培养体系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按照协议,军区每年统一组织80 0余名干部,到协作单位深造或培训;每年聘请百余名专家学者进军营举办讲座。“协作区”的建立,使“请进来教、走出去学”有了组织依托和制度保证。二是在培养形式上,由零散型向基地型转变。建立相对稳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新装备骨干培训基地、接收地方大学生培训基地。三是在培养效益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做到注重改善生长干部的专业结构,着眼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需要,在接收地方大学生和选拔国防生工作中,发挥协作区优势,加大理工类特别是信息类专业的接收数量;注重提高指挥军官的科技素质,从2001年开始,军区每年选拔100名具有学士学位的指挥干部,入中科院、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攻读理工类研究生;注重培养技术干部的创新能力,每年安排一批作战部队技术骨干,到协作单位进行短期培训,重点学习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和创新工程专业课程,并注重在协作攻关中增强创新能力。

  三、完善机制,保证“协作区”的持续健康运行

  一是协调机制。“协作区”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系和承办具体事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工作,部署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军区制定《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协作区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的职责和任务。二是保障机制。通过签约的方式,明确协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场所、师资、教材主要由协作单位负责,培训经费由军区和部队共同支付。军区从1998年开始,每年从机动费中拿出300万元,作为协作区培养人才专项经费。三是互助机制。为了形成一个协作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格局,军区在借助协作单位智力资源的同时,积极为协作单位提供服务。比如,协助进行装备测试、安排军队院校和科研单位干部代职、组织地方学生军训、帮助开展思想教育等,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南疆军区党委

  我们南疆军区部队驻守在祖国西部边陲。近几年来,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周边情况,我们党委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自身建设、履行职责使命的根本保证,党委班子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部队建设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带领部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在深入学习中坚定政治信仰

  我们党委“一班人”在学习过程中突出抓了三个环节:一是联系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进行学习,从党的历史方位上加深理解。我们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广阔背景下,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进行学习理解,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二是着眼把握精神实质进行学习,从科学体系上加深理解。我们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认真学习江主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融会贯通中理解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三是联系军区部队担负的职责使命进行学习,从指导意义上加深理解。我们把部队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作为党委学习研究的课题,引导大家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上、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入思考,形成了“以工作中的问题牵引理论学习,以学习成果推动部队建设”的路子。

  二、在实际运用中提高领导能力

  南疆部队守卫着3500多公里边防线,周边与7个国家接壤。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反复领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的宽广视野和从政治全局上看待问题的战略眼光,党委明确提出了固边与兴边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总体要求,确保了边防的安宁。我们着眼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组织党委成员深入调查驻地情况和官兵思想动态,提出了指导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思路,针对作战部队、边防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不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使部队始终保持了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三、在改造思想中塑造良好形象

  我们坚持每年在班子成员中进行一次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整顿,促使大家加强思想改造,做到学以致用、行以立德,努力树立起良好形象。树立勤奋学习的形象。我们确立了建设学习型党委、争当学习型领导的目标,班子成员带头钻研科学理论,带头学习军事高科技和新装备知识,还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函授研究生班的学习,在班子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风气。树立求真务实的形象。党委“一班人”坚持做到调查研究深入到一线,执行重大任务指挥到一线,关心基层官兵服务到一线,现在的班子成员都到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边防部队,部队执行边境任务和抗震救灾时,军区领导和机关与官兵一起住帐篷、啃干馕,直到完成任务。树立艰苦奋斗的形象。我们“一班人”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弘扬“喀喇昆仑精神”,班子成员都很注意个人的生活圈、交往圈,不在生活待遇上谋求特殊照顾,用车、住房、使用公勤人员等,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大力培养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

  为确保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我们确立了上下联动、内外结合、急用先训、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不懈地抓了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培养工作,一大批技术精、懂操作、会维修的骨干人才脱颖而出,多次出色完成了总部、军区赋予的大项训练改革试点和重大军事演练的保障任务。

  一、狠抓在职培养,在学习新装备中实现人人会使用

  学会使用新装备,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前提和保证。这几年,我们根据新装备科技含量高、高素质技术保障人才短缺、本级培养师资力量不足等实际,坚持多手并举,创新在职培训的模式,较好地提高了各类技术保障干部操作使用新装备的实际能力。集团军统一在各师旅修建了集教、学、训为一体的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基地;在军本级建造了7个专业培训的综合性新装备人才培训中心,并可实现与各师旅基地间的信息联网、远程同步教学和资源共享。目前已形成了以驻地为中心,辐射全国23个省市、涵盖27所大学、11个科研院所、26个装备综合生产厂家的培训网络,主要用于新装备人才培训、高科技知识学习和干部研究生培养。围绕实现人人会操作使用新装备,集团军每年都要组织以新装备为载体,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为主要内容的装备技术保障干部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熟练使用新装备的技术能手,促进了新装备技术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依托科研攻关,在解决难题中提高维护新装备的技能

  科研攻关是解决新装备重点、难点问题,培养高素质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新装备在日常训练、演练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对制约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急需解决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集团军先后多次组织专题调查论证,拟定了上百个攻关课题和革新项目,指定专人负责,投入专项经费保障,确保了“科研攻关有方向、经费来源有保障、技术指导有专家”。在装备技术保障骨干中广泛开展“在一个岗位、搞几项科研、带一批徒弟”活动,每次组织科研攻关,注意人员新老结合、素质强弱搭配,发挥骨干人才的辐射引导作用,由他们牵头带徒弟搞科研,组织与其他技术干部结成帮学对子,培养提高年轻干部开发维护新装备的技能,基本实现了遂行任务自我保障。

  三、强化实践锻炼,在驾驭新装备中提高部队战斗力

  坚持以新装备为活教材牵引催生人才,把学习钻研和掌握新装备作为科技练兵的主课堂,组织新装备技术保障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围绕“理论上明白,性能上摸透,操作上熟练,战术战法上配套”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集团军统一规定周六上午为高科技知识学习日,每周安排1个晚上学习计算机,由合作共建单位派人到部队定期辅导。从2000年开始,每次调整干部时,集团军都按空缺岗位的一定比例有目的地把部分技术骨干调整到专业性较强的行政岗位,把一些基础好、有潜力的军事和装备干部调整到关键技术岗位,对专业相近的技术干部进行换岗,通过组织干部交叉任职和双向代职,培养了一批主战装备急需的技术骨干和指技合一的装备技术保障人才。

  努力提高地方大学生接收质量

  ●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

  军队生长干部走开“并举”培养的路子后,军区把接收地方大学生工作,作为建设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的战略工程来抓,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以来,全区接收地方大学生数千名,有43%立功受奖,21%被各级评为优秀干部。

  一、严格接收高素质人才选拔标准

  选准选好人才,考核把关是关键。近几年,我们始终盯着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严格执行总部规定,突出抓好重点环节。一是严格计划管理,把好结构比例。突出作战部队需要,突出基层补缺。4年来,所接大学生补充到作战部队的占78%、基层岗位的占96%。二是运用有效措施,准确评估素质。首先,突出掌握政治思想素质。我们采取严查档案,对接收对象进行考察,没有一人出现政治问题。其次,全面考察能力素质。在了解学科成绩的基础上,通过问卷答题、临时提问、技能测试、体能检测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面、分析表达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近4年接收的对象中,党员和学生干部达90%以上。三是多方多层把关,优选接收对象。我们采取由驻校选培办、承检医院、人武部、专家组分工负责的办法,相互制约,共同把关选拔,谁签字谁负责,做到“宁可淘汰在部队门外,也不淘汰在未来战场”。

  二、努力创造有利接收的良好条件

  接收高素质人才,是一项要求很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一是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广泛吸引人才。为了使优秀大学生增加对部队的了解,我们采取领导带头靠前宣传、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等形式,广泛介绍军区人才需求情况和接收政策规定,先后安排10名军以上干部担任有关高校客座教授,利用讲课的机会鼓励大学生携笔从戎。二是狠抓选拔队伍自身建设,用“人才”选人才。这些年,我们着力在选好、管好、用好接收队伍上下功夫。为了提高接收人员的能力素质,上岗时都要进行一个月以上的业务培训,并注重抓好经常性学习。三是积极沟通协调,争取政府和高校的支持配合。在发挥省军区桥梁作用的同时,军区和政治部领导利用各种机会给地方领导介绍部队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亲自出面做协调工作,较好地促成了军队、地方政府和高校良性互动。

  三、积极完善接收高素质人才措施

  军区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依托普通高等教育选拔培养军队干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在进一步规范接收工作的同时,形成了一些新的制度:协调高校实行招生办、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院系和当地派出所联合审查共同推荐,保证了推荐对象的质量;实行桂林陆军学院对接收对象集中复查复审制,由培养生长干部的单位审查生长干部,提高了审查鉴别的准确性;实行接收质量评估评比制,采取量化办法对3个驻校选培办的接收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有力地强化了接收队伍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实行专项经费保障制,军区每年预算安排14 0万元用于接收地方大学生工作。这样,既确保了接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又促进了接收质量的不断提高。

  积极探索地方大学生培训路子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我院从1998年开始进行接收地方高等学校毕业生培养基层军政指挥干部试点工作,学制一年。目前已接收培养4期地方大学生学员。部队反映,接收培训的地方大学生军政指挥干部文化基础厚实,安心部队工作,能够较快适应基层岗位要求,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一、围绕“政治合格”,夯实地方大学生学员献身海防事业的思想根基

  把好选人关口,确保生源素质的高起点。根据海军规定的培训水面舰艇舱面部门长和基层政治指导员毕业生接收条件,学院注意强化“选苗就是选干”的意识,由一名副院长挂帅,挑选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和教员组成考核组,到地方高校选拔接收所学专业和身体条件符合要求的中共党员、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5年来,我院考核接收组分别赴全国70余所高校,先后对2900多名大学毕业生进行全方位考核。接收的大学生中,重点大学的占75.6%,党员占64%,学生干部占79.1%。

  为把地方大学生学员培养成合格的基层军政指挥员,学院坚持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宁可将不合格的学员淘汰在院校,也不淘汰在部队;宁可淘汰在考场,决不淘汰在战场。按照军事、政治指挥干部的培养目标,分类制定了考核细则,从思想政治素质等6个方面进行认真全面的量化考核。对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低于规定分值的,坚决予以淘汰。1998年以来,先后有13名地方大学生学员因政治思想、作风纪律考核不合格,被退回地方高校。

  二、立足“严格训练”,培养良好的军人素养和过硬的意志品质

  学院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培养良好的军人素质和过硬的意志品质为目的、以严格实践锻炼为特征的教育体系,尽快实现由地方大学生到军校学员、由军校学员到指挥军官的转变。

  严格军事训练,培养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为了把军人的忠诚勇敢、无私奉献、坚韧刚强植根大学生心中,学院组织学员进行海上无动力舢舨训练,坚持每天5公里越野长跑,要求游泳课目全部达标,按照军校学员体育大纲进行军体项目考核,让他们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中经受体力和意志的双重磨砺。

  严格课题演练,培养机智果断的心理素质。模拟训练中,注意逼真设置和显示战场环境、作战过程、作战效果,让地方大学生学员在近似实战的氛围中,一边练作战本领,一边练心理素质。利用他们随舰出海实习的机会,设置多种战术背景和训练课目,培养学员处险不惊、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三、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地方大学生学员的带兵和管理能力

  针对地方大学生学员缺乏部队生活经历,带兵和管理能力较弱的实际,学院通过建立适应第一任职需要的理论教学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因材施教,提高了地方大学生学员带兵和管理能力。

  为了及时补上地方大学生学员缺乏部队生活这一课,入伍集训一结束,学院就安排他们到基层舰连当兵锻炼,返校后及时组织“当兵回来话基层”体会交流、“基层百题之我见”难题会诊,增强他们对部队的感性认识。经常邀请经验丰富的部队领导、基层干部和专家教授到校授课,与地方大学生学员对话交流,帮助他们分析自身优势,认清发展潜力,增强做好基层工作的信心。

  强化任职锻炼,积累经验。建立地方大学生学员兼职制度,从起床到就寝,从出早操到晚自习,一日生活制度均由大学生学员组织实施,学员队干部及时跟进指导,定期进行讲评。毕业前还安排为期两个月的代职锻炼,让学员代理舰艇部门长和基层政治指导员,在工作中交任务、压担子,促使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加速新武器装备部队人才培养

  ●空军政治部

  近年来,大批新型武器装备进入空军部队,人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的矛盾十分突出。空军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江主席有关指示要求,积极适应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超常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武器装备部队人才建设。

  一、科学谋划,健全机制

  新武器装备人才准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时间紧、数量大、标准高,必须超前谋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1999年,空军党委在制定《空军人才发展战略》时,就确立了新装备部队人才准备“高、快、先、优、强”的原则,即:新装备部队的人才层次高于其他部队,发展快于其他部队,培养先于其他部队,结构优于其他部队,素质强于其他部队。按照这一原则和主战装备换装规划,专门制定了新武器装备部队人才准备工作规划,区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改装部队,明确选拔条件、培养办法、补充渠道和到位时限,增强了新装备人才准备的系统性、针对性、超前性。

  二、超前储备,优先补充

  建立新武器装备人才储备基地。从1998年开始,空军注重发挥新装备催生人才的作用,先后在最早成建制改装的部队,分别建立了人才储备基地。采取优先补充军校毕业学员,扩大接收地方大学生数量,在主要技术岗位上设“双套班”等办法,滚动保持人才储备的数量规模。在此基础上,加紧提高储备干部的能力素质,超前储备培养了一批新装备改装急需的各类人才。

  下功夫抓好高学历人才的培养补充。空军采取计划单列的办法,每年为新装备部队补充的本科以上学历生长干部,高于其他部队。2000年初,在总部的支持下,空军在所属工程大学、雷达学院和后勤学院,为新装备部队专门开办了定向硕士研究生班,共招收培养了4批研究生。对一些新装备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发挥军地院校的各自优势,将地方院校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军队院校鲜明的专业特色合理“嫁接”,走出了“地方院校打基础、空军院校学专业、新装备部队再提高”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三、深化培训,合力攻关

  为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新装备先进的作战效能,空军按照“一流装备、一流人才”的标准,努力在提高新装备部队干部的能力素质上狠下功夫。一是提高一线维护保障新装备的能力,在主干专业培养形成了一支技术骨干队伍。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保障能力,空军积极拓宽培训渠道,从2001年开始,在有关技术院校专门开办了新装备部队技术骨干深化培训班,通过强化培训和实践锻炼,技术骨干的实际操作维护和排除疑难故障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提高解决新装备技术疑难问题的能力。广泛开展技术研究,组织部队紧贴装备使用维护需要,研究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先后攻克了一些影响部队战斗力的疑难问题,培养了一批专家型骨干人才;集中组织科研攻关,利用院校、科研单位给予新装备部队强有力的技术支援,组织技术骨干,对制约战斗力成长的“瓶颈”问题进行“聚焦攻关”,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积极借助外部智力支持。充分发挥空军聘请的25名院士顾问的作用,先后指导帮助解决了一批新装备技术疑难问题。近3年来,空军在新装备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有4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

  与时俱进做好人才吸纳引进工作

  ●第二炮兵政治部

  为吸纳引进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我们超前谋划,创新思维,拓展渠道,千方百计广纳贤才,促进了战略导弹部队战斗力的快速跃升和全面提高。

  一、为吸纳引进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建立人才建设领导机构。第二炮兵和各军师级单位都成立了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机关各部门分工负责,主管单位跟踪问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开辟吸纳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二是加强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第二炮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对吸纳引进人才的目标任务、来源渠道、措施办法等,都作了科学部署和明确规定。三是把人才工程具体为“主官工程”。坚持把人才建设纳入各级主官任期目标,定为职务责任、列入考察范围,与评价使用挂钩。

  二、依靠机制确保吸纳引进人才质量

  一是健全完备制度体系。我们逐步建立起了党委议才、形势分析、政治审查、业务考核、筛选淘汰、管理使用和责任追究等一整套吸纳引进人才工作的制度规定,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的意见》等,基本实现了吸纳引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对吸纳人才的范围条件、学历层次、理工类比例、考核方式以及补充方向等容易出现弹性的问题,用制度进行硬性规定,保证人才质量。

  二是积极发挥政策效益。近几年,国家和军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建设的政策规定,我们坚持学好政策,用好政策,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第二炮兵设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国家每站每年下达招生计划有限,我们依据政策,每年自筹经费增招一些,不断扩大高学历人才数量规模。

  三是依法引才,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依靠法规制度严格把关,确保人才质量。坚持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办事,对面试考核不合格的,复查复审不合格的,不搞照顾,并认真落实责任制,谁考核谁负责,对违反规定的,严肃查处。

  三、用创新思维解决吸纳引进人才中的新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部队人才建设既面临机遇,又面对挑战。我们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在创新中找出路、求发展。一是用事业聚集人才。我们用主旋律打主动仗,靠事业聚集人才。采取组织国防知识专题报告会,制作发放宣传品,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开辟第二炮兵人才网页,举办专场人才供需见面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在全国分片区建立了8个人才吸纳引进工作联络站。二是加大投入吸引人才。从2001年开始,第二炮兵每年筹措数百万元用于人才建设。各级也都相应有较大投入,对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科研启动资金与安家费。三是用新人才观广揽人才。我们积极适应人才市场化的用人新理念和管理新模式,“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所有”与“所用”相结合,多渠道、全方位引进军内外人才智力为第二炮兵建设服务。先后申请设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了一批博士后,完成科研课题1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设立了第二炮兵导弹技术专家讲坛,分专题邀请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20多所军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关系,联合攻关,课题合作,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不仅降低了引进人才的成本,也为我们共享社会智力资源、更大范围吸纳优秀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参谋人才

  ●总参谋部政治部

  近年来,总参党委深入学习贯彻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参谋人才培养的意见》,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参谋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一、坚持高起点,在跟踪军事变革前沿中学习

  总参各级党委瞄准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前沿,狠抓政治、业务学习,在高起点、高层次上培养战略参谋人才。一是跟踪国际战略格局新变化,在确保政治坚定上下功夫。总参党委始终把提高参谋队伍的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编印了《江主席关于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思想专题学习提要》、《做合格的战略参谋》等教材,进行了系列教育,切实增强政治坚定性和敏感性,确保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政令军令畅通。二是跟踪军事科技新发展,在学习高科技知识上下功夫。从1997年开始,在总参机关广泛开展了学习高科技知识活动。分批对参谋人员进行集中轮训。总参各部局普遍举办了高科技知识系列讲座,请军内外专家学者讲课,普及现代科技知识。三是跟踪局部战争新趋势,在研究现代战争特点规律上下功夫。各部局把近年来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作为“活教材”,组织参谋人员从战略层次上进行思考和研究,分析战争特点,联系我军实际探讨对策,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突出实践性,在履行机关岗位职责中培养

  实践是锻炼提高的最好课堂。各部局坚持干中学、用中学,将岗位作为培养提高的基本平台,在实践中把参谋人员的知识水平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是在完成重大任务中摔打。在重要军事工作谋划、重大军事活动组织、重大事件处理和重要文件起草中,大胆把参谋人员推到第一线,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二是在实施交叉代职中磨练。我们积极探索参谋人员交流任职的路子,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军兵种部队代职,使他们熟悉部队、熟悉基层、熟悉装备,积累工作经验,进一步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年来,总参共安排数百名参谋进行了跨兵种交流代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在营造岗位成才的氛围中激励。各部局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激发参谋人员在岗位成才的内动力。2000年10月,总参表彰了优秀参谋十大标兵,并给部分同志提前晋职晋衔。

  三、选准突破口,在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提高

  一是抓住重点问题突破,引导参谋人员探索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总参多次举办信息化知识讲座,组织有关部局参谋研究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一领导问题,并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对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围绕难点问题突破,引导参谋人员探索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深入发展的新举措。积极倡导参谋人员一心一意想打赢、谋打赢、钻打赢,在探索未来作战特点、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上有所作为。军训部从1993年开始狠抓科技练兵,每年组织一次大的活动,集中解决训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在总结科技练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新一代训练大纲。

   

  在跨越中造就新型科学家队伍

  ●总装某试验训练基地

  我们基地是空气动力试验与研究中心。在总装备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基地认真贯彻江主席人才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一支能够担当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重任的新型科学家队伍,作为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理清新型科学家队伍建设思路

  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作为飞行武器研制的重要环节,是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先行官”。基地党委在确定实现武器装备的预研“三个有所作为”发展战略的同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加速科技人才培养的决定》和《关于加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确立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速培养、重点突破”的新型科学家队伍建设思路。实施“131”人才工程,就是努力在以“四大支撑技术”为主的各主干学科专业培养造就10名科学家,30名科技专家和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实现科技战略与人才战略的并行,技术跨越与人才跃升的同步。

  二、夯实新型科学家队伍建设基础

  近年来,基地根据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紧迫需要,在中国科技大学建立研究生课程教学基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立“计算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流大学打牢研究生的理论根基,在学科前沿选择开创性课题研究,确保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和高质量,盯住重点名牌高校争夺高新科技人才。基地始终把争夺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件大事,领导登门“求”、院士出面“要”、机关主动“争”,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拿出专项工作经费,与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余所重点名牌大学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目前,基地毕业于重点名牌大学的科技干部占科技干部总数的59%。为使岗位离不开的科技骨干提升思维层次,增强创新能力,基地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军内外知名学府联合开办在职干部博士、硕士学位班,先后培养博士生5名,硕士生100多名,使他们由经验丰富的应用型人才成长为理论与实践“复合”的专家型人才。

  三、在实践中培养造就新型科学家队伍

  随着基地科研试验任务空前繁重,试验任务成倍增长。基地党委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坚持在重大科研试验的实践中锻造新型科学家队伍。一是在重要岗位上锻炼组织谋划能力。随着老一代科学家大量退出技术一线,基地大胆起用中青年科技专家担任各级业务领导,放手让他们组织指挥重大科研试验任务。目前,基地主管业务技术的领导,所属总体技术部和4个研究所的主要业务领导,都是基地的中青年科技专家,78%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平均年龄只有41岁。二是在开创性前沿课题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基地大力扶持培养对象承担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等开拓性研究课题,支持他们大胆试、大胆闯,在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基地承担的军队“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创新课题,90%的项目主持人是基地“131”人才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三是在主持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中提高攻关能力。基地大量安排青年科技专家担纲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主持解决关键试验技术难题。近年来,基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64项,77%的主要完成人是中青年科技专家。

  以“三星”工程牵引壮大科学家队伍

  ●总后勤部政治部

  1995年,为贯彻江主席关于大力培养跨世纪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指示,总后党委作出了培养选拔站在当代科技前沿、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科技金星”、“科技银星”和“科技新星”的重大决策,简称“三星”工程。8年来,经过各级不懈努力,已培养出数百名“三星”人才,壮大了科学家队伍。

  一、构筑以“三星”工程为支撑的科学家队伍发展平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总后党委针对专家队伍老化、高层次人才不足、学科带头人断层等问题,制定下发了优秀科技人才建设规划纲要———“三星”工程,确立了用10到15年时间,培养选拔400名左右“三星”人才的目标;明确了“科技金星”必须是55岁以下、国际知名度高,“科技银星”必须是45岁左右、国内知名度高,“科技新星”必须是40岁以下、军内知名度高的标准条件;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的方法步骤及配套措施,形成了层次高、标准严、辐射力强、滚动发展的科学家队伍培养新模式。为深入实施“三星”工程,我们依据军委、总部有关决策和政策,从制度创新入手,以总后党委名义相继制定了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军事学科人才队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等7个重要文件,在人才吸引保留、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竞争激励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有效改善了队伍的素质结构。同时,还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人才建设,为“三星”工程顺利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提高以“三星”标准为导向的科学家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精心选苗重点培养。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选准对象,跟踪考核,动态管理,入库人员达760多名。加强与近百个国外知名院所的联合培养关系,优先安排中青年人才出国学习,已有一大批人才学成回国。

  名师传授接力培养。对成果卓著的杰出专家,通过延长、暂缓离退休等措施加以保留。每年重点选拔50名左右“三星”苗子,为他们找“师傅”,传授经验,指导科研。对成绩突出的,总后设立“一代名师”和“伯乐奖”,目前已有12 4人获此殊荣。

  科技攻关强化培养。设立优秀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支持优秀中青年人才申请国家、军队重点课题,鼓励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近几年,有数百人主持军队重大科研项目,100多人担任国家、军队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20多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700多项。

  三、造就以“三星”人才为骨干的科学家群体

  一是把牢“三星”选拔关口。在先后4批“三星”人才评选过程中,为确保质量,我们始终坚持严格推荐,要求各单位依据标准条件,按照组织考核、专家评审和党委审定的程序,提名候选人;坚持严格考核,由总后机关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候选人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和群众反映,逐个进行考察;坚持严格评审,由总后领导挂帅,聘请军内外院士和著名专家组成评鉴委员会,把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作为硬杠杠,公开评审,投票表决,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目前选出的21名“金星”、82名“银星”和159名“新星”,质量普遍较高,得到广泛认同。

  二是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通过隆重表彰,广泛宣扬,给予重奖,让“三星”真正升起来、亮起来,使“四个尊重”深入人心,极大地激发了各级领导和科技干部学“三星”、育“三星”、当“三星”的热情。各单位普遍制定规划,在思想上引导,在科研上扶持,在经费上投入,营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三是激励“三星”人才再上新台阶。建立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制度,从“金星”、“银星”中选拔院士苗子,每人资助10万元,重点培养。目前,“三星”人才中,有3人当选为“两院”院士,41名“银星”、“新星”成长为“金星”、“银星”。

  积极推进高中级干部调整交流

  ●武警部队政治部

  1996年以来,武警部队党委着眼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走开了高中级干部交流的路子,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派不进、调不出、流不动”的状况,领导人才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有力地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

  一、坚定推进干部调整交流的决心

  武警部队从1982年重新组建到1995年底的13年间,干部管理受到多方制约,特别是领导干部交流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了制约各级领导班子和部队建设的“瓶颈”。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颁发后,武警部队领导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党委抓住这一契机,把推行干部交流作为加强军师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突破口”,研究下发了《关于干部交流任职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领导干部调整交流作出了具体规定。党委从强化大局观念、法规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入手,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大家从确保政令、军令在武警部队畅通的政治高度,看干部交流的重要性;从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需要,看干部交流的必要性;从干部长期囿于一地任职的弊端,看干部交流的迫切性,确保了干部交流的顺利实施。近年来,特别是军官法和任免条例颁发后,党委依据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交流措施,使高中级干部交流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二、严格把握干部调整交流的政策导向

  为确保干部交流工作的健康发展,党委始终以有利于培养提高干部、有利于优化班子结构、有利于促进部队建设的原则,严密组织实施,积极稳妥推进。一是坚持以主官为重点。对领导班子和部队建设长期落后的单位,注意通过调整主官改变面貌;对敏感地区和担负任务重的单位主官,党委坚持从全部队遴选,切实选准配强。二是坚持培养锻炼干部。党委有意识地把综合素质好,但缺乏必要任职经历的干部,放下去摔打锻炼;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交流到不同岗位,增长才干。三是坚持实行双向交流。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党委加强对干部交流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实行机关与部队、沿海部队与中西部地区部队的双向流动,力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对不宜交流的干部加以限制。党委在确定交流人选时,既充分考虑工作年限、任职时间等因素,又不简单地以“杠杠”划线,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宜交流的干部做了限制。五是坚持适时、适度。在交流的时机上,一般结合干部补缺进行,但当一个班子各项工作难以有所突破,或一个班子内部矛盾比较突出,采取其它措施难以调和时,即果断地进行调整。

  三、进一步完善管理及保障措施

  为促进交流干部安心尽责,党委始终重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从思想上加强教育疏导。每次干部交流任职前,单位主要领导都要与其深入谈心,不让交流干部背着包袱“负重”上岗。二是从工作上搞好跟踪考核和帮助指导。干部交流到新岗位后,党委坚持跟踪了解交流干部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三是从管理上严格监督和纪律约束。党委明确规定,离任审计要严肃认真,不准留有“后遗症”;交流干部不得插手干预原单位的人事、财务等敏感事务。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