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军事新闻 > 正文

全军肿瘤中心内科主任秦叔逵十年磨剑一朝显威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5月18日 16:13 解放军报

  ●毛可斌、本报特约通讯员吴德、本报记者聂中林

  过去默默无闻的他,如今已名扬全国: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国家标准方案”,由他领衔制定;《全军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肿瘤篇”,由他担纲编写……他就是81医院、全军肿瘤中心内科主任秦叔逵。这些年来,他大胆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有毒中药治疗胃肠肿瘤》等10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

  从“末尾”到“排头”,秦叔逵坚定信念——

  后来居上要靠拼

  1992年,秦叔逵接任主任时,肿瘤内科正处于发展的低谷:本科以上专业人才全部流失,科研成果连年“光头”,在有关部门组织的一次科室考评中,该科竟然排在末尾。

  面对现状,秦叔逵清醒地看到了差距:“现已进入90年代,而我们沿用的仍是70年代的治疗方案和手段,医治水平竟然落后了整整20年!”秦叔逵横下一条心:我们再也不能在末尾徘徊了,必须迎头追赶。他带领全科把追赶目标瞄准了当时在华东很有名气的一家肿瘤医院,并和有关人员上门拜师。两个月后,秦叔逵提出把“主攻目标”定在他人薄弱、自身颇有优势的消化道肿瘤上。不到一年,他们在胃肠肿瘤的化疗、医治上就达到了90年代的水平。

  秦叔逵进一步向新的高峰“冲刺”,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王牌”。医治胃癌,不少人主张采用当时国内领先的“F A M方案”,因为此项技术完善,风险较小。而秦叔逵却提出采用、发展国际肿瘤界初露端倪的“E L F方案”,且态度坚决:要真正实现跨越,既要敢于追赶,还要敢于超越!在秦叔逵的带领下,全科不但完全掌握了这套新技术,还创新出国际上领先的“H L F方案”,疗效提高了10%,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秦叔逵就是这样跨越台阶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去年11月,全军专家组对肿瘤中心进行了全面考评后,欣喜地宣布:经综合评估,肿瘤内科人才、医疗整体实力已站在全军前列,胃肠道肿瘤的治疗在全国领先。

  从“台下听众”到“台上嘉宾”,秦叔逵大胆创新——

  敢到“无人区”探路

  这是一件让秦叔逵毕生难忘的事儿:1993年,作为军队访问的学者,秦叔逵参加一个国际性的肿瘤学术会议。会议讨论期间,一位担任小组长的外国学者临时取消了秦叔逵的发言机会,他据理力争,可这位学者轻蔑地说:“在肿瘤治疗方面,你们只能是台下听众!”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秦叔逵的心。当晚,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誓言:“我一定要凭借中国人的优势,走上国际肿瘤学术大会的主席台,让世人听一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在国外进修的一年间,秦叔逵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采用砒霜治疗胃肠道肿瘤,这是秦叔逵回国后决心攻克的第一个课题。他在实验中发现,砒霜对于人体具有伤害致死的危险,同样对于癌细胞也有着明显的杀灭作用,何不扬其长而避其短,用于肿瘤治疗呢?当他提出这一设想时,遭到国内外许多同行的质疑。这时的秦叔逵心里自有“定盘星”:要攀登医学高峰,必须敢赴“无人区”探路。他细心研究砒霜的药性、药理,寻找减轻其毒性、达到护肝护肾等有效措施,避其危害。试验,失败,失败了再总结,总结之后再试验……经过长达4年的艰辛探索,他终于摸索到了一套临床使用砒霜的方案。

  用砒霜可以医治肿瘤!消息不胫而走,当即在国际肿瘤界引起强烈反响。这年年底,秦叔逵就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破格吸收为为数不多的外国籍高级会员,并应邀在国际肿瘤大会上作主题发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数年前曾奚落过秦叔逵的那位外国学者也在台下听取了报告,而且心服口服。会议一结束,他就找到秦叔逵,用英语连连赞叹:“中国人,真了不起!”

  如今,秦叔逵终于实现了从“台下听众”到“台上嘉宾”的跨越。他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秘书长、国际科学研究会中国委员等国内外60多家肿瘤学术机构的“头衔”。

  从“十年磨剑”到“一朝显威”,秦叔逵始终坚持——

  锲而不舍攻难关

  以前存活不超过2年的硬戒细胞癌病人,经过他的治疗,大多数都能存活3年,50%的患者达5年以上;过去胆囊癌病人5年的生存率仅为0.4%,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已提高到2%。对此,秦叔逵头脑十分清醒:科研来不得半点自满和松懈,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精神。

  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绝大多数患者最多只有几个月的存活时间。秦叔逵向这个课题发起了“冲锋”。

  1993年,他接手首例淋巴癌骨转移病人。面对病人的痛苦,秦叔逵痛下决心:为了千千万万个患者的生命和幸福,一定要攻下这个难关。然而,化疗疗效不大,放疗同样失败。秦叔逵没有退却,继续查阅资料,仔细分析病理。这天,他心里不由一动:参连胶囊医治胃癌,镇痛等作用十分明显,能否用到“骨转移”上?接着,他认真研究治疗方案,取其利避其弊,制定新的方案,大胆将参连胶囊应用于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终于“柳暗花明”,病人疼痛明显减轻,疗效大增。秦叔逵没有就此止步,依然瞄准“骨转移”治疗进行深入研究。1994年,他率先将莪术等中药用于临床;1996年,又把蟾蜍引入医治方案;1998年,再次把薏米仁制剂应用于治疗……

  秦叔逵锲而不舍地进行“骨转移”临床治疗研究,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先后和同事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如今可以说,攻“骨转移”这个难题已取得明显成效,使一批患者获得新生。一位浑身发生“骨转移”达13处的高龄病人,接受他的综合治疗后,现已生存6年多了。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